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种养并举 珙县做优产业推动山区全域振兴

时间:2021-07-12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珙泉镇中心村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省珙县农业农村局正在牵头编制“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宜居乡村规划,全面启动“十四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早在2019年,珙县就出台了《珙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性规划(2018—2022年)》,以“南北相望、串珠成链、全域振兴”为总体要求,采用“功能区+特色组团+带状辐射+多点支撑”的规划方式,构建“三区四圈五带多点”(简称“345N”)的全域乡村振兴总体空间格局,在乌蒙山区绘就一幅“绿色生态美丽家园、产业兴旺生活富足、文润珙州新风蔚然”的新时代珙县乡村振兴画卷

珙泉镇中心村的村民在挑拣菌菇 

产业带动  打造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样板

中心村位于珙县偏北方向的珙泉镇,在过去一直都是省级贫困村,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不要说发展产业,就连像样的公路也没有一条。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都迫切想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然而大面积的石漠化土地成了最大的拦路虎,“种啥啥不活,不种饿肚皮”,很多有劳动力的人开始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弱妇孺,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田”过活。

春雷乍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实现全面小康,巍巍乌蒙山中的小村落也脱胎换骨换新颜。

自脱贫攻坚以来,珙泉镇中心村先后帮助33户贫困家庭132名贫困人口搬迁新房,并建成占地6300余平方米的集中安置点1个,入住24户98人。搬迁新居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看后续帮扶,得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4月16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珙泉镇中心村,漫山遍野一片葱郁,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柠檬花香。这里就是石漠化严重的中心村?记者提出了疑问,入眼的分明是满山青绿苍翠的果树林。

“这几年我们都在大力发展产业,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只有柠檬树能在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于是就引导村民多多种植柠檬。而且,柠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一来还可以吸收群众参与务工获得劳务收入,也不需要下大力气,更适合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妇女。”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何保杰乐呵呵地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柠檬,中心村还发展了蚕桑、菌种培养等多种产业。针对群众搬出后如何有稳定收入的问题,中心村积极推进产业帮扶与就业扶持,建立产业带动、务工就业、以奖代补等机制,带动搬迁群众致富增收,切实做到“拔穷根、换穷业”。

生猪养殖龙头温氏企业

在深化“产业带动”机制上,中心村立足喀斯特和石漠化地貌特征,按集中安置点“一点一产业”、分散安置户“一户一主业”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柠檬、蚕桑等种植业,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搬迁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出租土地等方式入股专合社,获取股金分红和租金收入。不仅如此,中心村还大力探索“桑—菇—肥”“桑—蚕—禽”等模式,依托1500平方米蚕桑标准化生产大棚,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养鸡等,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效益。目前,中心村已发展柠檬1000亩、蚕桑2000亩,实现33户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人均增收3500元。

而在构建“务工就业”机制上,中心村打造了宣山柠檬专合社、缘聚种养专合社、蚕桑产业示范基地等3家“就业扶贫车间”,提供稳定用工岗位160个,优先吸纳搬迁群众上岗就业;根据农业时节变化,不定期招收短工、月工、季节工,现已吸纳28名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灵活就业,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2000元/年。

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何保杰(右)介绍产业发展情况

共享发展  龙头引领生猪养殖新格局

近年来,珙县紧扣宜宾市委市政府生猪、肉牛“双五百亿”战略,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规模养殖、绿色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年繁育仔猪100万头、年育肥出栏生猪100万头”的产业规模为目标,全力以赴抓好项目招引、项目攻坚、项目扶持,千方百计破除项目制约,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招商引资到珙县来的,这一步棋,改变了整个珙县的生猪培育养殖格局。

2016年,珙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队,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精准对接和点对点招商,邀请广东温氏集团等企业到珙县实地考察,深入开展洽谈、务实推进合作,成功签约引进投资8.5亿元的“5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

后来,温氏股份增加投资,拟再建设50万头仔猪繁育场和50万头肉猪养殖小区,实现年繁育仔猪100万头、年出栏生猪100万头的“双百万”目标。

“‘双百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是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延续和升华,将推进珙县的生猪代养模式辐射到全县各乡镇,进一步激发全县养殖户的内生动力,推动全县畜牧产业再上新台阶。”珙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邹晓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与温氏签订合同后,珙县就开始聚焦方案论证、征地拆迁等项目落地难点,精准发力、精准服务商家。邹晓彬是当时参与温氏项目的主要干部之一,他回忆说,当时珙县各级干部实地考察、连续作战,为企业提供了100余个地块做参考。此外,珙县全县上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快速高效推进拆迁、场平等各项工作,提前7个月完成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目标,用真情真干赢得了企业信任。温氏集团很快在原投资基础上两轮扩大投资,再次新增建设50万头仔猪繁育场和50万头育肥生猪养殖小区,累计总投资达20亿元以上。

依托“双百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珙县并没就此止步,而是立足产业优势,精准对接市场,大力开展以企引企、以商引商,成功引进投资3200万元的年30万头规模的生猪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和投资6800万元的年处理粪污13万吨的生物有机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更重要的是,珙县摸索创新推行集约养殖、种养循环、智养监控等规范模式,全力破除生猪规模养殖面源污染大、粪污处理难等项目制约。

根据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禁养区划定和河长制工作方案,珙县严格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科学合理规划养殖总量和重点区域,在建设583条家庭农场生产线的基础上,推行“生猪养殖小区”集约模式,在4个乡镇规划建设4—5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育肥猪的养殖小区。

在种养循环上,珙县按照“以地定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原则,创新推进“生猪粪污—有机肥—绿色种植(桑、茶、烟)”生态种养模式,高标准建成乌蒙山石漠化地区种养循环示范区。禾海生物有机肥料厂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处理粪污13万吨。

另外,积极与省联通公司开展合作,搭建生猪单品种全链条各环节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投入品、饲养过程、屠宰流通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化监管,形成生猪大数据智慧养殖模式。综合运用“雨污分流”“节能供水系统”等现代技术,推动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珙县全县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本刊记者  廖俸  周淼葭  文/图)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