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深化城乡统筹 推动科学发展

时间:2011-04-22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中共双流县委  双流县人民政府

双流是成都市近郊大县,幅员面积1067km2,辖21个镇、4个街道,户籍人口96.6万,既处成都城市向南发展的核心区域,又有面积较广的农村地区,既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又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县。2003年以来,双流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推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实践活动,初步走出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6年多来,双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0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7.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5.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31%、571%、580%、209%、564%、3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18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11.6%、14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02年的2.55:1缩小到2.46: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3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排名由2002年的52位提升至33位、位列中西部第一。
一、树牢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以思想更新促进思路创新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发展总体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一主要矛盾,认真落实省委工作总体取向和成都市委总体战略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部署,立足统筹兼顾,深入解放思想,提出了“统筹城乡、跨越发展,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群众殷实、实现和谐”的基本取向,明确了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和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成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集体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成都近郊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一城三基地”发展定位,确立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战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和党的建设“一主线三战略五加强”发展思路,确定了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和力争用1—2年时间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0位、2—3年时间进入前20位、3—5年时间争取靠近甚至跨进前10位的奋斗目标,构建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深化城乡统筹、推动科学发展的宏观框架。
二、构建统筹城乡发展形态,以整体打造促进发展融合
(一)立足城乡一体,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始终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考虑,整体推进城乡现代化进程,加速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坚持规划引领,认真落实省委“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和成都市委发展性、相融性、共享性、多样性“四性”要求,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形成了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的规划体系。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整体推进城市组团和重点镇、区域中心镇、一般镇以及新农村建设,力争3—5年内基本建成以运动、文化、生态、怡居、航都为特征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
(二)着眼全域对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主动融入全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积极配合机场二跑道、成自泸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实施城乡道路、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321公里,镇村公路通达率100%,所有场镇、75%的行政村均通自来水,实现了城乡供气供电同网同价,初步构建了城乡一体、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注重典型带动,推进综合示范建设。按照成都市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部署,认真落实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九化”要求,启动“一环一线一片”(“一环”即东山快速通道—新籍黄路—双黄路环线,“一线”即双简旅游快速通道观光走廊,“一片”即涵盖九江、彭镇、金桥、黄水4个镇的新农村示范片)示范建设,统筹推进示范区域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场镇改造等项目,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一环一线一片”示范区,为双流打造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探索经验和提供示范。
(四)突出生态怡居,着力提升城乡文明。大力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县城“三创”工作,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抓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细胞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双流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的生态质量、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显著提升。荣获“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全省生态县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等奖。
三、做强统筹城乡发展支撑,以产业互动促进城乡联动
(一)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产业功能区建设,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围绕培育光伏、光电、光热、核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制定出台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12年、2015年、2017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实现3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加强新能源产业承载平台建设,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命名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成功引进天威新能源、汉能控股、新光硅业等新能源重大项目22个,中广核等14个新能源重大项目正在洽谈,预计上述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物联网产业基地。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先机,制定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确定了系统集成、感知识别等五大发展重点和实施“智慧双流”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物联网技术孵化及产业化基地。着力做强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抢抓成都市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的机遇,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航空物流、临空高科技制造、临空总部经济、临空会展、临空商务服务、临空体育休闲、临空文化旅游“八大临空产业”,努力构建西部航空枢纽服务、国际航空物流、临空商贸总部、临空体育休闲和临空高科技制造“五大基地”,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着力推进现代农业高端化发展。大力实施“135610”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建立健全以农业技术服务、村级公共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现代农庄“三大市场经营主体”,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等“五大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集体化、投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合一”,加速建设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结合“一环一线一片”示范建设,抓好双流冬草莓、双流枇杷、双流二荆条辣椒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核心区建设和1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打造16个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项目。
(二)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营造产业跨越发展环境,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强与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引导其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深化与中科院光电所、核动力研究院、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以及以色列物联网研发团队等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全力推进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等国家级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搭建成都物联网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物联网研发和孵化平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步入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三)着力实施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注重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重点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投入,2009年完成工业投资110亿元、服务业投资120亿元(不含房地产),分别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34.8%、38%。加强与欧美、日韩、以色列、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合作,招商引资实效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全县引资到位28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4亿美元、出口创汇4.77亿美元。健全重大项目促建机制,2009年全县实施项目912个、完成投资260亿元,其中19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25.4亿元,5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3亿元。
四、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以重点突破促进实践深化
(一)坚持集约节约方向,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率先提出并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以统筹“三个集中”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促进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跻身全省“1525工程”500亿产业园。2009年,全县工业集中度达65%、城市化率达52.7%,分别比2003年提高42.9、16.3个百分点,新增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5.7万亩,累计流转农用地实有面积32.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6.6%。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基层基础。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逐步建立各类农村产权依法有序流转和交易机制。在成都市率先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改革,率先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落实耕保基金制度,2009年发放耕保基金1.28亿元。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方面。投入资金1.8亿元,通过民主议决、服务外包、公开竞拍、市场运作,支持和引导农村自治组织、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成183个村(社区)硬件平台建设,实施项目1392个,民主评议满意率达90%以上。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累计完成综合整治面积9.5万亩,新增耕地1.4万亩,整理结余建设用地指标1745亩,建成中心村、聚居点64个,搬迁农民5153户、17585人。在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方面。探索“村两委+议事会”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全县267个村(社区)均建立了议事会,有效发挥了群众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三)借力综合配套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率先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深化投融资改革。通过资产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组建和壮大8个国有投资公司,灵活采取BT、BOT、信托、股权租赁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了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和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民生工程和“三农”的投入,初步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系,2009年全县公共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88%。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涉农银行、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和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三农”。2009年新组建1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家村镇银行,新增农户小额贷款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创新城乡土地资源利用机制。扎实开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综合试点工作,采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办法,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在政策支撑下转为城市资源、城市资金在市场机制下投向农村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便民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创优分工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健全行政效能监察、目标督查联动机制,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行政效能明显提升。
五、共享统筹城乡发展成果,以群众殷实促进社会和谐
(一)保障民生持续改善。坚持以民生强和谐之本、以和谐筑发展之基,牢牢把握群众殷实、实现和谐的工作取向,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群众共享统筹城乡发展成果。2009年,在经济形势严峻、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县多方筹资25亿元,大力实施充分就业、富民增收、环境治理等“九大民生工程”,办成了一批群众期盼的大事实事,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二)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着眼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均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平安保障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3%以内。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加强学校和医疗机构建设,建成34所标准化中小学、25个镇(街道)卫生院和267个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大力实施城市名校带动农村学校、县级医院整合区域卫生院行动计划,2009年交流城乡校长、教师177名,组建教育集团3个,县级医院整合带动区域卫生院3个、对口帮扶镇卫生院8个。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7%、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80%。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共享等公共文化工程,广播电视城乡覆盖率达100%、光纤入户率达68%,基本实现镇镇有综合文化活动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深入开展平安双流建设和城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资金1200万元,在全县267个村(社区)建立综合治理服务队,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成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加强维稳、信访、应急等工作,着力构建“大调解”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稳定、共享和谐的良好局面。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快马”资中再“加鞭”[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