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坡实践

时间: 2020-12-15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坡实践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一、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趋势

(一)全省城市主城区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

      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分类考核”,明确提出“城市主城区”的划分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最大的特色。自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城市主城区”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越来越清晰。城市主城区的具体演绎过程如下。

      一是明确提出强县建设目标。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培育经济强县、推进县域综合改革、支持县域园区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重点任务。

      二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2018年11月,四川省委出台的《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持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出分类指导的具体目标。2018年12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要求扎实抓好县域经济工作,培育一批县域经济强县和生态建设标杆县,命名一批天府旅游名县,进一步把县域经济搞上去,不断夯实全省经济发展基础。

      四是明确分类考核办法。2019年3月,出台 《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结合行政区划特点,对全省183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分类考核,分别是33个城市主城区、57个重点开发区县、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并明确“城市主城区要突出城市功能建设优先,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使命。

      五是出台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2019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明确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城乡融合、创新驱动,补齐短板、保障民生,强化本底、生态立县”原则,按照优化城区、做强县城、培育小镇、提升园区、振兴乡村的基本思路,促进县域经济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自此,新时期四川省推动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明朗,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二)全省城市主城区发展存在的优势与短板

      一是从全国百强区上榜城市主城区数量来看,2020年有所增加,但与广东、浙江和江苏相比,差距较大。赛迪智库四川百强区上榜数从2018年、2019年的6个增加至2020年的8个。其中,龙泉驿、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连续三年入选百强区榜单。2020年,广东、浙江和山东百强区上榜数分别为21、18和13个。

      二是全省城市主城区对全省经济贡献大。2020年评估的全省33个城市主城区GDP总值近2万亿,占四川省GDP约为42%。

      三是按照《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全省城市主城区占比较高。《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00个、超500亿元的县达到30个、超1000亿元的县达到10个。截止2020年,超1000亿的县域已经达到7个,且全部为城市主城区(较上一年增加2个);超500亿的县域达19个(较上一年增加2个),其中16个均是城市主城区;其中过300亿的县总数达到了61个(较上一年增加15个),其中26个均是城市主城区;超200亿的县域达74个,其中30个均是城市主城区;超100亿的县域达120个(较上一年增加2个),其中32个均是城市主城区。

      四是从全省百强区的地域分布来看,呈现出高度集中和强市强区的特征。2018-2019年,赛迪百强区榜单来看,四川百强区全部集中在平原经济区的成都市“主干”,截止2020年绵阳和宜宾仅有有一区上榜。而广东、浙江和山东百强区分布较为合理。

      五是全省百强区上榜的位次来看,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近三年连续上榜的区,除了龙泉驿区(39、40、45)、金牛区(48、56、55)呈现上升趋势外,青羊区(66、52、58)、武侯区(69、58、66)、锦江区(72、72、69)和成华区(95、95、90)4个区位次要么停滞不前,要么下降。

      六是全省县域经济产业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城市主城区也呈现这一特征。四川省大部分县域支柱产业以农牧生产、食品饮料、矿产开采等传统产业为主,同质化问题突出。尤其是,由于能源、矿产、化工、冶金、建材等资源型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加之近些年这些产品受去产能的影响,供需结构出现反转,县域资源型产业发展热情不减,引致县域经济在这些产业结构上趋同,县域经济的“同质化”问题严重。

      七是全省县域经济存在“行政化”的割裂,城市主城区也呈现这一特征。四川是县级行政区最多的省份。从31省份的“县”及县级市绝对数量看,四川依然是县和县级市最多的省份。四川全省乡镇总数高达4610个(四川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前),居全国第一,几乎是第二位河南省(2433个)和第三位河北省(2250个)的总和,与四川省人口、面积、GDP全国“四、五、六”的排名明显不匹配,乡镇数量多、规模小、密度大、实力弱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八是全省县域经济总体分布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四川省百强县、百强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四川十强县也越来越集中到成都平原经济区。四川县域经济之间已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县域经济,与四川省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东坡实践

      近年来,东坡区作为全省33个主城区之一,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号召,深度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贯彻省委县域经济大会精神,率先扛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旗,历经努力,取得系列成绩: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18年被命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2018年以来两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019年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进步县,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百强名单”,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顺利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候选县名单,成功承办全省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养老服务“东坡模式”全省推广;眉山“中国泡菜城”成功创建省级“5+1”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和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东坡区上述荣誉和成就的取得展示了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的“东坡实践”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高质量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途径。

(一)六幅画卷:绘就东坡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十三五”以来,东坡区立足城市主城区的城市性质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取向,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绘就了“东坡智造、东坡味道、东坡医养、东坡生活、东坡文化、东坡治理”六幅画卷,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和谐包容新格局。

      1.“东坡智造”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东坡区聚焦创新引领,全力贯彻“先进制造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眉山制造2025”,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取得进展,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区、四川省首批产融合作试点区、四川省首批服务业强区。一是食品加工智能化。泡菜食品产业实现了清洗、切分、计量装瓶、杀菌、检测、装箱等全流程生产智能化。二是特色农业智慧化。西南智慧农业项目建成西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最先进智慧农业“超级大棚”,采用全球领先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生产设施,实现了“大数据”智能种植、自动化采摘、智能包装错峰销售,擦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金字招牌,受央视新闻联播点名表扬。三是机械工业高级化。眉山机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智能交通和智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启动 “眉山田园智能产业新城”PPP项目,打造“南方智工之城”。四是新型材料科技化。通威太阳能电池、万华化学等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重点项目成功落地。此外,自豪药业成功研发全球首个预防、治疗疟疾的一类新药。

      2.“东坡味道”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魅力

      东坡文化郁然千载、东坡美食香飘万里,“千年东坡味、一品天下香”,既有烟火味,又有诗书味,更是人生味。一是东坡美味,飘香千古。苦笋入汤的“东坡鱼”、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一清二白的“东坡豆腐”将人生阅历、情感体悟融入美食,慰藉千古凡人心。二是田间滋味,享誉全国。绿水青山孕育天然食材,眉山春橘品牌享誉全国,黄金蜜柚、晚熟柑桔(生产规模和种植效益全省第一,种植面积29万亩,产值36亿元)、蜂蜜(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全省首位)荣获“国字号”荣誉。三是餐桌佐味,深入百姓。以吉香居、惠通、李记等为代表的东坡泡菜(年加工量180万吨以上),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以上,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10亿元;以千禾酱油、漫味龙厨等为代表的调味品,调出人间美味(四川调味品“第一股”千禾酱油,市值近300亿元,2020年“双11”单品销量4200万元,居全国第2)。四是巴蜀风味,名扬海外。以眉州东坡酒楼、马旺子等为代表的餐饮名店强势崛起,眉州东坡全球分店150家,年接待食客5000万人次。

      3.“东坡医养”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

      “东坡医养”无中生有,起势成型,蔚然成风。一是“西部药谷”奠定医养之基。西部药谷,无中生有,已经落户医药及配套企业52家,总投资逾240亿元,正以“研发圈”为引领,以“制造圈”为主导,以“大健康产业圈”为延伸的医养基础正在形成。二是华西入驻奠定医养之实。东坡区先后吸引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来东坡区设立分院,四川大学医护专业将整体搬迁至眉山校区,预计有两万余名医护专业学生在东坡区学习。三是医养探索奠定医养之根。历经探索,东坡区形成农村养老服务“四个三”模式,构建“1+N”城市养老模式,开创“医、养”双向互动融合新格局。四是医养经验奠定医养之位。2018年全省农村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推进会、2019年全省养老服务改革推进现场会等相继在东坡区召开;2017年全省首创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五化联动”机制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推广;2019年农村养老服务“四个三”机制在全国养老服务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4.“东坡生活”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尚

      东坡区依托绝佳的区位、良好的生态、厚重的人文和人间烟火味等编织着美好生活画卷,滋养着本土人民,吸引着大都市圈前往东坡,尽享生活。一是绝佳区位尽享大都市繁华和小城市静息生活。东坡区属成都都市圈,北距成都80公里,往返成都的高铁平均十五分钟一趟,日通勤量达到12.8万人次,实现了“白天在成都工作、晚上回东坡休息”。二是良好生态尽享山水田湖惬意生活。眉山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山川形胜,“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的城市美景正在形成,生态宜居,安静美好,与繁华暂时隔绝,享受纯真的幸福。三是厚重人文尽享“千载诗书城”诗意生活。东坡区因“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而得名,是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享有“千载诗书城”的美誉,与千古贤人同居一空间,人生境界油然升华。四是人间烟火慰藉凡人生活。东坡区历来重视美好生活对消费的需求,打造了“十大商业中心”“八大特色街区”消费场景。尤其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新兴消费、夜间经济为代表的金府•穿越盛世商业水街,烟火味十足,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国庆节以来,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约8-10万人次,高峰期同时涌入近15万人,近两个月就接待游客380多万人次,其中80%的游客来自于大成都周边地区。

      5.“东坡文化”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东坡区依托东坡文化,走“文化+”的高质量之路,实现了“以文塑城、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强区”的新内涵发展模式。一是以文塑城。东坡文化是东坡区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东坡区着眼于传承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在全区标志性景点、文化地标、城市步道、绿化林盘等增添东坡文化元素,创构具有“东坡味、国际范”的城市生活美学地图,塑造别样精彩的人文魅力和城市气质,建设彰显文化特色、文旅共融共兴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二是以文铸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层层选树表扬“东坡好儿女”“东坡好人”“东坡道德模范”;积极推动东坡文化进校园,建立东坡文化国学教育体系;引智借脑、整合资源,合力推进“东坡记忆”工程,深入推进“书香东坡”建设,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稳步推进区级融媒体中心工作,构筑全区人民共同精神文化家园。三是以文兴业。进一步增加优质公共文体资源供给,积极推进东坡文化传承创新“七个一”工程,配合建设三苏祠精品博物馆;高标准布局建设城市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加快构建区乡村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坚持开展东坡大舞台、文化惠民季、乡村春晚、东坡诗词大会等本土文化惠民活动,积极争取全国知名文艺栏目走进东坡,打响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四是以文强区。发展壮大东坡文化产业,加快引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文化人才,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东坡文化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石佛湖畔、太和古镇、罗平古街、东坡传统村落、“三线生活”小镇、三苏历史文化名镇等重大优质文旅项目;拍摄52集动画剧《少年苏东坡传奇》,打造东坡城市超级IP;深挖东坡“非遗”项目和传统民间工艺,开发具有东坡特色的纪念品、伴手礼等文化创意产品,对研究展示东坡文化和“非遗”项目产品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6.“东坡治理”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保障

      东坡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秉承创新开路,先行先试的工作理念,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安全感、满意感,多项工作获得国家、省层面交流、表彰和推广,东坡区连续2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区县,连续4年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平安铁道线,连续5年被省委政法委评为综治工作先进区县。一是“雪亮”工程有效补齐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的短板。东坡区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理念,探索“四个坚持、三个保障、六种功能、四个共享、三种机制”为核心的“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机制模式,有效补齐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的短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雪亮”工程示范区(县)之一。二是 “五治” “五度”模式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东坡区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达成社会治理有“高度”、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有“精度”五度效果,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区。三是域区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完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三三二”建设构架、“四五三”实体化运行模式在全省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2020年5月29日,眉山市被中央政法委批准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全部试点任务共114项,分3年完成。目前,2020年任务全区已完成105项,另9项任务正在抓紧推进中。四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取得成效。“E调解”网络调解平台、区多调中心矛盾纠纷的预警案例入选2017年全国雪亮工程推进会典型经验视频连线;诉调对接网络工作平台2017年4月20日被省高级法院通报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项目工作经验;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于2018年1月18日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区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体化平台”在线眉山经验向全国推广,受到最高法院周强院长表扬信表扬。

(二)五大举措:构建东坡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东坡区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系列举措,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聚焦创新引领:打造东坡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是加强创新投入引导,激发创新动力。东坡区着力于提高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及完善绩效导向机制,出台《东坡区工业发展38条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合作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创新成果领先,鼓励企业创新成果研发转化。二是打造创新平台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东坡区着力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施“平台搭建”工程,依托三大主导产业,重点以高校、园区、企业、项目为主体,协同搭建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等,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和团队同主导产业、重点园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高效匹配,成功打造国内首家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家以GLP管理建设并运营的药效评价平台等一批创新平台、启动 “眉山田园智能产业新城”建设。三是聚焦创新助力产业,强化创新转化。着力依靠科技创新破解泡菜食品产业附加值低、产业空间有限的“天花板效应”;着力应对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特点,充分发挥全省首批新药证书持有人制度试点园区、国家新药有效性评价中心、实验猕猴繁育基地等核心竞争优势,积极承办生物医药高端会节、论坛,引进培育更多种类中试平台,缩短不同类药品GMP认证周期,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突破机械电子产业“一家独大、链条单一”的发展瓶颈,以中车眉山公司为龙头,加快“补链、扩链、强链”,全力引进培育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龙头辐射、多点开花、业态丰富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努力建成“西南智工之城”。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协同和科技创新。紧扣服务东坡发展战略,实施“东坡聚才”工程,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积极寻求与驻蓉高校、驻蓉科研院所等对接合作,采取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人才驿站”等柔性政策,大力招引和吸纳“蓉漂型”“两栖型”人才;坚持对接高端,深化与全国“双一流”大学、“国省千人计划”战略合作,力争新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团队、新建设一批博士后(院士)工作站和实践基地。

      2.聚焦协调发展:构筑东坡区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机制”

      一是优化县域城乡空间的功能布局。全面实施“城、环、廊”空间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功能分工,重塑全域经济地理。做优做强“城”。中心城区实施“拥江北拓、跨江东扩、做活新城、做优老城”城市发展战略。老城区以优化升级为目标,新城建设以打造三产融合、产城一体的新城为目标,加快岷东新区、北部新城、崇礼新城人气商区规模集聚,促进城市相连、产业互促、要素畅流,实现东彭仁一体规划、相融发展的战略意图。完善产城“环”。以干线通道、高速路网为纽带,串联岷东新区、眉山“中国泡菜城”、千禾调味品产业园、甘眉工业园区南区、“西部药谷”等产业园区,形成产业经济聚集环线。打造经济“廊”。加大国道东坡段景观大道标准改造提升,全力推进眉州大道东延线、西延线建设工程,串联桂花糊、三苏苑、黄金蜜柚等沿途项目,构建东连黑龙滩、西接瓦屋山、丰富多彩的自驾观光经济动脉;加大释放东连仁寿、西接丹棱、洪雅的交通枢纽优势,推动沿线区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通。二是形成“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 竞相发展的城镇格局。将中心镇建设作为城乡区域统筹的突破口,支持多悦镇、万胜镇、思蒙镇、复兴镇打造区域中心镇,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协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将重点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着力点,支持富牛镇、太和镇、崇礼镇依托新城建设,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城一体的城镇化建设重点镇。将特色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新亮点,支持尚义镇、思蒙镇、修文镇、松江镇、永寿镇依托工业园区打造极具竞争优势的百亿级工业特色镇,支持尚义镇、太和镇、三苏镇、万胜镇、秦家镇推动产业发展与绿色生态和谐共赢,打造集烂漫山水风光、风情田园人家、时尚观光骑行和文化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生态特色镇。三是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为目标,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壮大产业基础,让乡村“富”起来。做强“7+3”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做优绿色生态农业,做实农民利益联结保障机制,为振兴乡村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夯实组织保障,让乡村“强”起来。强化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建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各类实用人才队伍“三个方面军”,整体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集团军”。弘扬民风正气,让乡村 “好”起来。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弘扬东坡好家风、好家训,让优良的乡风文明滋养乡村振兴。大力改善环境,让乡村“美”起来。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全域分类处置,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精致朴实的美丽乡村典范。抓实社会治理,让乡村“稳”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村级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村级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合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一核多元”的村级治理架构,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3.聚焦绿色发展:筑牢东坡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

      一是勇担使命筑牢县域生态屏障。深入实施“千湖之城”“绿海明珠”“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完成“南湖”湿地公园和“西湖”白马湖水库、蓝妖庙水库配套工程建设,推进“东湖”穆家沟水库四湖建设,抓好“绿带工程”、“绿肺工程”、“拥翠工程”、“绿色家园”工程四大增绿工程筑牢县域生态屏障。二是实施“三大战役”擦亮生态底色。强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打好碧水保卫战,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3天,优良率85.8%,再创历年新高。“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眉山成效榜排名第三、综合榜排名第五。三是建设美丽宜居全域公园城市。立足绿色生态价值,自觉运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工作,深入实施“千湖之城”“绿海明珠”“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和“绿化全川”东坡行动,着力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道路水岸绿化率,举全区之力助力眉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充分展现自然生态美、城市形态美、人文素养美的公园城市。四是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利用区位优势,唤醒沉睡的山水资源,促进生态资源转化、融合,做大、做强、做优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的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休闲农旅消费新场景,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打造“让大都市人向往,让本地人依恋,让外地游客着迷”的休闲、体验、旅游、养生、餐饮等新场景,推动“生态资源”产地市场发展,变产地为销地,提高“生态资源”原产地附加值。五是营造消费场景建设消费城市。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家园,需要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大力发展会节经济,重点办好“东坡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泡菜国际博览会”“世界川菜大会”“寿苏会”“幸福东坡年”等高端会节,积极打造“东坡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提升大手笔城市营销能力和水平。营造消费场景,持续增强消费供给,让体验多元多彩,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消费业态、消费产品,借力东坡湿地公园绿色资源植入文创、休闲、美食、运动等新业态,打造出东坡印象水街,盛世穿越城等绿色消费生态圈,积极发展高端消费、绿色消费、夜间消费、文旅消费、社区消费,让东坡区成为成都大都市经济圈中品质生活的新高地。

      4.聚焦开放发展:积蓄东坡区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势能”

      一是构建全方位立体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合作发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创新产业承接模式,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增强东坡经济发展动力;全面推进泡菜食品、生物医药、机械电子“走出去”战略,鼓励区内企业、产品和人才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万企出国门”“西博会”等活动,持续提高东坡制造在国内、国际市场知名度。紧紧依托东坡文化节、泡菜展销会等重大节会,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形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东坡文化特色的品牌。二是深度融入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抢抓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溢出效应”,坚持在“融入大成都、同城大发展”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重点紧盯成都疏解非省会城市功能和“南拓”契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有针对、成配套地承接成都区县优质产业转移。必须积极寻求与更多成都区县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鼓励各乡镇与成都先进区县乡镇开展结对合作,加快启动区域间务实合作,力争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三是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内生动力。提供更加优化的政务服务。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目标,全面打造事项最少、环节最简、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至简审批。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简化公共服务流程,坚决取消不必要的申报资料,公布“最多跑一次”清单。压缩办理时限,组建红色代办员队伍,推进各审批环节协同办理,对部分办理条件允许的事项实行容缺审批、即时办结。加快各部门信息数据网络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强力推进“互联网+电子政务”,提高全程网办率。大力加强乡镇基层公共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搭建社会救助大平台,整合各部门救助资源,利用大数据,实现社会救助“一窗办理”。建设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和权益维护工作,细化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完善企业投诉快速处理和查处机制,加大营商环境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建立健全社会诚信评价体系,加快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诚信体系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5.聚焦共享发展:实现东坡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东坡区一直坚持饱含“暖民心、解民忧”的情怀,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优化民生供给,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一是教体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新建校舍17.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近1.5万个,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87个,完成4所农村高中整合工作;高考本科上线率突破60%,创历史新高;建成东坡区公共运动场,新增户外公共体育设施540个,开工建设太和体育中心,成功申报全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二是医疗补短板成效显现。2019年,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市精神病人福利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医疗建筑面积增长近15万平方米;完成艾滋病检测30万人次,“两癌”筛查近1.3万人次;家庭医生签约率突破60%,分级诊疗区域就诊率达到96%。三是脱贫攻坚成效进一步巩固。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夯实脱贫奔康“八大提升工程”,落实区级脱贫专项资金3500万元,同比增长40%;用心用情做好茂县对口帮扶,开展人才交流338人次,召开技术讲座80余场,累计援助资金4100万元,为茂县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骨干队伍”。四是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24个养老服务分中心和服务点,为9200名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东坡区图书馆获省人民政府“金熊猫”奖;稳步推进“引青入东”项目,将彻底解决我区岷江以西30余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五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中向好。2019年进一步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对99家工业企业和33家商贸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星级管理动态化评定,抓实重点行业领域12项专项行动,消除安全隐患点位21556个,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5.71%、43.47%。六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2019年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主线,深入开展“迎庆”“冬攻”系列专项行动,打掉涉黑涉恶团伙6个,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3.8%、26.3%;深化诉非衔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狠抓信访积案化解和维稳处突工作,全年调处矛盾纠纷5126件,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206个,依法处置涉稳事件20起;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抓实食品药品行业监管,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三)五条经验:凸显东坡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当前四川城市主城区建设存在发展特色不明、转型路径不清、创新发展效果不佳、区域融合度不高和社会和谐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全省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城市主城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及路径。东坡区走出的“东坡路径”已初见成效,东坡实践也为全省城市主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五条经验。

      经验之一:立足特色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础

东坡区依托传统农业优势,全力构建“7+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农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智慧化+品牌化+融合化”的“七化”发展模式,为此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泡菜之乡、中国黄金蜜柚之乡、中国晚熟柑桔之乡、中国柑桔蜜之乡、中国脐橙之乡和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等10余项国字号荣誉。

      经验之二:立足转型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韧性

东坡区聚焦创新引领,全力贯彻“先进制造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眉山制造2025”,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取得进展,推动传统食品制造智能化、农业智慧化,机械产业高端化,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区、四川省首批产融合作试点区、四川省首批服务业强区,同时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城同创”。

      经验之三:立足创新发展,招引高端前沿产业,培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动能

      东坡区近三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44个,协议资金2736.25亿元,万华化学、维亚康姆、中国•眉州文化村、通威集团光伏项目、眉州东坡•中国川菜创意产业园等百亿级龙头项目落户东坡。其核心是“四个始终”的招商模式:一是始终坚持招商高位推动。重大项目主要领导亲自拜访、亲自谈判、亲自推动、亲自服务,确保招商引资成功和实效性;坚持由区级领导率小分队招商和考察项目,实现“一对一”高层无缝对接招商,确保重大项目的快速签约落户。二是始终坚持合作招商。先后与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四川食品工业协会、火石创造等商会和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招商;加强与成渝区域的对接交流,与成都双流区、重庆大足区等协同发展,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优质产业转移项目,构建“成渝研发、东坡生产”、“成渝总部、东坡制造”的产业格局;三是始终坚持驻外招商。在全区范围内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派驻市政府驻上海、天津、成都、广东、重庆、江苏、福建7个经合局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四是始终坚持活动招商。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中国泡菜博览会”、“高层次专家东坡行”、“糖尿病高峰论坛”、“晚熟柑橘节”等大型节会、论坛活动,近千家企业走进东坡;积极参与“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省、市节会活动,对接企业,宣传东坡。

      经验之四:立足跨越发展,抢抓区域发展机遇,借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势能

      东坡区历来重视外部机遇对城市的发展,长期以来旗帜鲜明的坚持“东融成都、借势发展”,“协同周边、抱团发展”的思路,深入贯彻“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战略,立足自身优势特色,经济社会发展卓有成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东坡区将一步借助外部势能,深入贯彻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建设“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精神,明确未来5 年以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发展先行区”“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示范区”为发展定位,确定“2023 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25 年创成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新“双强区”发展目标,紧扣市委赋予东坡“中强、西优、南联”的三项发展定位,使东坡跻身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的“圈中圈”“核中核”,延续并深化五届区委“肩负首位责任,保持领先发展”“对标百强,奋力突破”发展主题,做大城市集群、坚持项目为王提升产业能级、突出外通内畅建设交通枢纽,夯实“一江、两岸、三城、四园、五畅”战略支撑,打好“中强”主战场,并联动市委“北上、东进、西优、南联”空间发展战略,为做强“主干”、加速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步伐提供有力保障,借助外部势能,推动东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更大的发展。

      经验之五:立足和谐发展,补齐环境民生短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发展

      东坡区历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释放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东坡区有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冠城实验学校、华西附二院眉山妇女儿童医院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创建了31处城市公园、120个美丽宜居乡村,以及宏远盖丽、沃尔玛、伊藤洋华堂、雕像国际广场等十大核心商圈和八大特色街区,东坡岛商业水街、湿地公园、远景楼成为“网红打卡地”,“东坡醉月地 眉山不夜城”夜间经济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常年举办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东坡庙会、眉山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等会节赛事活动。

(四)两个方向:推动东坡区域县域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

      1.内强实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东坡区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未来一段时间,东坡区所面临的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尤其要做好常态化防控疫情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以实干担当开创东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建议东坡区进一步跳出旧思维,树立新理念,抢抓区域协同机遇。破除“县城思维”,突破“地域圈子”,把东坡发展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干多支”、成眉同城、眉山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格局中去审视,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突破重点,以更宽广的视野拓宽发展新空间。

      二是建议东坡区进一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做强产业,扩大经济总量。以乡镇重组、岷东回归为契机,结合地域特点,重塑产业布局,实现1+1>2的整合效益;推动食品加工智能化、医药产业集群化、特色农业智慧化、机械工业高级化、新型材料科技化;推动通威太阳能电池、万华化学等以重点项目成功落地;依托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深化产业融合、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带动关联产业提档升级;主动适应疫情催生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大力扶持“互联网+”新兴产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新赛道。

      三是建议东坡区进一步做强消费场景,扩大消费能级,重塑都市圈城市消费格局。着力推进消费格局重塑,聚焦高能级都市圈区域级消费中心发展定位,高标准打造高能级消费商圈,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后街经济、户外经济,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推动维亚康姆、中国•眉州文化村项目建设,打造消费新地标,重塑都市圈城市消费格局。

      四是建议东坡区进一步以现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深挖东坡“元素”,打造东坡区全域绿色公共品牌。进一步强化东坡泡菜、眉山春橘、黄金蜜柚、晚熟柑桔、蜂蜜荣获“国字号”荣誉,充分挖掘东坡区的绿色生态元素、绿色生态产业、绿色生态产品等,构筑东坡区品牌体系,打造东坡区全域绿色公共品牌,加强“东坡区公共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提升东坡区的知晓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建议东坡区进一步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坚持以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按照商业化逻辑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渗透叠加,依托“绿水青山”资源本底,做大、做强、做优以“绿水青山”为依托的美丽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东坡消费新场景,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发展“绿水青山”密切相关的休闲、体验、旅游、养生、餐饮以及特色产品等,打造“让成都市人向往,让东坡区本地人依恋,让外地游客着迷”的秀美全域公园新城,成为大都市近郊休闲消费目的地,推动“绿水青山”产地市场发展,变产地为销地,提高“绿水青山”原产地附加值。

      2.外部借力:向上争取,加快发展

      全省城市主城区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地方主动作为,也需要省、市级层面指导支持。东坡区应当加强和省市沟通合作,争取省市出台一批有利于城市主城区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

      一是围绕城市主城区“双强区”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深入贯彻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围绕“双强区”发展目标,对标全国百强区标杆,找准自身短板,形成系统方案,争取省上支持,早日建成“双强区”。

      二是围绕城市主城区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建议向上争取出台关键资源要素的优惠政策。针对目前东坡区以泡菜食品、生物医药、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形成的园区,应当建议省上给予对特色转型项目中研发、生产一体化的项目、投资规模和用地规模以上的项目、原创性高新技术项目、填补园区空白项目和形成产业基础的项目等在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在用地审批、土地地价、电价、税收返还、人才吸引上给予进一步的优惠,促使工业园区顺利转型升级。

      三是围绕城市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全省成立发展专项融资平台。城市主城区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城市主城区能否顺利转型升级是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其中资金难、融资贵是城市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最常见问题之一,建立省内城市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融资平台,利用产业基金、风投、担保等多元融资方式扶持省内城市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加大对转型目标明确、符合四川省“十四五”规划需要的省级工业园区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助力其转型升级。

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思考

(一)开创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新局面

      深入践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新方略,开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1.发挥一干城市主城区的引领辐射带动功能

      从四川省全国百强区均在成都及平原经济区特征规律来看,“成都主干”的城市主城区均对全省形成了引领、示范作用。可见, “一干城市主城区” 在四川县域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一干”中的城市主城区未来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公园城市,打造增长极和动力源,畅通“双循环”方面起到引领辐射带动功能。

      2.凸显多支城市主城区的支撑支持支点作用

      “多支”则是泛指除“一干”之外的四川其他地市州,“多支”地区广袤,其中各经济区是四川发展的“大支”,各市州是支持各经济区的“中支”,各区又是支撑各市州的“小支”。依托城市群,在全省优选2-3个城市作为经济副中心,对成都主干形成支撑支持,各城市主城区对经济副中心和市州形成支撑,并以此作为“支点”带动所在区域发展。

      3.强化五区城市主城区的支撑错位协同发展

      在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省情现状下,只能进一步高质效升级突破“一干”城市主城区,培育省域副中心县域,形成“强支”,促进“多支”竞相发力,以“精明增长”的梯度扩散、变道跨越等效应来促进四川的高质量发展。五区城市主城区既要对“主干”形成支撑,各区城市主城区又要错位协同发展。具体来说,平原经济区(8市)城市主城区要围绕“主干”(成德眉资),共同建设西部地区最具有活力、最具优势的城市群、都市圈,打造增长极和动力源,带动其他经济区城市主城区梯次发展;加快建设川南经济区城市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东北经济区城市主城区振兴发展;推动攀西经济区城市主城区转型升级;推动川西北经济区城市主城区建设生态示范区。

      4.形成全省“百县竞发”的发展局面

      鉴于四川省县域数量全国第一、部分县域人口规模较小的现状, 可参照发达地区(省)的县域行政区划数量规律,结合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按区域、按类别、按禀赋等条件,优选“百县”进行重点发展、重点打造,省外冲刺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省内形成“百县引领、百县竞进”的局面,构筑四川经济的坚实底部支撑。具体来说,可以按经济区域适当调整县域行政区划,对一部分资源匮乏、人口不足、地方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行政机构已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县,可以考虑合并到相邻县,以强带弱,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做大做强县域,冲刺各种百强榜单的思路。

(二)强化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发展功能的新使命

      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下,全省城市主城区肩负支撑五大经济区振兴、落实三大主体功能区、突出个性优势特色差异三大使命。

      1.支撑五大经济区振兴的使命

      各县域应当充分领会“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精神,结合其各自所在的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区五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定位和要求,进行自身县域发展功能定位,形成县域的底部支撑作用。力争形成“一干”县域引领,向“千亿县”“全国百强县”靠拢,对“多支”县域形成先行引领示范带动,“多支”县域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对“一干”县域形成支撑、互补,构建“多支”县域竞发的“新场景”。同时, “一干多支”是“主干”县域带动“多支县域”、“五区县域协同”、共同进步和全面推进的发展。

      2.落实城市功能建设优先使命

      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明确各类县域发展战略取向,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不同类型的县域需要按照中央和四川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决策部署,立足县域承载的地域功能,明确县域发展战略取向,促进全省地域功能统筹协同。具体来讲,城市主城区要突出城市功能建设优先,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开发区域县域县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功能,农产品主产区县域更加突出农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区县域更加突出生态功能。

      3.突出差异化比较优势的使命

      围绕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对五大经济区的总体定位,“一干”与“多支”城市主城区要找准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小尺度”的区域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特取胜”,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形成四川大省的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和比较优势。要求成都“一干”城市主城区以全球视野、国际眼光,对标沿海发达城市和世界城市,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和国际“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转移”、高端技术转移,主动承接和完善现代经济体系;省内的“多支”城市主城区则要抢抓新常态发展机遇,主动承接与其发展定位和产业定位相契合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在技术、体制机制上迎头赶上。

(三)构筑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新支撑

      深入贯彻“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底部基础,城市主城区特色产业则是其支撑基石,推动产业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走特色产业强县之路。

      1.落实区域产业布局的精神

      结合四川省提出的构建的“5+1”现代产业体系及“制造和创造强省”精神,进一步落实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精神,在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版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产业版图落实到五大经济区中的县域,形成五大经济区的特色城市主城区支柱。

      2.打造重点特色产业示范区

      按照四川省细分的16个重点产业,在四川有条件的县进行差异和错位布局,重点打造。每个城市主城区重点发展2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

      3.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功能区

      围绕各县的特色产业定位,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功能区,将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特色镇建设作为 “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区”打造的载体与抓手,形成有力支撑。按照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提升园区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园区功能定位,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体系,推动园区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4.实施民营经济壮大工程

      围绕城市主城区特色产业,加大支持城市主城区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落地力度,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招商引资,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进一个中大型企业项目落地,培育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公司。

      5.构建特色产业激励机制

      对于先前已经有规划、发展有基础,并形成一定特色和规模的县域特色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产业导向政策和特色城市主城区打造政策,进行指导和提升,使之成为四川省“制造和创造强省”战略的县域基础。将省领导联系指导的16个重点产业领域和数字经济工作推进机制,与特色产业示范区的打造有机契合,协同推进。进一步将抓机制、抓产业、抓投资、抓项目工作延伸到特色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中,将投融资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内化到特色产业示范区的打造中。围绕打造“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区”,出台有关特色产业示范区创建、扶持、考核的相关政策体系,并协同第三方机构智慧合力打造。

(四)构建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新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扩权强县”和“省直管县”制度,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简政放权激发县域积极性

      进一步简政放权,结合区域经济布局和各地实际情况,省级行政审批权,县级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县级。充分考虑省、市两级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行政区域面积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健全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进一步增强县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2.下放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一切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但下放权限执行未到位的经济管理和行政审批权限,应督促全部下放到位。按照“合规、有效、简政、利民”的原则,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角度出发,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将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微观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下放到县,赋予扩权强县试点县更大的发展和管理自主权。

      3.切实理顺市和市辖区管理

      市级政府主要从事规划编制和监督实施,具体工作由市辖区负责落实,凡扩权强县政策适合向市辖区下放的都应下放。涉及市区利益分配的事项,在明确分配方案后一律交由区级实施。

      4.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

      目前,县级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比如“三农”问题的重点就是在于县级,但是权责不对等,权力不匹配问题愈加严重.县级在一些政策的实施上很大程度上受到市级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县级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进一步深化扩权县改革,且扩权强县应逐步从财政扩大到行政、干部人事和社会管理各方面,尽快建立完善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管理体系。

      5.构建相应的县域体制机制

      根据经济区划规律,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包括领导干部相互挂职机制、合作开发区共管机制、GDP和税收分享机制等,促进县域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以县域“联合舰队”形成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新动能。

(五)打造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发展协同的新平台

      针对县域经济“产业同质化”、“行政化分割”和“发展不协调”问题,建议以现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表彰大会”为依托,结合城市主城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向和生产力布局目标,设立“城市主城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联盟”。根据区域实际与发展重点,分区分类突出重点搭建包括特色产业协作共兴、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要素培育等协同发展平台,形成覆盖全省的“一会一盟六平台”的城市主城区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全力助推我省城市主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服务“一会”突出统揽作用

      “一会”指“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表彰大会”,是全省城市主城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统揽平台,也是制定联盟工作目标、明确联盟运行方式、体现联盟工作重点、评价联盟工作绩效的重要平台。联盟围绕推动四川省城市主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产业发展服务和协调工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表彰大会胜利召开奠定工作基础。

      2.依托“一盟”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一盟”指结合城市主城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向和生产力布局目标,按照城市主城区主体功能定位建立城市主城区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分盟。主要职责是推动城市主城区优化发展,聚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围绕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发展动能变革,助力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3.搭建“六平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六平台”指以各城市主城区县域为单位,根据发展阶段、产业特色和客观实际,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一是城市主城区特色产业协作共兴平台。主要职责是服务城市主城区产业特色发展能力提升,搭建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扩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带动面,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探索构建跨行政区的县域产业配套协作及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城市主城区产业错位互补,全面提高城市主城区产业的资源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整体协同性。二是城市主城区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平台。主要职责是服务城市主城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依托高校和科技创新企业,围绕县域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着力放大科研技术对城市主城区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协作体系,全面提高城市主城区产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和共建共享水平。 三是城市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平台。主要职责是服务城市主城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提升,以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为重点,推动建立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的资金筹措方案和项目建设运营机制,强化城市主城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为改善县域发展基础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和支撑。四是城市主城区营商环境优化协同平台。主要职责是服务城市主城区投资环境治理能力提升,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着力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保障,为区营商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区级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等工作的深入实践,提供政策、资源和平台的支持。五是城市主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平台。主要职责是服务城市主城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围绕推动产业发展与环境的互融互促,为城市主城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等重点工作的深入实施,提供智力帮扶。六是城市主城区生产要素培育协同平台。主要职责是服务县域要素集聚能力提升,以提升服务城市主城区产业、经济和人口承载能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做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建设高新技术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探索推进产业功能垂直升级和水平融合,加快完善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为打造产城一体的城市主城区经济公共空间提供服务。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调研内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