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辖三县一区,188个乡(镇),幅员1.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00万,其中农业人口329万人,农村劳动力175万个,耕地保有量350.7万亩(统计上报面积为230万亩)。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34:37,农民人均纯收入3847元,比上年增长15.9%。
一、基本现状
(一)优势
一是生态环境优良。巴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7℃左右,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9毫米,雨量充沛,空气洁净,水质清洁,光照较好,独特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茶叶、食用菌、金银花、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巴中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有许多宜茶、宜药(金银花)、宜菌、宜薯的空闲地、坡地、台地都还未充分利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巴中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巨大。全市森林面积排全省第七位,活立木蓄积居全省第八位,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均列全省第九位,优于周边市州。全市森林覆盖率55%,排全省第二,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31个百分点,四县区均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省唯一的市州。
二是基础正在改善。近年来,全市坚持治水为先,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行山、水、田、林、路、气、机综合治理,以“十八库”为重点的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解决了101.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标准农田107.72万亩,占耕地保有量的30%。建设农民户用沼气池18.8万口,占宜建农户的36%。该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所辖县(区)全部列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市(州),2010年度全市水利建设荣获省政府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第一名,是全省唯一的市(州)。通江县“先改后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平昌县“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工作机制得到省上肯定,巴中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将在全省推广。
三是旱作农业领先。巴中是粮食的重点产区,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是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四县(区)均是全省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之一。旱作农业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播面和总产量的70.7%、71.5%,全市玉米单产达到504公斤,居全省第一。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181.26万吨,增产4.9万吨,占全省增量的1/5。巴中市旱作农业全省领先,粮食总产量位列全省第十一。
四是产业培育起步。全市有14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有37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11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创立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企业12个,5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0年全市特色产业复种面积达到181.66万亩,林业产业基地达到268.5万亩,南江县列为全省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之一,通江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2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之一。四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重点县、全省劳务基地县,平昌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外派劳务基地县。巴中市的金银花、食用菌、茶叶处于全省优势地位,2010年金银花面积达到21万亩,居全省第一;食用菌产量20.06万吨,远高于周边的南充市(2万吨)、广安市(1.8万吨)、达州市(15.12万吨)、广元市(3.31万吨);优质茶叶产量2000吨,高于周边的广安市(180吨)、广元市(1000吨),低于达州市(5000吨)。
五是扶贫初现成效。三县一区中的通江、南江、平昌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巴州区属于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巴中已纳入《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6.6亿元,贫困人口从2005年末的65.1万人减少到31.1万人。开展了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通江县沙溪—瓦室、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规划区10个乡镇、45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农户生活环境改善,试点效果明显。通江县杨柏-广纳、巴州区恩阳-下八庙纳入全省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2010年完成总投入6.63亿元,建成居民聚居点31个,新建农房6129户,农房风貌改造4041户。
六是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发放林权证68.71万本,确权面积923.43万亩,确权率100%。兽医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核定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880名,市、县(区)动物卫生执法机构编制137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115名。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及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劣势
一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巴中农业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大田农业。巴中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旱灾、洪灾、低温、大风、冰雹、病虫害基本上每年都有发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全市年均水资源总量为64.3亿方,人均水资源量1600方,不仅远低于全国(2200方)、全省平均水平(2600方),而且低于国际公认警戒线(人均1900方),系水资源紧缺地区。工程蓄引提水能力4.7亿立方米,人均工程蓄水仅为100立方米左右,低于全省12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全市有效灌面114万亩,人均有效灌面0.33亩(远低于全省人均0.56亩的平均水平)。仍有旱山缺水村1351个,占总村数的75%,尚有102.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农村公路通车率80%,村道硬化率仅为30%,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是农业装备水平低,巴中农业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虽然农机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巴中农业装备水平仍然很低,2010年全市新建机耕道522公里,小型耕耘机达到1.8万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仅16.8%,比全国低3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滞后。全市一产业比重达29.1%,居全省之首,比全国高18.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4.4个百分点,比周边的南充、达州分别高4.7和5.4个百分点,比新建的广元市、广安市分别高5.4和8.8个百分点。巴中农业比重大,农业生产聚集大量劳动力,传统农业特征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巴中农业仍然是低质低量的低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拥有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但目前初具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仅有10个,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较小,以商品蔬菜为例,本地供应率不足60%,特色农产品缺乏规模,有名无量。标准化生产仍有差距,部分特色农业产业缺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疫和质量认证体系尚需完善,特色农产品缺乏标准,有量无质。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巴中尚无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10家,精深加处于低水平,产业链未形成,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特色农产品缺乏加工,有质无量。
四是开放合作不够,巴中农业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内向型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深,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就近几年参加上海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和西部农产品交易会的情况看,该市优质粮油、禽蛋、食用菌等大宗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优质农产品深受欢迎,但由于前期市场开拓滞后,开放合作不够,全市优质农产品产品数量有限,大多数农产品只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五是农村贫困面大,巴中农业农村发展任重道远。该市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能力性贫困相互交织,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若按新的贫困标准算,我市贫困人口还将有较大增加。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847元,比全省低1293元,比全国低2072元,比周边的南充、达州分别低967元、1237元,比新建的广元市、广安市分别低189元、1530元。
二、当前的面临的机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工作的主线,必然带来经济结构、增长方式、主导力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国家、省上的投资将更多地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机遇。实施西部开发和秦巴扶贫开发战略,必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该市农村的开发和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省委奇葆书记、省政府巨峰省长十分关心巴中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支持巴中发展的特殊政策给巴中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强农惠农政策的机遇。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出台了一系列货真价实的支持政策,为我市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机遇。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产权制度等深层次、关键领域的改革强力推进,长期以来“三农”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将在发展中得到逐步解决。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经济工作基调,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努力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确保实现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的目标,为“十二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工作重点
一是抓规划,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按照省委“四注重、四提升”要求,坚持农村人口向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聚居点集中,产业向园区和优势区域集中,资源向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园区集中,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县域、重点集镇、中心村、村民聚居点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祥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尽快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域新村总体规划、农村生产力布局规划、产业园区规划、扶贫开发规划、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65个建制镇详细规划、188个乡集镇总体规划和9个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加快村镇风貌规划编制进度。将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分别纳入市、县总体规划,指导县城和3万人口以上的镇都按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迅速全面完成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村落空间布局。
二是强基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总体部署,加快建设综合水利体系,重点抓好骨干水利、“小农水”示范市、防汛抗旱、饮水安全等工程,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围绕实施新增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抓好农机具推广,提高耕播收农机化水平。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网络,搞好农村公路管护,发挥农村公路效益,促进城乡互动,加快城乡统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抓好生态建设和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是稳增粮,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发展,保持粮食的基本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守住全市耕地红线,开展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深化旱地改制,减少土地撂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新品种繁育,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实施科技增粮。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是育基地,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搞好生产规划布局,把巴中建成重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优质粮油基地,以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果蔬为主的种植业基地,做大生猪、巴山土鸡、优质草食牲畜、特色水产养殖业基地,做大干果、竹木、木本药材、森林蔬菜、林下养殖和旅游业基地,拓展劳务产业基地。搞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抓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目标。
五是壮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树立大开放的理念,着眼招大引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巴中建成重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指导搞好市场开拓,提升研发能力,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内部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六是优市场,健全经济组织体系。树立全方位开放、多领域合作的理念,加强区域协作,做大做强市域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把巴中建成重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健全政策体系,引进流通领域优势企业,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仓储物流体系。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进入大市场。抓好干部培训教育,提高各级干部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学会用市场理念指导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农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七是促统筹,推进“三化联动”。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项目捆绑、同步推进,按照“三化”联动的要求,完善城乡规划布局,推进城乡良性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城乡一体的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城乡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促进产业在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和产业优势区聚集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中;资源向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园区整合。突出示范带动,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在城乡结合、灾后重建、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区域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使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八是保民生,确保农村和谐稳定。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等民生工程,抓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的政策衔接。抓好通江县、南江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搭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好事的有效载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坚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农村工作上,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准确把握“三农”的新情况,专题研究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三农”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更好地凝聚部门力量,形成推进“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选优配强乡镇和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建强农村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三农”重点工作的目标考核。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宣传引导、技术培训、品种改良、农机配套、信息流通、金融支持、商品物流等各项服务,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抓好农资市场净化、价格监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做好旱涝趋势监测预报服务和影响评估,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全方位支持“三农”,服务“三农”。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职业教育补助补贴等政策,确保补贴落实到位,兑现到人。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明晰农村产权,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农村房屋产权确权颁证和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试点。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完善优惠政策、强化服务,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力度。抢抓国家加大“三农”投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和实施好涉农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