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易地扶贫搬迁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时间:2018-07-17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旺苍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造福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按照 “小组微生”要求,坚持“五高”标准,切实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实效,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两年来,共搬迁安置2693户9839人,完成搬迁安置任务64.45%,今年已全部启动剩下1606户5426人搬迁安置工作。五红村集中安置点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参观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获得2017年全省专项考核第一名。
一、突出特色搬迁,夯实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基础。一是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特色。充分把握农村环境特点,坚持因地制宜、聚散结合、宜居宜业原则,注重统一规划、因势布局、错落有致,努力建设立足山区、体现乡土、承载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二是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地域特色。尊重地方民俗和文化习惯,统一控制建房风貌,充分体现小青瓦、人字梁、白粉墙川北民居特色。三是突出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特色。严格地灾、环境、安全评估,不选“五种地”,尽量靠“三区”,确保搬迁选址生态科学。坚持生态建设,做到不破坏地理风貌,不进行大挖大填,配套建设特色微庭园,形成了绿树掩映、蔬菜葱郁、花果飘香的生态环境。四是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功能特色。严控面积“红线”,分片提供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2—7人户型设计图,既保证了基本生活功能,又尊重了川北民俗习惯。
二、推动融合搬迁,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基础。一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基础配套融合。统筹使用人均3.2万元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重点向园区、景区、产业集中区倾斜,突出加强以水电路和公共服务等为主的基础配套建设,实现网格化全域覆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保障。二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融合。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融入新村建设,既符合新村要求,又体现新村内涵,有力支撑“四好”村创建和扶贫新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开发利用新村建设资源、增加新村建设经营性收益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旅游融合。广泛推行“特色创意农业+乡村主题旅游”“三园”联建、产业融合模式,大力发展有机茶叶、特色果蔬、道地花卉、生态养殖等名特优农业产业,深度挖掘农耕、民俗、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切实促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体验、康养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乡村酒店、家庭农场、主题餐厅、星级农家、私家定制、QQ农场、特色电商等乡村融合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增效。白水镇光明村按照“易地集中安置+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仅安置点群众当年人均增收就达到1600元以上。四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电商冷链融合。坚持把农村电商和冷链仓储纳入贫困村、中心村、聚居点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建设项目,扶持与淘宝、京东、一亩田、日日顺等加强对接,拓展营销平台,并与农户包括搬迁户签订营销合同,形成“一店助多户”的格局,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收益不好的问题。2017年,五红村电商服务站代销群众核桃、腊肉等收入32万元。五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农安监管融合。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过程中,大力建设农产品生产监管、专家咨询、安全追溯“三大可视系统”,运用信息化智能手段与手机APP终端联接,实现与产业发展远程托管、安全监管有机融合,提升产业兴旺智能化保障水平。六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改革融合。同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广泛推行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鼓励搬迁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等委托流转或作价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并把财政投入形成的经营性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多元投向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收益。
三、强化功能搬迁,夯实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基础。一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服务功能。全覆盖把“1+8”党群服务中心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村级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并依托服务中心,搭建“互联网+易地搬迁扶贫”服务平台30个,建立“科技扶贫在线服务”网上专家工作站227个,延伸金融扶贫服务网点306个,有效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服务水平。二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功能。及时将适度规模搬迁聚居点纳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范畴,探索配套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大力选拔“四好四强”党组织书记,配优配强“两委”班子,切实建好党员、干部、人才三支队伍,夯实组织引领基础,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管理能力。三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功能。坚持“五高”标准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真正在质量、进度、效益等方面为安居扶贫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增强了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幸福美丽新村连片建设、“四好村”创建和“六化”行动效果。去年,我县不仅在易地扶贫搬迁取得骄人成绩,而且省级“四好村”创建也迈上新台阶,第三轮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获得全省优秀。
四、提升素质搬迁,夯实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基础。一是着力提升文化素质。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斩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机结合,尽量将搬迁群众安置到学校周边,方便搬迁户子女上学。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和远程教育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培训,着力提升农村群众包括搬迁户文化素质。二是着力提升法治素质。突出在集中安置区域推进“雪亮工程”和村级综治调解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三进三到”基层治理模式,常态化开展法律七进、无访村居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全面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三是着力提升德治素质。始终把搬迁群众作为文明素质提升的重点,深入开展文明帮扶进农村活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村到户、入脑入心;创新推行“道德积分与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挂钩”激励机制,以物质手段调动群众精神文明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开展十星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好邻居等系列评选活动,努力培树文明乡风。四是着力提升自治素质。突出把搬迁群众作为强化民主意识、提升自治能力、融入村社管理的重点,建立健全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传统村落保护协会、新乡贤劝导中心等自治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新型农村社区公约等作用,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五是着力提升职业素质。依托“互联网+易地搬迁扶贫”平台,重点加强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和产业发展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一批、结对帮带一批、实践锻炼一批的办法,两年全县共把1100余名搬迁群众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增强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自身能力。
五、促进奔康搬迁,夯实乡村振兴生活富裕基础。一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率先促进观念转变。坚持把斩穷根与换穷念并重,作为由搬得出向搬得好转变的重要标尺,着力改变搬迁群众封闭自足、安于现状、封建愚昧等思想观念,引导树立开放包容、自强奋进、文明向上的思想意识,以换穷念促进率先脱贫奔康。二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率先促进就业扶贫。依托“互联网+就业服务站”平台、旺苍异地商会和在外成功人士,发挥易地扶贫搬迁靠“三区”的优势,菜单式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规模化有序组织外出务工,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尤其是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2017年,仅旺苍籍成功人士吴绍文创办的山西树林劳务开发公司就解决我县贫困人口就业432人,其中搬迁群众207人,年最低收入实现4.2万元、最高收入达到12万元。三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率先促进产业增收。充分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区位优势,创新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稳定利益联结、标准化产业基地示范发展等多元带动方式,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基地+搬迁户”“专合组织+产业基地+搬迁户”“农旅企业+产业基地+搬迁户”等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组织化水平,切实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确保率先稳定致富。去年全县易地搬迁群众发展产业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四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率先促进致富奔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产发展条件,跟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措施,积极拓宽增收致富门路,搬迁群众不仅当年顺利实现脱贫,同时也率先成为致富奔康的带头人,充分体现了易地搬迁促全面奔康的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