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四川农村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各地各部门,以促进农民增收统揽“三农”工作,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拓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办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过去5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7.2%,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任务落地绩效问责 未来5年实现农民收入翻番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逐步消除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缩小省内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确保2020年四川农村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为此,四川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农民增收目标责任制度,增收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州)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督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市(州)、县(市、区)增收情况进行通报,并把农民增收作为绩效考核和“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评定的重要指标。
省委领导每季度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组织有关部门分析农民增收形势,研究针对性的推进措施,并督促各地各部门把促农增收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此外,四川还针对不同类区发展条件分类进行指导,支持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注重利用独特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林业,实现农民收入尽快赶上全省平均水平;支持丘陵地区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和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农民收入与全省同步;支持平原地区突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保持农民收入全省领先地位。
“三驾马车”驱动现代农业 强力支持农民增收
四川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整合项目资金,连片发展优势产业。目前,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2950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累计达1256万亩,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达16693个,川猪、川菜、川茶、川药、川果等优势产业已从“点状”向“带状”、“块状”推进。
二是着力培育带动主体。把“两个带动”(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方向,专门出台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民的政策措施。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大,农民专合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利润返还”、“代养寄养”、“利益兜底”、“股份合作”、“联户共建园区”等新机制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目前,全省各类龙头企业达823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677个,带动农户的面达60%,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三是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抓住地震灾区对口援建机遇,与援建省市签订农产品长期供销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使农产品省外销售量大幅增长,一大批优势特色农产品进入了京、津、沪、穗高端市场。整合打造大凉山、川藏高原、大巴山区等地域品牌,打响“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累计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3258个,居全国第一位,品牌增收效果显著。
农家乐、乡村游 开辟农民增收新门路
目前,四川省共有2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9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645家乡村酒店、14379家农家乐。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竹木工艺品、针织品、绣制品等特色手工业异军突起,农村餐饮、娱乐、商品营销、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撑。
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四川充分整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四川在省、市、县三个层面建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切实加强部门合作,以规划和示范为引导,整合农口部门和旅游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其次,四川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城郊旅游、新村建设成果,特别是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家新寨建设成果,深度挖掘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示范带。成都市“五朵金花”等乡村旅游线路广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带动四川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在此基础上,四川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化行动,开展了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和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创建工作,大大提升了乡村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壮大劳务产业:培训跟着产业走 创业围着民工转
近年来,四川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劳务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
围绕省内重大产业培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用工需求,四川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鼓励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推进居家灵活女性就业工作模式,解决留守妇女就近就业问题。今年上半年省内转移人数首次高于省外输出人数,同时外派劳务大幅度增长。
围绕劳务市场新变化,四川通过订单劳务的方式,联合培养市场急需的电子、软件等紧俏型高端技能人才。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藏式唐卡、羌绣、绵竹年画等传统工艺技能人才。持续开展“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品牌劳务培训。
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构建覆盖乡、村的就业服务系统,在省外重点城市进一步健全为四川籍农民工服务的工作机制,及时帮助农民工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结合实施“两化”互动战略,四川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城镇周边农民投身餐饮、宾馆、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通过融入城镇化发展增加收入。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产值达100亿余元。
让农民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四川以重大农业项目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
一方面,总结推广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经验。按照要求,以新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增收有了更好的条件,实现了新村与产业的互动发展。
另一方面,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2008年以来,四川省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制订了农业上台阶项目规划,启动实施了新增1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2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建设的重大项目工程,努力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农村发展条件。经过四年努力,四川省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
推进四大片区扶贫 促进贫困农民收入跨越式增长
围绕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四个重点片区,四川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连片扶贫攻坚,促进农民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度增长。
四川相继出台推进藏区、彝区、牧区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制定和实施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深入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彝区“三房(茅草房、木板房、石板房)”改造、“9+3”免费教育行动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重大民生工程,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错季节特色蔬菜、水果等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去年,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农牧民收入增幅位于全省前三位。
在其他山区及贫困地区,四川专门研究制订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四川省革命老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上半年,秦巴山、乌蒙山连片扶贫总投入达到19.77亿元。
全省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生态经济、山地经济,壮大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业,开辟了农民增收新的空间。
农村资源变资本 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
四川稳步推动农村资源变为资本,不断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空间和潜力。
通过鼓励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对承包地、林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推广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土地经营机制和流转模式,切实增加土地流转收入。
为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四川出台了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办法,推进了农村集体“三资”的规范化管理。成都市一些区县探索将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并量化到具体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拓展了农民增收门路。
此外,四川还探索由农民专合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村小微项目机制、构建财政投入,形成固定资产民办民用民受益机制,让农民从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中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