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战略新思想 精准发力拔穷根
时间:2017-09-14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所谓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脱贫致富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近年来,蓬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有的放矢、有力放矢、有效放矢,累计减贫3759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64%,顺利摘掉了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帽子。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条主线,把精准二字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才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一是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分类扶持、靶向发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定增收是是核心。蓬安始终紧扣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这一目标,坚持政策兜底与生产发展两手齐抓,因人因户施策,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一是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重点围绕“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引导和支持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大力实施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和劳务经济“三大增收计划”,所有贫困群众实施了“短平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建立农民技(夜)校55所,积极搭建“家门口打工”平台,在每个贫困村开发公路养护、公共区域保洁等7个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二是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的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只有工作精准,才能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搬迁选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有利于群众发展生产的原则,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尽量让安置点靠近城区、园区、公路等位置。同时,严格执行集中规划安置和集中建设管理,严防因房负债返贫问题发生,“十三五”期间的2586户7754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
三是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加强农村低保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确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低保标准由110元∕人·月提高至260元∕人·月,全面执行贫困线、低保线“两线合一”。对持有第二代残疾证的残疾人贫困群众,在严格执行重度护理补贴、阳光家园补贴的基础上,每月发放生活补助60元,并逐年递增10元/人·月,直到2020年达到100元/人·月。
四是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对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众,全面落实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政策,贫困户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全额报销县域定点医疗机构合规医疗费用,贫困群众个人支付比例控制在了10%以内。建立贫困户电子健康档案,实行医疗救助“一卡通”,因病致贫群众凭卡就医,可享受“先诊疗后结算”的优惠政策。
五是灾后重建一批。高度重视因灾致贫的贫困群的帮扶工作,针对因灾致贫的群众,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优先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和异地搬迁项目,开辟灾后重建安置更大空间,帮助尽快走上正常生活轨道。
二是精准推进“五大工程”,因地制宜、缺啥补啥
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是根本。蓬安大力整合资源要素,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保障建设资金、优先落实推进措施,逐村细化实施方案、逐月明确形象进度、逐人下达目标任务,着力补齐发展短板。
一是扎实推进基础扶贫。大力整合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动员群众筹资投劳,全力打好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有效解决了“行路难”“用水难”等问题,着力改善了贫困生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思路,采取“单村新建、跨村联建”的方式,建成一批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的市场化运作,吸纳贫困户入园发展,实现了“村村有园、户户入园、人人受益”。
三是扎实推进新村扶贫。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风貌”的原则,宜建则建、宜改则改,新建一批新村聚居点,完成一批“五改三建”;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实施绿化、净化、美化“三化”工程,引导贫困群众房前屋后建果园、建菜园,室内室外摆顺、扫干净;突出村民自治,强化村规民约、村风村俗、家风家训教育,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提升村民素质。
四是扎实推进能力扶贫。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设立县级教育救助基金,认真落实教育扶贫“五长负责制”,积极开展“圆梦助学”行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辍学现象发生。依托县职教中心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开展畜禽养殖、果蔬栽培、焊工、电工等技能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组织群众开展星级文明户、示范户评选,通过“少数人”示范带动,引导激励“多数人”见贤思齐、自我提高。
五是扎实推进公共服务扶贫。深入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均等化配置师资力量,改扩建一批校舍,新(改)建一批乡镇幼儿园,标准中心校实现全覆盖。采取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全面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同步设置村(社区)便民代办点,完善达标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服务配套,群众就医难、办事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精准创新扶贫机制,先行先试、勇闯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改革创新是活力。蓬安积极探索新途径,深度提炼和固化工作中的好做法,努力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好模式、好机制。
一是创新头羊引领机制。坚持“精准党建+精准扶贫”,持续加强贫困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整顿后进村党组织,调整充实村“两委”干部,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堡垒作用。推行党组织联设模式,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依托设立党组织,建立产业型党支部35个,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分散作业的产业链接起来,提高贫困增收致富能力。推行“先进村+贫困村”“党员先锋户+贫困户”的联帮模式,通过以强带弱、以富带贫、以快带慢,有效实现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共同致富。
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的方式,动员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手”99个贫困村,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财政资金变股金、贫困人口变股东,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的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和返租倒包收入。
三是创新多元融合机制。坚持产业发展、住房改善、村风文明建设等协同推进,在规划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的同时,充分考虑新村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既就近就业、又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字规”“二十四孝”等内容嵌入住居的醒目位置,潜移默化地熏陶群众知党恩、知感恩、知奋进,走出了一条脱贫奔康、扶贫扶志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四是创新长效帮扶机制。实施“万千百”帮扶行动,安排万名党员干部、教师、医生与贫困群众结“穷亲”,动员千名义工进农家开展关爱活动,组织百家企业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每个贫困村量身定制帮扶措施、积极招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业主。
五是创新脱贫巩固提升管理机制。对已脱贫销号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坚持政策不变、帮扶不变、考核不变;定期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关注已脱贫群众的新诉求、新动向,跟进解决具体困难。科学设置贫困监测点,共享扶贫、民政、卫计、残联等部门数据,对可能返贫对象提前预警、提前介入,对返贫对象重新纳入帮扶范围,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人。
四是精准传导扶贫压力,凝心聚力、决战全胜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是关键。蓬安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求全县党员干部把脱贫职责牢牢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紧紧抓在手中,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为顺利摘掉贫困县帽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靠实责任抓落实。注重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体现精准,出台涉及力量充实、责任清单等7个方面的文件,固化各方责任,明确重点要求,落实约束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推进体系和督导体系。注重在力量配备上体现精准,调整充实“五个一”帮扶主体,把最优秀的干部汇集到贫困村、使用在脱贫一线,选优配强基层帮扶力量。注重在压力传导上体现精准,严格落实县、乡、村“一把手”负责制,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主要负责人三天一调度、村支书一天一调度的“三个一”调度推进机制,做到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促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二是严督实办抓落实。坚持年度脱贫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成立5个督查组和3个暗访组,坚持每天一督查、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拉练、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考核的督查落实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水紧鱼跳、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建立帮扶责任主体与贫困对象双向承诺制度,推行帮扶明白卡、项目进度卡和驻村考勤卡“三卡”工作法,做到了帮扶工作可追溯、可检查。
三是强化考核抓落实。坚持“年初定目标、每月查进度、年底交好账”,建立健全脱贫工作推进约束机制,认真分析研判,细化目标、倒逼进度,严格考核、逗硬问责。修订完善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单列考核指标,提高分值权重。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检验识别干部,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及时提拔重用;始终把问人问事问责进行到底,对工作推动不力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从严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