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我省已建743个扶贫车间 吸纳1.13万人就业

时间:2018-07-26  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扶贫”公益商标这样用
  凡是来自贫困地区的扶贫产品,都可以使用“四川扶贫”公益性商标
  凡是有公益性商标的扶贫产品,很多销售主体都可以推广和销售
  凡是推广销售有公益性商标标识的扶贫产品的企业,都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凡是贴有公益性商标标识的扶贫产品,号召全社会优先购买据新闻发布会

  7月25日,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聚焦切实打好“三大攻坚战”。记者关于脱贫攻坚的提问最多,扶贫车间的话题更是引起持续讨论。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到“推广就业扶贫车间模式”,对于这种比较新颖的扶贫模式,四川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未来将如何推广?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移民局局长降初作了解答。
  为什么建?
  风险低、回报快,“足不出户”实现就业

  截至去年12月,我省共建扶贫车间743个,吸纳1.1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到2500元,落实各类扶贫政策补贴1410.46万元。
  “创新推进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促进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增收的新路子。”降初表示,要想实现稳定脱贫,增收是关键。贫困群众增收途径无非两种,产业和就业。“产业发展有一个过程,见效慢,而且有风险。”就业扶贫具有风险低、回报快等特点,是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措施。
  现阶段,扶贫车间这种就业扶贫模式对于四川尤为必要。不少贫困群众已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年人、残疾人或者身患大病人群。扶贫车间模式能让这些人“足不出户”实现就业,是稳定和深化就业扶贫的重要手段。
  为加快扶贫车间建设,我省鼓励企业、农合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明确了10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标准和相应奖补条件。
  各地也制定了相应政策措施。例如内江的《就业扶贫示范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吸纳10个及以上贫困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购买社会保险的车间,可认定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给予相应补贴。
  怎样建?
  可采取园区型、家工坊型、入股型和村集体型4种模式

  扶贫车间具体该怎样建?降初给出了4种模式:园区型、家工坊型、入股型和村集体型。
  “园区型”扶贫车间,即在全省各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中,按照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的标准认定就业扶贫基地,鼓励企业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建立扶贫车间。
  “家工坊型”扶贫车间,即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不强的情况,把扶贫车间搬到贫困村,把生产机器送入贫困户,促进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这种类型的扶贫车间适合容易控制标准的产业。
  “入股型”扶贫车间,即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方式入股成立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户既能领取分红,还能获得务工收入。
  “村集体型”扶贫车间,即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厂房、校舍、空置地等资源,引进投资项目,创办来料加工、农产品初加工、乡村旅游等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既有创业又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贫困群众没有劳动技能咋办?我省着力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大篷车”“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形式,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短平快”的上岗培训,2017年全省共培训贫困劳动力3.9万人。
  如何推广?
  将出台指导意见,鼓励项目化运营

  扶贫车间如何推广?据介绍,我省正在制定扶贫车间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做好扶贫车间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对扶贫车间的建设条件、建设标准、建设方式、建设用地、资金和项目来源、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为推广扶贫车间提供政策导向。
  新闻发布会还透露,我省今年在计划摘帽的30个贫困县开展扶贫车间建设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鼓励各地实施扶贫车间项目化运营,扶贫车间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建立合作联盟,力争全年新建扶贫车间30个。
  有车间基地,更要有人才引领。未来,四川将把扶持扶贫车间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结合起来,同步推进,让扶贫车间成为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孵化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车间建设。
  还将加大扶贫车间的宣传力度,开展扶贫车间示范评选活动,遴选一批吸纳贫困人员多、带动效果好、社会责任感强的扶贫车间作为省级、市级、县级不同层面的示范车间进行表扬,营造就业扶贫的良好氛围。(记者 侯冲)

经济热点
反向旅游的泼天流量 四川县域能不能接住?[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国有企业转型赋能千亿极核打造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学会动态
“青城论道:低碳能源共生发展”大会在成都圆满举行[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