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农村垃圾实现“一站到位”
农村垃圾如何收、谁来收、收了怎么处置、谁来处置等问题,已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而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不得不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难题。江阳区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中,积极探索“前端全覆盖收集,中端一站式运输,末端专业化处置”的模式,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一站到位”,全区15个涉农镇街已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为农村垃圾收运处置提供了“江阳方案”。
一、围绕“便民”抓规划,确保前端收集全覆盖
“点多面广”是困扰农村垃圾集中处置的第一难题。为打破僵局,江阳区把工作突破点放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围绕“便民”谋篇布局。一是科学规划投放点位。按照“便民便收、镇村收集、统一处理、全域覆盖”的工作思路,制定印发《江阳区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攻坚实施方案》,以15个镇街88个行政村为基础,科学规划设置1017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升级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526个,投放1430个移动垃圾桶,确保农村垃圾自然而然“就近入网”。二是科学设置收集线路。综合对比各条运输线路垃圾日均产量,结合现有直运车辆吨位和实际道路情况,将车辆固定到不同运输线路,错开农村道路出行高峰期和场镇“赶集日”,确保农村垃圾转运及时“堵得不慌”。三是科学采用收集方式。聚焦偏远散户农村垃圾收集“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采取“上户收集,集中转运”的方式,通过免费向试点区域农户发放分类垃圾收集桶、垃圾袋,并立足村道较窄的现实灵活采取电动三轮车定时逐户收集等,确保农村垃圾全域收集“一网打尽”。
二、突出“利民”强保障,确保中端转运一站通
“经费谁来出、管理谁来干”是农村垃圾集中处置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为攻克难关,江阳区把工作责任感压在政府肩上,突出“利民”加强保障。一是多元化保障经费。区政府将农村垃圾处置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设备采购经费、垃圾处置费用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区镇两级按照7:3的比例分摊负责,目前已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同时,明确农村垃圾直运工作交由国资公司兴阳投资集团旗下醉美公司具体实施,各镇街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醉美公司清运农村垃圾,目前农村垃圾集中处置稳定保持在每月800吨左右。二是标准化购置设备。按照“自动装卸,渣水分离,压缩回收,密闭运输”的工作要求、环保要求,由醉美公司采购具备密闭和压缩功能的全自动垃圾清运车19台投入运营,有效避免了人工装车、车辆运输过程中出现污水乱流、抛洒滴漏等二次污染现象,同时减少了城南垃圾压缩中转站的中间环节,让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更加环保和高效。三是专业化落实团队。在收集运输管理上交给专业的醉美公司运营,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管理,确保软件与硬件匹配,人员上岗即是“熟练工”,足额配齐清运力量,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运转到位;在垃圾末端处置上与专业的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达成友好合作,改变高污染、高成本、粗暴式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将压缩后的垃圾通过“焚烧发电”二次利用,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清零了后续治理成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三、调动“全民”抓机制,确保末端管理稳得起
“移风易俗”是农村垃圾集中处置必须重视的长期问题。为巩固成效,江阳区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机制建设上,调动“全民”遵章守纪。一是建立农户分类考评机制。从严把好垃圾分类入库“第一道关”,一方面认真组织驻村工作人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宣传、发放宣传册、设置宣传公益标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村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入库的知晓度、参与度;另一方面,将垃圾分类管理纳入村民公约,签订“户分类责任书”,设立红黑榜定期公示,并与文明评选等活动相挂钩,努力提升村民自觉性、积极性。二是建立垃圾直运考核机制。逗硬加强垃圾收集转运时效监管,制定《江阳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考核办法(试行)》,对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时间、清运过程、清运效果、清运标准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经费划拨挂钩,督促垃圾清运更及时、更规范。自2017年启动项目以来,江阳区农村生活垃圾量同比增长7.1%,但垃圾收运点爆库、溢出等现象“零发生”。三是建立垃圾清运应急机制。积极防范农村垃圾突发暴增情况,建立垃圾清运队与食品安全员、社区网格员等动态联络机制,落实应急转运队伍,超车辆数配备2组驾驶和操作人员,确保农村“办酒席”等活动产生的大量垃圾能够清运及时。
(作者:江阳区政府办课题组—冯支伦、郑毅、李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