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示范效应实践

时间: 2020-12-04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示范效应实践

研 究 报 告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2020年11月 九寨沟县


一、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概况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而在“后疫情时代”,全域旅游更成为了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新动力、旅游大众化时代的新需要、旅游业转型提质的新抓手、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201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1594.3亿元,位列全国第四,接待国内游客7.5亿人次,同比增长7.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454.5亿元,同比增长14.4%;接待入境游客414.8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3.9%,旅游产业发展取得非凡成绩。

      与此同时,全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也极为迅猛,一是旅游业的优势地位得到确立,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二是旅游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民族地区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三是旅游业促进了民族团结融合,成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和谐产业”。据统计,全省民族地区2019年旅游总收入达1250.14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0.8%,旅游产业引领全域发展已成为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

      但总体来看,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仍然面临旅游发展资金不足,基础服务设施薄弱;旅游资源重合度高,外部宣传力度有限;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旅游人才相对匮乏;旅游生态环境脆弱,旅游文化产品不足等问题,如何从发展全域旅游的角度,将旅游产业做大,使相关产业的附加值得到提升,推动民族地区增收和经济发展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由此,课题组以九寨沟县全域旅游发展为个案,分析其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从发展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总结发展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二、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示范研究背景

      作为阿坝州旅游龙头,九寨沟县在全省旅游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遭受了“8·8”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双重打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一度踩了急刹车、按下急停键。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视察,指出要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8·8”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启动一周年之际,省委书记彭清华前往阿坝州九寨沟县、松潘县调研,指出阿坝州要加快旅游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打造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九寨沟县党委、政府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成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嘱托和清华书记“建成全域旅游典范”指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文旅发展大会精神和创建工作要求,全力克服灾害、疫情影响,抢抓重建历史机遇,加快构建“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的全域旅游格局,让九寨沟再次惊艳世界,为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做出了表率和示范,为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阴霾退去、终露阳光,九寨归来、天堂重现,九寨沟依然靓丽美哉!

三、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一)区位交通

1.地理区位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川陕甘三省交汇处,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

2.旅游区位

      九寨沟县处在四川“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中的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上,属于大九寨旅游环线核心部分;北承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带,南接成-灌-汶-九黄国际旅游走廊,为川陕甘区域旅游的中心点。

3.交通区位

      国道247线黄土梁隧道全线贯通,川九路、九若路、漳大路实现通车,九绵高速、双九路等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加之九黄机场,“对外通达、对内畅达”目标和旅游大交通格局基本构建,全域旅游“快进慢游”绿色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二)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九寨沟县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地形呈阶次变化,海拨1000-4500米,县城1400米。

2.植被气候

      九寨沟县作为四川省第二大林区,生态地位独特,属于全国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全县拥有林业用地约35.7万公顷,有优质天然草场约186万亩,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4.4%。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

3.水文条件

      九寨沟县境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有4条主要河流穿境而过,全长282.5公里,积水面积987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9905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04万千瓦,可开发量84.3万千瓦,已开发31.2万千瓦。

4.生物资源

      九寨沟县生物种类繁多,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619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雉鹑、绿尾虹雉、羚牛、林麝、雪豹等珍稀动物20余种;野生植物2033种,有银杏、红豆杉、独叶草等珍稀植物33种;天然中药材达290种,主要有党参、当归、虫草、贝母、天麻、猪苓等,盛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九寨刀党”。

(三)社会发展

1.行政区划

      九寨沟县行政区域面积5288平方公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调查结果数据)。辖区内有12个乡镇,10个社区,120个行政村,县城置永乐镇。

2.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九寨沟县户籍人口6.7万人,其中男性3.42万人,女性3.28万人;城镇人口4.09万人,乡村人口2.6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1.0%。少数民族人口2.67万人,其中藏族2.18万人、回族0.34万人人、羌族0.1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2.5%、5.1%、1.8%。年末常住人口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万人,乡村人口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22%。

3.社会经济

      2019年,全县经济恢复性增长,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5.7%,总量全州排名第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9:17:74。

(四)旅游资源

      九寨沟县旅游资源富集,总体特征为:高品质旅游资源丰富,空间组合优势明显,具备全域开发、打造精品的潜力。其中,优质的山水生态环境、多彩的人文风情资源、独特的城乡休闲资源及丰富的休闲产业资源是九寨沟县四大特色优势资源;九寨沟、大熊猫、金丝猴三张旅游名片享誉全球。

      曾荣获中国首批旅游强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际国内41项殊荣。现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还拥有㑇舞、南坪曲子、熊猫舞、川西北藏族山歌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琵琶制作技艺、榻板房建筑技艺等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66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素有“民歌之乡、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的美誉。

1.主要自然类景区

(1)九寨沟景区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杆岭的东北侧。是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荣获“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两国际桂冠,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人间天堂”,号称“水景之王”,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誉。

      九寨沟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为650.74公顷,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因沟内有树正、荷叶、则查洼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由泉、瀑、河、滩以及108个海子,构成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Y”字型分布。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称为“六绝”。

(2)九寨沟大熊猫园

      九寨沟大熊猫园又称九寨沟县甲勿海大熊猫保护研究园,是国家大熊猫公园体制试点项目。位于九寨沟县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距离九寨沟县城39公里,平均海拔2380米,总建筑面积3221.31平方米,用地176亩,总投资约6000万元,集大熊猫保护、研究、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

      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种,名贵树种10余种。该保护区分布有清丽的高山湖泊和大片的原始森林,特别在金秋时节,整个保护区红叶艳丽、彩林斑斓、湖光粼粼、动物熙攘,深受游人的喜爱。

(3)白河金丝猴景区

      白河金丝猴景区位于岷山南段东麓,弓杠岭的东北侧,总面积约2万公顷,是以保护金丝猴为主的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川金丝猴种群,约2000只左右。景区内共有5个观猴点,配置高倍望远、录像设备游客可观赏到野生川金丝猴及原始森林和雪山峡谷等景观。与此同时,在白河乡境内还将建设九寨沟县珍稀濒危物种科普馆,旨在推进区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事业健康长远发展,改善白河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现状,使区域内的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拉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嫩恩桑措(神仙池)景区

      嫩恩桑措(神仙池)景区位于九寨沟县大录乡境内,面积为12745公顷,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40公里,距九寨沟县城80公里,海拔2200-3200米。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境内以翠湖、彩池、钙化景观为主,其特色在于融汇了清澈的高山海子、发育完好的大面积钙化景观、苍茫无边的原始森林等各种景观,嫩恩桑措(神仙池)不仅有黄龙的奇,也有九寨沟的秀美,集黄龙及九寨沟之美于一身。进入嫩恩桑措(神仙池)景区,沿着古朴的栈道慢慢前行,身旁是郁郁葱葱的密林,阳光下的钙化池像宝石般点缀在林间,蓝如天绿如地,啾啾鸟鸣和着潺潺流水是最纯粹的天籁之音,让自己的心回归自然。

(5)九寨沟爱情海(甘海子)景区

      九寨沟爱情海(甘海子)景区位于九寨沟县漳扎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由金犀牛海、芳草海、九曲彩河组成的湖泊群。景点内含朦胧爱心拱门、民俗风情永恒塔、幸福转经桶、姻缘幡、七彩栈道、揽山坞、比翼齐飞等网红拍照打卡点,行进途中还有身处花海供游客小憩的爱情加油站,同时设有网红透明船漂流区,体验感强烈的骑马道、极限挑战丛林穿越等娱乐项目,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生态自然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好去处。

(6)甲勿海景区

      甲勿海景区位于九寨沟县勿角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日照时间2000小时以上,是享受日光浴的好地方。这里森林环抱,林深水幽,珍禽异兽繁多,是国宝大熊猫集中活动地区之一。甲勿海属高原大湖泊,全长6公里,湖面面积近400亩,集水体美、生态原始美和人文内涵美于一身。甲勿海四周群山巍峨耸立,甲勿海四周群山巍峨,生长着冷彬、云彬、铁彬、桦木、独叶草、高山杜鹃等数十种植物,春夏两季,绿海叠翠,青山环绕,百鸟争鸣;秋冬时节,红叶漫山,银装素裹,引人入胜。景区可进行高山湖泊生态观光和红叶谷森林景观观赏,其间可开展水上活动、登山、骑马观光、专业科考等游览活动。

2.主要人文类景区

(1)大录古藏寨景区

      大录古藏寨景区,地处九寨沟县西北部的大录乡,距县城97公里。古寨的神韵,在烟熏雾绕中日积月累。土墙、木瓦和圆木组合的藏家小屋,错落有致地占据着山坡上珍贵的平整地形,坚强支撑着古寨久远的历史,追忆古寨曾经的恢弘。这里有近700年的萨迦派藏传佛教寺庙大录寺,以及吉祥之地——神仙坪。绚丽多姿的藏族民俗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古老悠久的古藏寨、神奇瑰丽的宗教文化在这里相交。

(2)柴门关景区

      柴门关景区位于九寨沟县郭元乡境内,处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和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交界处。古代,这里属于阴平西道,也是长安至松州的西山道,保证着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和民族地区的“茶马贸易”,。过去,在柴门关旁边的峭壁上刻有“秦蜀锁钥”和“秦蜀咽喉”,这里是两省交界之地,也是重点防守的关卡。唐朝的时候,这里便是入蜀的必经要道,咽喉之地。如今,柴门关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对过去的村庄进行大规模改造,一座设施齐全的景区呼之欲出,农家乐、停车场、卫生间一应俱全,这里将会成为九寨沟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站。

(3)世外罗依景区

      世外罗依景区位于九寨沟县县城西南,处于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勿角自然保护区交接地带,幅员面积62.5平方公里,海拔1600-2000米,地貌属凹形,称之为山区"小盆地"。“雪山岭下自然佛,走马遥观转经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村落与沃土良田、山形水势有机融合,形成山、水、田园、阡陌、村落和谐共存的生态人文环境大格局。

      综上所述,九寨沟县自带光环和流量,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资源本底构建出了绝佳的休闲度假环境;多彩的人文风情资源将助推“生态九寨”向“多彩九寨”、“全域九寨”全面升级;独特的城乡休闲资源是找寻美丽乡愁、推进旅游扶贫的重要载体;丰富的产业休闲资源是推进“旅游+”战略,培育旅游消费热点的重要支撑,全域旅游从这里出发。

(五)市场需求

      作为中国首批、四川唯一“中国旅游强县”,九寨沟县以其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人文资源,每年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但受“8·8”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九寨沟景区长时间闭园,九寨沟县旅游业遭受极大创伤,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呈断崖式下降。随着灾后重建和疫后恢复工作的不断推进,九寨沟景区重新开园迎客,九寨沟大熊猫园正式开园,九寨沟县“两海一池一关”景区正式开放,九寨沟县旅游市场需求正在逐步回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2016年,九寨沟县共接待游客720万人次,同比增长12.5%。但在2017年,受地震影响,九寨沟县全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定格在8月8日,共接待游客48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3.2%,其中:九寨沟景区250万人次;其他旅游者231万人次(指探亲访友、参加会议、一日游等);实现旅游总收入60.7亿元,比上年下降32.6%。2018年,因地震灾后延续影响,九寨沟县共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5.1%。实现旅游总收入17157万元,下降97.2%。

      2019年,九寨沟灾后重建取得重要成效,九寨沟县全年共接待游客186万人,比上年增长6.9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65.2%,总量全州排名第7,目标完成情况全州排名第1;旅游总收入1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1.2%,总量全州排名第5,目标完成情况全州排名第1。

      2020年至今,全县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亿余元,其中10月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恢复到地震前(2016年)同期的64%、78%,让97%的群众重新吃上旅游饭。

2016年-2019年九寨沟县旅游接待情况

资料来源:“九寨沟县2016-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九寨沟县统计局

四、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重要举措

      近年来,九寨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着力构建“一主两核三带”绿色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全域旅游发展

      一是建立党政统筹机制。九寨沟县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全域旅游,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成立了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主导”推动格局,县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齐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推进机制。

      二是创新协调联动机制。设立综合协调、产业推进、项目建设、宣传营销和招商引资、监督检查5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各组、各部门工作职责,实行领导小组月调度机制。

      三是创新综合管理机制。结合“一主两核三带”发展布局,建立分别由四大班子牵头负责的生态文化旅游培育带、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带、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带、乡村旅游带4大片区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统筹领导。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将推动全域旅游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二)强化政策保障,护航经济恢复重建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根据全域旅游思维、生态旅游理念,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科学编制《“全域九寨”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及五年行动计划》,将旅游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统筹全县社会经济各领域、各项事业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九寨沟县“全域旅游·生态九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关于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九寨沟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九寨沟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加强财政支撑。出台《关于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3000万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资金,加大旅游开发、基础建设、服务保障等资金投入,统筹各类资金75亿元全力打造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将生态指标纳入年度经济考核,生态旅游全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旅游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九寨沟县“百名旅游英才计划”,设立旅游专家智库,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旅游培训机制,实施旅游人才奖励政策。

(三)完善公共服务,巩固全域发展保障

      一是强化交通服务保障。抢抓脱贫攻坚、灾后恢复重建、藏区跨越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叠加历史机遇,把交通重建摆在头等位置,按照“强基础、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要求,以“高速公路建设、国省干线提升改造”为重点,构建“三纵三横三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投资128亿元的九绵高速、双九路加快推进,川九路、九若路、漳大路投入使用,九黄轨道交通和通用航空加快前期,九黄机场成为口岸机场,新建骑步游道19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快进漫游”的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全面构建。

      二是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全面夯实旅游基础设施,持续深化旅游管理服务改革,不断提高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在漳扎、县城、双河等重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县域智慧旅游系统及旅游导视导览系统,已完成九寨沟区域智慧旅游公共应急平台一期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积极推动星际酒店落户九寨沟,支持休闲酒店、特色民宿建设和宾馆饭店提档升级,在全省率先完成藏(农)家乐星级评定和非星级旅游酒店评等定级工作。

(四)优化供给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丰富旅游业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特色,开发针对不同群体、不同时点的旅游新业态系列产品,增加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延长旅游供给链条,推动九寨沟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全天候、全年候的旅游市场。

      二是推动产业融合。依托旅游市场,找准旅游与各类资源的结合点,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特色化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带动县域整体发展。

(五)保障秩序安全,推动市场稳定发展

      一是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着力构建“135”领导责任体系,深化“县局司镇”协调机制和“1+3+N”旅游市场管理机制,出台《涉旅市场主体开业准入和日常监督管理办法》,严厉打击旅游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二是规范旅游咨询服务。开通“12980”咨询投诉专线,畅通投诉处理渠道,落实旅游市场“诉转案”工作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成立旅游协会,定期开展旅游文明宣传和警示教育活动。

      三是创新旅游安全制度。探索建立“县、局、司、镇”四方旅游高峰应急响应机制,保障了县域旅游市场秩序持续稳定。多年来,全县未发生过较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损害游客权益或在全国全省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责任事件。

(六)提升资源环境,赋能产业提档升级

      九寨沟县是全国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全省第二大林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占比达88.2%,是“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

      一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高点布局。科学构建“一主两核三带”绿色发展新布局,努力走好全域旅游“八条路径”,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审查制度,建成全省唯一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二是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和景区恢复,总投资45亿元的生态环境修复和地灾治理项目全部完工,林草植被覆盖率恢复至87%,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均达100%,景区修复技术获得5项国家专利,白河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先后荣获“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等称号,南坪镇、漳扎镇被评为“四川特色气候小镇”。

      三是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每月绿色生活主题日”活动,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五大工程”全覆盖,建成全省民族地区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热解垃圾处理厂,城乡垃圾处理率达100%,2019年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全域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城乡环境、景区景点、路域环境、水域环境、市场环境等七大整治,以环境整治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

(七)扩大品牌影响,助全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宣传营销。积极参加旅博会、西博会等各类营销活动,先后举办中国·九寨沟休闲度假旅游经济推介会、西北市场-成渝市场全域九寨旅游服务质量恳谈暨线路推介会、北京市场九寨沟全域旅游推进会等营销活动、2019年九寨沟县“舌尖品九寨”地方特色美食节。

      二是加强开放合作。先后与邛崃、绵竹、兴文等省内兄弟县市以及浙江嘉善、浙江平湖、西藏林芝等缔结友好县市,与京东集团、杭州宋城集团、四川铁投公司、四川电视台等达成战略合作。积极推进与重庆八戒工程网络、钦城文旅等文创企业深度合作,设计打造一批九寨沟文旅融合文创产品,真正让九寨沟既有美景、更有美物。积极加强与星娱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登嘎甘㑇(熊猫舞)音乐舞台剧,开发“大九寨、小九九”“九寨有礼”IP形象产品、九寨祥巴等文创产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三是强化联盟共建。主动融入全川“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加强区域联动,共建合作同盟,成功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广汉市人民政府联手创建“三九大”文化旅游联盟,与都江堰市、德阳绵竹市、绵阳江油市、甘肃文县等15个县(市、区)缔结四川最具影响力的“大九寨”文旅发展联盟。

五、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斐然

(一)组织领导能力有效提升

      在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领下,九寨沟县、九寨沟管理局、南坪林业局、大九寨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四方组建了全域旅游发展议事协调机构,共同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开展市场营销以及人才交流与共享,实现从行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型。大力推行"1+3+N"监管体制改革,完成了旅游巡回法庭、九寨沟旅游公安分局、漳扎旅游工商质量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组建工作,及时解决旅游治安、旅游群发性和突发性事件、旅游消费投诉等问题。

(二)科学规划体系逐步夯实

      以《“全域九寨”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及五年行动计划》为依据,做好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及生态、文化、交通等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统筹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实现旅游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协调统一。编制《“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五个专项实施方案,逐步完成《九寨沟县城市总体规划》、《漳扎镇总体规划》、《九寨沟县修建性详细规划》、《漳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规划。具有九寨沟县特色的科学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将有力指导全县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

(三)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推进

      九寨沟县坚决落实清华书记“基础设施、交通、服务至少提升10—20年”要求,集中力量改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全力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旅游环境。

      一是交通服务能力不断改善。总投资128亿元的九绵高速、双九路正在建设,总投资200亿元的川主寺—九寨沟山地轨道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工作,川九路、九若路、漳大路投入使用,新建2个自驾营地和177公里的景区专用道,“内通外畅”的旅游交通网络基本构建,全域旅游“快进慢游”绿色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为全县百姓出行、旅游富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二是旅游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在全县范围内设置旅游景区导识牌、全域旅游全景导览图等165个;新建旅游集散中心1处、游客服务中心3个,景区生态停车场6个,A级旅游厕所21座,自驾营地2个;成功推动悦榕庄、丽思卡尔顿、希尔顿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落户九寨沟,全县现有各类酒店107家,星级酒店12家、国际品牌酒店3家,藏农家乐46家,旅行社28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四)旅游供给体系日益完善

      一是全域旅游格局全面形成。在全力支持九寨沟景区恢复提升的同时,九寨沟县先后投入75亿元,创建了包括大熊猫园在内的13个新的景区景点和龙石滩、小九寨、柴门关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总投资27.42亿元的漳扎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逐步建成。嫩恩桑措(神仙池)、九寨沟爱情海(甘海子)、甲勿海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中查沟等生态观光旅游,以及南坪镇菜园村“小九寨”、南坪镇双龙村“龙石滩”等乡村旅游景点异军突起。

      201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蝶”变归来的九寨沟景区重新开园迎客,标志着一个以九寨沟景区为核心的“一核多极”全域旅游新格局已然形成。随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四只大熊猫正式与公众见面,标志着四川文旅“三九大”(即: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品牌中,“九”和“大”实现旅游同体,九寨沟县从此步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双星同耀的新时代。2020年8月8日,九寨沟县“两海一池一关”景区(九寨沟爱情海景区、甲勿海景区、嫩恩桑措<神仙池>景区、柴门关景区)暨“5G游九寨”仪式正式启动,全面形成“串珠成线”的全域景区格局,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验收。

      二是旅游产品业态逐渐丰富。九寨沟县先后引进中查国际会议度假区、九寨千古情等15个旅游业态项目,鲁能集团、四川能投集团、四川铁投集团、四川交投集团、宋城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40多亿元打造中査鲁能文化小镇,建成民族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县游泳馆等项目。共享农庄、精品民宿、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大型实景演出、旅游节庆、体育赛事等多元项目业态如雨后春笋不断丰富九寨沟县旅游的内涵,推进“季节性”旅游向“全季节”“全时段”旅游转变。

      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为基点,培育了集农业观光、生态观光、低碳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罗依、马家、白河、永丰、黑河5个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九寨刀党、九寨中蜂、九寨藏香猪、九寨特色水果、九寨花椒、九寨核桃”六大类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培育认定了11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根据“一村一品”+“三村一体”的模式,打造了熊猫谷自驾游露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白马美食生态休闲农庄。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引进热气球低空飞行观光项目。深入挖掘和利用安多藏族、白马藏族、川西北民俗、秦蜀等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打造《九寨千古情》《藏迷》等民族歌舞生态文化旅游新品牌,举办涂墨狂欢节,成功开发文创产品180余种。九寨沟县拥有营业性演出场所7家,九寨沟演艺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举办高原半程马拉松、新浪3V3篮球黄金联赛等系列体旅活动,与四川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亚高原运动训练基地、户外体育、应急救援等20余种体旅融合项目。

(五)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深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县局司镇”整体联动指挥体系;积极探索旅游综合执法改革,在漳扎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构建旅游“大警务”机制,建立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景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特许经营机制,建立“乡(镇)村(社区)司”全域景区(点)日常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的转变,实现从景区景点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城旅游依法治理转变,促进景区与周边乡(镇)、村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旅游发展的乘数效应,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六)全域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立九寨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投入45亿元实施51个生态环境修复和256处地灾治理项目,生态系统恢复到震前水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开展全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率先启动“以电代柴”,全面改善生产生活环境。2020年3月启动全域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县上下扎实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做到了发动快、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全域环境面貌得到了全面改善。

(七)旅游脱贫成效持续巩固

      近年来,九寨沟县投资30亿元,建3个飞地园区实现收益2269万元,带动4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和1585户贫困户发展。创新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累计实现收益1724.3万元。投入2102万元实施停车场、旅游漫道、旅游厕所、观景台、农副产品销售点、游客接待中心等“1+4+N工程”,100个村全覆盖建立集体经济,打造1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成功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和6个“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打造四川省乡村民宿达标示范户107户。随着九寨沟县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旅游项目不断完成,以及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全域旅游景区开园后,97%的震后失业群众重新吃上旅游饭,更多群众纷纷返乡创业,贫困群众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由2014年的2736元增至2019年的10047元,贫困发生率从12%降至0,2019年4月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六、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示范意义

(一)在全国树立灾后旅游经济恢复发展的九寨典范

      面对震后疫后恢复重建的艰难任务,九寨沟县委、县政府积极对标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三个典范”目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阿坝州委的决策部署,发扬感恩奋进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修复山川、重建家园、完善基础、升级产业……在全力探索“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

      九寨沟县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积极落实《“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五个专项实施方案,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探索进行保护修复,一方面按《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保护和维护好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将“生态文明基因植入重建全过程,形成了绿色发展的九寨模式。

      九寨沟县坚持科学重建,长远谋划,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实现发展提升,完成了以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为重点一次深度实践。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景区闭园的窗口期机遇期,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重新定位,在加强交通重建的基础上,打破过去单一业态、单一景区的模式,从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新业态,创造新产品,恢复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功能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从景区游向全域游、生活游转变,从团队游向自助游、深度游转变,从大众游向分众游、品质游转变,加速构建“一核多点”全域旅游格局,实现了绿色崛起,凤凰涅槃,塑造了全域旅游的九寨样板。

      九寨沟县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广泛引导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参与建设、参与监管,进一步强化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处于灾区、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叠加区域的群众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探索创新“1233”灾后重建就业新模式,组织1.5万次群众参与重建项目建设,97%的震后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开发生态护林员、地灾监测员等公益性岗位4745个,实现有劳动力贫困户和就业困难对象全覆盖。编制《乡村振兴战略“1+6”规划》,出台《九寨沟县乡村振兴激励办法(试行)》,启动两乡14村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创建示范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2019年4月,九寨沟县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形成了脱贫奔康的九寨经验。

(二)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新路径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实施《九寨沟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7-2025年)》;制定印发《九寨沟县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方案》《九寨沟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率先在全国出台了首个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九寨沟县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着力构建生态保护长效工作机制,为全域旅游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三)在全国首次提出“旅游高峰期应急管理”新理念

      九寨沟县致力于构建安全、和谐的旅游秩序,在全国首次提出并实行游客限量措施,建立“县、局、司、镇”四方旅游高峰应急响应机制,成功应对每年暑期和“十一”黄金周等旅游高峰,在“8·8”九寨沟地震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广大游客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县未发生过较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损害游客权益或在全国全省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责任事件,安定和谐的旅游市场环境持续良好。

(四)在省内创新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九寨沟县坚持把自身的品牌、资源优势与绵竹、嘉善、平湖等地的土地、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共建3个飞地园区,九绵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已开园运营,嘉善—庆元—九寨沟产业园开工建设,开创了省内对口帮扶、东西扶贫协作的新模式。坚持让旅游发展红利惠及广大群众,同步开工总投资150亿元的九绵高速、川九路、九若路等交通项目,成都到九寨行车时间将缩短至4小时;大力支持旅游创业,在漳扎镇建设九寨·天堂口民俗风情街,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

七、九寨沟全域旅游未来展望

      一直以来,九寨沟都是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焦点,观光旅游勃兴,海内外游客集聚。截止到目前,九寨沟县准确把握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因时因势推进文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全领域、全时空、全产业、全要素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困难挑战。

      一是因“8·8”地震和新冠疫情冲击所造成的旅游经济复苏困难、区域功能有待健全、协调发展还要加力等问题仍需直面,区域间、城乡间发展还需平衡,核心景区对全域旅游带动作用还需强化;

      二是全域旅游发展缺乏合力,整体打造深度还有待提升;

      三是现在九寨沟县工作重心更多是在疫情防控和恢复重建上,在全域旅游品牌宣传、营销推广等方面力度还需加强。

面对以上困难挑战,九寨沟县还需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人文资源,在现有全域旅游发展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

(一)全景化打造,点线面结合

      进一步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内容生产能力、综合开发能力、机制创新能力,秉承“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的理念,从“点上发力”到“沿线结瓜”再到“面上开花”,打破“景点旅游”模式,构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全域九寨”大景区格局,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推动九寨环线旅游由景点旅游向串珠式全域旅游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多样的产品、更深度的体验、更优质的服务。

      一是在“点”上,加快推进九寨沟大熊猫园、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嫩恩桑措(神仙池)、九寨沟爱情海(甘海子)景区、甲勿海景区等项目的建设,开发大录古藏寨、柴门关景区、“世外罗依”等一批具有一定接待观赏能力的精品旅游村寨。

      二是在“线”上,探索推进“全域九寨”旅游常态化运营,加快旅游线路调整,推出“熊猫秘境游”“金丝猴探险游”“非遗文化游”等“全季节”“全时段”旅游线路,逐步扩大嫩恩桑措(神仙池)、九寨沟爱情海(甘海子)景区、甲勿海景区、柴门关景区等全域旅游新线路的知晓率。

      三是在“面”上,即抓景区县城、景区镇、景区村建设,支撑起全域旅游的基本架构,同时以“协同发展、合力崛起”的方式支持兄弟县(市)抱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点辐射,以线延伸,以面拓展,通过点线面串珠成链扩面,形成既有“繁星满天”又有“众星拱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全产业融合,拓展“旅游+”

      主动顺应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大势,准确把握全域旅游市场与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大趋势,紧紧抓住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的窗口机遇期,大力推动全域旅游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开创全域旅游价值共创、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创新驱动赋能全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以生态为基、文化为核、旅游为衣,开启丰富多彩的“旅游+”时代,加快推进旅游与乡村、文化、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努力塑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旅游新品牌。

      一是旅游+乡村。依托九寨沟优质的乡村资源,将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在产业调整上坚持“田园变果园,果园变花园,花园变公园,公园变乐园”的理念,打造规模化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培育多个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农业全链条升值。实行“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开展乡村研学、农创设计、田园度假等创新旅游活动。青山绿水、古碉藏寨、田野村落、歌舞餐饮……让游客一走进九寨,处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是旅游+文化。依托九寨沟丰富的文旅资源,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致敬传统,创新理念,找准差距,推动九寨沟县文旅融合再上新台阶。将传统文化与产品研发相结合,赋予文物、历史更强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使过去的人物和生活“活”起来,“让历史照进现实”,开出“旅游花”。研发极具九寨特色的文创产品,做好“夜游、餐饮、购物、民宿、康养”等业态的提档升级,不断提高九寨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化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加大文化旅游要素供给。

      三是旅游+5G。依托大数据技术,让5G与景区营销、公安、交通、产业规划、景区公共服务等体系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旅游信息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全域智慧旅游提供多方位的支撑,推进风景名胜区行业智慧景区建设与智慧旅游服务工作,助力景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综合发展,实现景区、酒店、餐饮、演艺、特产、文创产品等网上消费“一键搞定”。增加游客从设计旅游行程到获取旅游资讯,从查询电子地图到玩转虚拟旅游,从感受垂直搜索到享受网络预订,从领略智慧景区到分享旅游经历的旅游体验感。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九寨沟景区5G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三)全力推形象,塑特色品牌

      一是持续扩大品牌传播范围。紧盯创建“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充分利用好“三九大”、大九寨旅游联盟等品牌,全力推形象、塑品牌、促融合,持续扩大“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全域旅游格局的影响力,力争让“全域九寨”品牌享誉全球,实现全县旅游经济尽快回温上升。

      二是积极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在新媒体宣传、创意营销和精品旅游活动上创新突破,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搭建旅游综合营销推广平台,充分借力央视、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资源,创新运用网络营销、互动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全域旅游新景区景点和特色品牌,切实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和游客复游指数,同时做好涉旅舆情应对工作。

      三是不断加大创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全域旅游氛围,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动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

(四)全心造样板,树世界标杆

      一是立足长远,引领高质量旅游发展。立足九寨、放眼世界,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突出规划引领和刚性执行,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建设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和发展全域旅游等规划目标,邀请国际化专业团队参与,谋划包装、加快建设一批对九寨沟全域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

      二是借鉴经验,赋能世界级标杆打造。强化举措、落实责任、整合力量,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夯实基础、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服务供给全域配套、景区治理全域覆盖、相关产业全域联动,突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九寨方案和九寨模式;深度挖掘大九寨旅游资源,培育康养度假、生态体验、民族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科普研学等旅游新业态,着力彰显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自然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独特魅力,打造世界级领先标杆天堂般旅游圣地,让九寨沟世界品牌越擦越亮。

八、总结

(一)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总结

      目前,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家全域旅游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层次结构得到优化,但缺乏成熟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旅游发展空间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文旅资源丰富,资源价值也得到有效挖掘,但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开发、运营、营销体系支撑不够;三是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仍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四是队伍建设有力,但旅游管理部门水平、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旅游高速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随着大众旅游常态化、游客需求多元化、市场日趋散客化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全省民族地区应充分借鉴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经验。

(二)九寨沟全域旅游发展对全省民族地区的借鉴意义

      九寨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关于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州调研时提出的“三个典范”工作要求,认真落实省、州系列灾后恢复重建会议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震后恢复振兴攻坚战,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起跑、在多重困难挑战下奋进,以“四个全域、四个九寨”战略规划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向好态势,不断激发动力活力,加快构建“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的全域旅游格局,推动全域旅游经济加快恢复振兴,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其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也为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解决好路径问题,从政府层面加强规划,加大产业支持力度,促进业态创新,完善对旅游产业链延伸的引导作用;二是突出“生态、业态、文态”三态融合,坚决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挖掘保护区域内特色文化、形成多元业态构筑全域旅游产业链;三是树立“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理念,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助力全域旅游,善用新媒体线上推广,不断加强群众参与感。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方式为民族地区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路径。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工委举办投融资政策解读操作实务专题培训[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