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赵振铣在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 2020-12-15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在全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振铣

(2020年11月25日)


尊敬的奇帆副理事长,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这次座谈会,与大家交流探讨我省城市主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刚才,听了奇帆副理事长和几位专家的演讲,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就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讲几点,供参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治蜀兴川的重要基础,纳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和安排部署,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支持政策和考核办法,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县域作为经济增长稳定器、资源要素贡献者、生态环境涵养地、社会治理主阵地的地位作用进一步突显。

一、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一)加强战略统筹,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专门就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专门安排部署。2019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表彰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步县、先进县,印发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政策和考核办法,明确了“优化城区、做强县城、培育小镇、提升园区、振兴乡村、夯实本底”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优化提升产业平台、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绿色发展、深化改革等重点任务,基本形成了新时期我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体系,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全省掀起了县域经济发展新高潮。立足新时代治蜀兴川新要求,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不断强化战略统筹、工作推动和政策落地。

2019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4.66万亿元,同比增长7.5%,继续保持全国第六的领先位次。全省183个县(市、区)中,新增成华、郫都和涪城3个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地区,千亿以上区总数达到9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达到77个,同比增加6个;超过500亿元的县18个,同比增加2个;超过1000亿元的县9个,同比新增加3个。除54个市辖区外,129个县(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达到2.04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3.8%。

(二)突出分类指导,板块支撑特征突出

      结合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四川县域发展特点,将183个县(市、区)划分为33个城市主城区、57个重点开发区县、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四大类,分别明确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城市主城区主要是突出城市功能建设,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城融合,形成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重要支撑。重点开发区县主要是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发展质量,侧重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探索由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子。农产品主产区县主要是突出农业优先发展,侧重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活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勇挑重担。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主要是突出生态保护优先,侧重发展生态经济和文旅经济,强化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功能。

      2019年四大类区竞相发展、各有特色,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城市主城区:突出城市功能建设,城市主城区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19年,33个城市主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0.6万亿元,其中超千亿元的区9个、比2017年增加5个;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2亿元、比      2017年增长27.4%。龙泉驿、金牛、青羊、翠屏、武侯、锦江、涪城、成华8个区入选赛迪顾问2020年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区,比2017年增加2个,总量列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五。

      重点开发区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发展质量,重点开发区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57个重点开发区县工业增加值增长8.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培育形成了金堂节能环保、广汉油气装备、江油新材料、射洪锂电、泸县白酒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城镇化率49.1%、比2017年提高4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增幅高1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农产品主产区县:突出农业优先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93个,比2017年增加52个;建成优质粮油、生猪、果蔬、茶叶等市级以上生产基地598个,比2017年增加236个;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20家,比2017年增加113家。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突出生态保护优先,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协调推进。2019年,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达标率比2017年分别提高1.5、14.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圣洁甘孜”“净土阿坝”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6个、候选县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旅游总收入达到1434亿元、比2017年增长60.6%。

(三)落实项目投资,发展基础更加夯实

      认真抓好国家实施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宏观调控、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政策机遇,加强国家资金争取和省级财政支持,充分用好PPP、国家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快建设城乡交通网络、场镇市政设施、农田水利设施、能源通信保障等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五大公共服务工程,大力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着力改善县域发展条件。大力支持县域各类开发区(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等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平台提档升级、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教育、健康、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工程,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2019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万亿,同比增长10.2%。

(四)创新政策供给,民生条件不断提高

      在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发展等激励政策基础上,集成整合中央、省相关支持政策,学习借鉴浙江、广西等地经验做法,研究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5条政策措施。省财政4年内将整合相关专项资金800亿元以上支持县域改善发展条件,同时鼓励省级PPP投资引导基金及各类投资者投资县域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农林水利和社会事业领域。省财政对县级税收收入增幅较快的县给予奖励激励,对自身财力不能满足基本标准支出给予兜底补助,对支持当地发展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放宽信贷政策。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完成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年度处置任务的县(市、区),省上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2019年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154元和14670元,增速分别为8.8%、10.0%,城乡收入比为2.46:1,同比进一步缩小0.03倍的差距。

(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开展沱江、岷江等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嘉陵江、大渡河等优良水体保护,推动沿江县建设生态廊道。2019年全省累计退耕还林3188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干旱河谷等脆弱生态365万亩,修复退化湿地20万亩,治理退化草地5000万亩,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519个,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到1387只。林草资源大幅增加,全省累计造林营林超过1亿亩,增加森林面积7648万亩、森林蓄积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8.83%,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4.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1.6%,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全省183个县(市、区)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全部100%达标。

二、当前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级行政区划设置过于分散,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小散弱”问题。我省县级行政区数量多,共有183个、居全国第一,比经济人口大省广东、江苏等分别多61个、87个。县级行政区划设置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资源要素高效集聚和规模经济形成。二是县域工业基础偏弱,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偏少。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县(市)还处于初期阶段,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不足,龙头企业少;产业多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零部件配套、建筑材料、资源粗加工等领域,主导产业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三是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要素保障能力不足,投资结构不优。我省县域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力度不够,对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不到位,产业配套能力弱,影响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少,全省投资规模前20位的制造业项目在县(市)实施的仅5个。县域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较少,全省8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4个在县(市),16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仅有18个在县(市)。县级投融资平台分散、工业投资占比较低、主体信用评级不高,融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影响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四是财政家底整体薄弱,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不少县缺乏稳定税源,规模纳税人尤为缺乏,财政收入较少,很多地方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维持日常运行,财政大多只能保运转和保民生,用于抓发展的财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全省县域地方性债务偿还能力普遍不足,其中甘孜州、凉山州有24个县(市)2019年债务化解率低于1,风险防控能力差。五是营商环境建设滞后,资源要素流失严重。我省县域政务服务能力仍有较大短板,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政务数据实时共享不够,“一网通办”、“一件事”审批“最多跑一次”尚未完全实现。融资环境有待优化,2019年我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县域平均值为57.19分,比市域低2.55分。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尚处在建设阶段,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的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不强,政府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现象仍然存在,截至2020年8月底,我省43个县(市、区)仍有无分歧欠款余额16.6亿元,县域营商环境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推进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头部雁阵”,实施强县强区强镇培育行动

      实施强县强区强镇培育行动,按照“一县一策”的原则制定专项培育方案,省级相关产业发展资金予以专项支持。强化扩权赋能,赋予重点培育县(市)更多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重点项目安排、重要改革试点、重大平台建设、资源要素保障和干部激励等方面倾斜支持。优化考核机制,对标全国百强县评价标准,完善我省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行政区划改革,调整优化县级行政区划设置

      借鉴江苏等省做法,科学谋划、因时应势、稳妥有序启动我省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积极推进审批权限在省级的县级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支持重点培育县(市)跨县合并产业结构相近、经济联系紧密的乡镇。稳步推动审批权限在国务院的县级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本着有利于做强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撤销合并。

(三)打造产业集群,开展工业强县专项行动

      支持重点培育县(市)开发区扩区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区调位并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落实省级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相关政策,集中资源资金打造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县域科技创新专项,优先在重点培育县(市)布局建设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在重点培育县(市)开展“百亿强企”提升行动,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支持重点培育县(市)企业上市。

(四)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重点培育县(市)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实行省级单列管理,省级相关部门对重点培育县(市)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在土地供给、资金支持、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拓展重大项目筹资渠道,整合县级投融资平台、提升信用评级,建立省、市国有企业与重点培育县(市)投融资对接机制,增强重大项目融资能力。组织专场招商,围绕重点培育县(市)主导产业,由省级层面组织精准招商,“一事一议”推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

(五)增强动力活力,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县域营商环境整体提升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重点培育县(市)建立省、市政务服务直通车绿色通道,全面推进“一件事”审批“最多跑一次”和“一网通办”,促进行政效能提升。加快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加快跨部门、跨层级信息数据共享,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加强县域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清欠工作,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拓展“信用+”应用场景,优化提升县域信用环境。

(六)补齐短板弱项,强化民生项目建设

      认真梳理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短板和弱项,结合全省深化乡、村区划调整改革,研究谋划一批交通、能源、信息、市政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对于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抓住当前编制“十四五”规划窗口期,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实施,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对于公益性项目,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与区域面积、人口规模、服务需求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准公益性项目,可通过政府适当补助或申请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等方式予以解决。对于经营性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最后,要向主办这次会议的省委政研室、省委提案委、省统计局、致公党四川省委、眉山市政府、省县域经济学会和承办会议的东坡区委区政府、当代县域经济杂志社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在这次会议中的精心准备、热诚服务和周到接待。

      谢谢大家!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