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 2020-12-05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 “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渠县探索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到2022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拓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基地为抓手,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粮食能够有效保障自给,全省油菜产量294.7万吨,居全国第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13家,居全国第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居西部第一;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5422个,14个产品纳入全国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居全国第一。

      农产品主产区县是我省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我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通过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组合拳,让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渠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渠县地处川东北腹地,远离中心城市,是典型的农产品主产区县。近年来渠县先后承办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省农业产业扶贫片区现场会等国省市现场会19次,获得中央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2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省,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综合考核名列全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区县第一名,连续2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再度荣膺中国西部百强县,演绎出了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华彩篇章。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是和发现了一条适合渠县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密不可分。经过多年探索,渠县走出了一条以“三产融合”“产城互动”“聚人兴文”为特征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模式。其中,“三产融合”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大县的传统优势,“产城互动”拓展和提升了区域强县的发展格局、“聚人兴文”厚植和深耕了持续发展的绵绵之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让渠县走在了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前列。

一、以“三产融合”夯实渠县农业本底

      近年来,渠县以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市场、通渠道、树品牌,支持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2019年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了65万吨以上,实现了“十三连增”,今年粮食播种面积与去年同比增加4.9万亩,预计全县粮食总产可达66.2万吨,实现“十四连增”。

(一)持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基础。近年来,渠县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改造、农村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园境”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农地产出能力。全县累计整理土地24.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12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按照“渠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持续培肥地力,提高作物单产。

      二是狠抓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开展“小农水”3年攻坚行动和3年提升行动,累计建成蓄水池1320口,整治山坪塘1240口、渠道210公里、提灌站400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1万亩,实现了示范区水利设施全覆盖。

      三是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累计建成县乡道203.1公里、通村道路359.2公里、生产便道576.4公里,实现乡乡有联网路、村村通水泥路,打通了深入农村的产业路、资源路和旅游路。

(二)着力提升三次产业融合水平

      渠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了从“5+N”到“7+3” 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一是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累计建成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2个,其中渠南—中滩柑橘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省级园区,李馥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市级园区,新市—宋家蜂糖李现代农业园区和琅琊—望溪优质水稻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县级园区。

      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做好产地初加工,在优质粮油、柑橘柠檬、黄花双椒等基地内建立了初加工车间305处、冷藏库62500立方米,推动产品错峰上市,增加农业收益。做深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工业园区内集聚了宕府王、汉碑酒业、润宇食品、通济油脂等一批农业精深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94亿元。目前华西希望150万头生猪精深加工项目、广东温氏1000万只肉鸡精深加工项目正在快速建设。

      三是打造“渠字号”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培育打造“賨前味”区域品牌,先后创建四川名牌12个,推出“汉杯、华橙、渠州”三瓶酒,“黄花、渠江青”两朵花,一盒“秀岭春天”茶,一瓶“三汇特醋”,一桶“渠香园”菜籽油,一包“益生元”盐。“宕府王”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渠县黄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三)大力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农村新兴产业,渠县利用自身优势,在新兴业态培育方面有声有色。

      一是推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通过实施“古賨国都、悠然渠县”品牌战略,全力打造碧瑶湾、农耕李馥、田园渠南、度假万寿、佛缘中滩等一批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景点,賨人谷成为全国首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之一。先后成功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四川省旅游度假区、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3个省级四星级以上乡村酒店。

      二是推进农村电商富民兴业。利用电子商务渠道解决特色农产品销售,建立渠县农产品线下展示、线上交易、产销对接的新机制;打造渠县农特产品“网上集市”。建设了占地2200平方米渠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益农信息社673个,覆盖惠及全县100%的行政村。2019年农村电商销售额6亿元。

      三是推动农村电商扶贫脱困。积极探索电商精准扶贫,实施“电商精准扶贫网销行动”,在柑橘产业、柠檬产业、黄花产业及贫困村土鸡蛋产品成功开展精准产业扶贫。渠县三板乡大雾村、渠南乡大山村2个典型贫困村通过“电商精准扶贫网销行动”,累计销售柑橘130万斤、柠檬90万斤、鸡蛋3500盒、黄花20万斤,助农增收1000余万元。

(四)大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体制机制,形成了新型的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全力破解农业体制机制瓶颈。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达96%,荣获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有序推进其余五项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增减“双挂钩”,在集体建设用地“不收回、不征用”和保留原土地性质的前提下,破解了碧瑶湾、南庭湘苑、亚博柠檬等农旅融合示范点和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建设用地的制约瓶颈。

      二是首创政府投入“折股量化”机制。与龙头企业约定,从基地盛产期开始,每年企业按政府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总值的10%对外分红,以2:3:5的比例量化到贫困户、村集体和所有村民,不仅为业主节约了以往向金融机构贷款所要负担的利息,而且保障贫困户实现两次分红,促进困难群众稳定增收。

      三是构建了科技支撑和质量监管机制。推进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省农科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设了全县范围内集监管、可追溯等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五个到位”。

二、以“产城互动”开拓渠县发展格局

      我省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渠县结合自身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推进“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做大园区做优产业推动“以产兴城”

      渠县认真落实清华书记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让产业“扛大旗、挑大梁”的指示精神,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发展的主抓手,精心培育了八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城镇协同发展提供动能支撑。

      一是培育3+2主导产业集群。渠县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县,产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着眼于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产业,而是基于全县的农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培育现代建筑建材家居、农产品精深加工、轻工轻纺服饰三大主导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化工能源两大特色产业集群,用特色产业发展支撑县域经济提档升级。

      二是聚焦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是产城互动的支撑。渠县产业园区形成了“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省级轻纺服饰特色园区、川渝农产品合作示范园区、川粤竹林浆纸合作示范园区、建筑建材家居产业园、现代智能装备产业园、现代智慧物流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支撑”的园区格局,其中:经开区面积拓展到5000亩,入驻企业63家,带动发展“乡村车间”3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其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70亿元;投资26亿元的西部国际服饰产业城,建成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已入驻品牌服饰企业21家,成为川东最大的服装服饰产业基地,成功创建为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三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推进东城新区扩容13平方公里,带动直接就业1.5万人,其中农民转移就业5000余人,常住人口达6万人。先后建成园区酒店、产品展示中心、倒班宿舍、职工食堂,引进生产生活服务企业6家,物流企业1家,开通公交线路3条,东城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产城一体”初具规模。

(二)做强县城完善功能推动“以城促产”

      围绕建设滨江公园城市定位,做好山水城文“四篇文章”,立足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县城。

      一是统筹空间布局。县城建设初步形成“两镇三街道”的“双70”城市主骨架。县域范围内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三汇、临巴、土溪“县域经济副中心”的“一主三副、多点支撑”的城乡发展格局,目前县城规模已达到“双33”。

      二是完善城镇功能。通过狠抓“十件大事”推动城市功能提质增效;打造多彩的山、秀丽的水、宜居的城、厚重的文,建成“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13公里,人均公园绿地达16平方米,建成渠县财富中心、紫天“宽窄巷”等商贸综合体,入驻国内一线品牌50余个;同步提升教育、医卫、康养等公共服务能力,吸引了20余个企业总部回迁。现有4A景区2个、3A景区3个,正全力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三是畅通内外通道。抓住四川建设东出北上大通道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两高铁、三高速、渠江航运和通用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畅通“内循环”,构建了“一环四横四纵七联”公路网,稳步推进高速公路7条连接线,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道路,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40分钟交通圈”。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优“营商环境”

      按照省市两级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创新工作推进方法、保障要素供给、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一是深化改革蹄疾步稳。近年来,渠县累计出台专项改革方案246项,顺利完成县级机构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健全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办事不出村组户”,“只跑一次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7个专项方案,首创的“容缺预审、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审批模式得到中央、省主流媒体重点宣传报道,园区水电气等要素成本降为全市最低。

      二是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做优营商环境,为来渠企业给政策、给环境、给平台、给信心,中顺洁柔、广东温氏等6家“三类500强”先后落户渠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华西希望等区域总部即将入驻。做响“天下渠商”品牌,加快“走出去”步伐,年均完成自营出口1300万美元。

三、以“聚人兴文”厚植渠县发展潜力

      “产城人文”是一个整体,其中,“产”是动力系统,促进就业、推动城市发展;“城”是硬件系统,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人”作为核心,是活力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撑;“文”是软件系统,提供区域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多措并举促进人才人口集聚

      人力资源的汇聚是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持久来源,渠县充分利用134万人口大县的资源优势,千方百计的聚人气、吸纳人才,奠定了县域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

      一是千方百计吸引“外地人”。渠县搭建了宕渠智库、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大决策顾问团“三大平台”,年均引进“两化”人才800余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50余名;柔性引进省内外博士专家60名,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率全市之先建成230套“人才公寓”,在医疗服务、子女入学、家属就业方面,为引进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二是用心用情留住“本地人”。渠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年均输出劳动力近40万人。近年来,渠县开展了“引老乡•建家乡”活动,连年举办“温暖回家路”大型招聘会,园区年均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将“招工稳岗”纳入目标绩效考核,确保了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三是多措并举“发展人”。搭建了人才成长的舞台,依托院士工作站、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宕渠工匠。设立了专项人才创业基金,鼓励各类领军人才、科技人员和“草根精英”创新创业。拓宽农民工成长渠道,培育了一批职业农民、乡村规划师,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助力乡村振兴。

(二)凝心聚力渗透人文精神价值

      渠县有着2300多年的建县历史,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近年来,渠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指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塑魂、以文兴县,弘扬渠县精神,提升渠城气质,用独具魅力的宕渠文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用之不竭的绵绵之力。

      一是涵养巴賨文化。先后举办“杨牧诗歌奖”和“渠江文艺奖”颁奖典礼,举办周啸天、贺享雍、李明春作品研讨会,累计出版诗歌文集60余部。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城坝遗址获考古界最高奖“田野考古一等奖”,入选中国社科院“六大考古新发现”。渠县历史博物馆荣获全省首届“金熊猫”先进集体奖,《宕渠古城探秘记》《賨人谜踪》纪录片在央视展播。

      二是擦亮文旅名片。构建了“一心两廊五区”的空间格局,筑牢了文旅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先后建成红色渠县纪念园、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碧瑶湾景区、文峰山文化旅游景区、八濛山公园一期、“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中国古賨文化国际旅游特色小(城)镇”落户渠县,并进入全国前20强。

      三是共建精神家园。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着力打造了文峰书院、文峰塔、文峰阁等城市文化标志,建成了书香四溢的“城市会客厅”。通过举办“文峰高端讲坛”,主题书画展览、文艺剧目演出、元宵猜灯谜、成人加冠礼、千名学子诵宕渠、万人长跑迎新春等活动,让文峰山成为宕渠儿女的心灵驿站和精神家园。

四、渠县经验对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启示

      农产品主产区县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常住人口占全省的1/4,GDP总量占全省约15%;粮食产量占全省的36%;其中有31个农产品主产区县粮食产量超过10万吨,28个县粮食产量超过20万吨。渠县的成功经验既有独特性,也有一定的普适性,渠县的经验对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发展的借鉴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党员干部的魄力担当是做强县域经济的关键因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促进农产品主产区县做强做优的基本前提。渠县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做强做优必须要在党委全面领导下,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在全县上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始终把抓好全县党建工作摆在首位,旗帜鲜明的管党治党,严守政治纪律规矩,做到“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形成广大党员对党忠诚、心齐气顺、敢打硬仗、同心协力的局面。

      二是党员干部要有魄力担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勇于干事创业、要敢于担当、敢闯敢试,推动思想观念大突破、行为方式大突破、营商环境大突破,让“最能干的人”去办“最难办的事”,集中“有限精力”去办“重要的事”,不观望、不懈怠、不折腾,突破困局,闯出新路,赢得未来。

      三是全县上下要凝心聚力。全县上下要形成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的发展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在外乡友情系桑梓,基层群众思进思干,凝聚起“众志成城创伟业”的磅礴力量。

(二)三次产业融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渠县的经验表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大力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提升。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油菜面积基本稳定,促进川菜、川果、川桑、川茶、川药、川椒、川猪、川牛羊和川鱼产业稳步提高。狠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二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持续提升,就地就近建成清洗分级、储藏保鲜、烘干炒制、贴牌包装等各类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快速发展,推动川酒、川菜、川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三是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大力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积极开展“川货出川”行动,继续举办农博会、茶博会、菜博会等重大活动。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以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抓住发展机遇是拓展县域经济格局的重要依托

      渠县的经验表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我们面临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抓住了这些机遇就能够促进县域经济打开新的局面。

      一是抢抓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会增大国内农业内循环的比重,降低对国外农业供应链的依赖。我国农业及相关行业可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是农业新基建投入将会增加,二是农产品盈利能力将会有所提高,三是城市工商资本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农产品主产区县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促进农业提档升级。

      二是抢抓加快推进成都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这也为农业主产区县带来了新一轮重大机遇。从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提档升级到建设成渝现代化高效特色农业带;从加快构建“10+3”现代农业体系到高质量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都为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从产业融入上,坚持一产配送、二产配套、三产后花园将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三是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中心。要抓住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抓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扎实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农村重点改革和农民增收等工作,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深化改革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渠县的经验表明深化改革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产品主产区县要促进思想大解放,向改革创新要效益,但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一律允许先行先试;但凡可以复制的先进经验,一律允许吸纳运用;但凡政策规定有弹性幅度的,一律允许放到最宽。

      一是要继续优化基层体制机制。在完成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等“前半篇文章”后,更要做好整合发展优势的“后半篇文章”,彰显资源要素流动的“乘数效应”,提高基层行政管理效率,优化县域经济空间布局。

      二是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份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种形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

      三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压缩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和企业开办时间,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营造“亲清”政商关系。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