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张牌” 实现发展新跨越
时间:2017-09-14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四川长宁县委书记 董茂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一轮发展机遇和发展优势又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次显现,并稍纵即逝。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握发展新机遇,厚植发展新优势,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发展借梯登高、乘势而上的关键。长宁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县,美丽不富饶、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最大县情,但伴随蜀南竹海创国家AAAAA级景区、成贵高铁建设等进程加快,生态良好、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也更为突显。认真研究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大势,准确把握本地发展阶段特征,把长宁生态、旅游、高铁“三张牌”优势固化培植好,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富民强县路,就成为摆在我们当前的重大课题。
一、打好“生态牌”,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长宁县拥有88.45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58.95%,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5.6万个,被评为“中国十佳生态养生旅游名县”,并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县”。打好“生态牌”,就是要走好绿色发展路,推动长宁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一)生态为先,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优化绿色产业布局。以长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工业园区布局的调整优化为重点,统筹推进资源开发、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城镇建设、生产生活协调发展,在南部山区及蜀南竹海部分区域着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区,在北部宋家坝工业园及双河镇、硐底镇一线着力形成生态产业生产区,在中部蜀南竹海及县城辐射区域着力形成生态康美生活区。培育绿色发展品牌。抢抓绿色发展先机,着力培育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绿色产业,以“竹海长裙竹荪”“长宁苦笋”等“国字号”产品为带动,做优打响竹类食品、九牛牧业、正邦生猪、竹海土鸡、长宁凉糕等特色优势品牌,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竹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国最大的非牧区肉牛产业融合项目示范基地和“长宁凉糕”全国公共餐饮连锁店。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开展绿色制造生产体系和产业循环发展机制建设,重点打造竹类产业、绿色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等绿色产业基地,以富源设备、丰源盐业、国美酒业等龙头企业为基础,扶持培育一批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核心竞争力强的绿色发展企业和绿色发展链条。
(二)城乡统筹,打造美丽人居环境。优化城乡规划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主、多镇支撑的“一主多点多特色”城镇建设体系,加快建设交通节点商贸物流镇、淯江沿线旅游观光镇、邻县产业发展承载镇、“三化”互动发展融合镇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场镇,重点打造竹生态养生名城和安宁古镇、竹海风情小镇、龙头温泉小镇,逐步增加城镇建设生态用地比例。全力打造宜居县城。以争创“国家健康县城”为统揽,依托县城依山傍水特征,推动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绿廊绿道等具有地域景观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建设。全力推进街道升级改造、文化塑造等“十大提升工程”和新文体中心、黄金滩中水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县城旅游功能。完成城区公园(广场)及碧玉溪、珍珠河等溪河整治,加快县城自然山体及周边山地绿化,营造多元素复合绿化组群,打造具有地理、生态、产业、文化特色的“中国美丽县城”。加快建设美丽乡村。遵循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建设的理念,加强乡村外观风貌塑造和农房建设风貌引导,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看山望水记乡愁”的竹乡美丽乡村,建成一批具有长宁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风貌村庄。
(三)突出关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守生态环境红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控制资源开发强度,实行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基本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强化重点污染防治。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公众参与”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环境质量改善财政激励机制,以县城、工业园区、淯江河等为重点,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污染,实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建立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制,健全县、乡、园区、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快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推进环保信息资源整合。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定期评估县域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环境和安全风险。开展重污染应急管理,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能力。
二、打好“旅游牌”,在转型发展上培育新动能
长宁县是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蜀南竹海所在地,拥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百里淯江、川南最美浅丘等景观资源和洪谟文化、民俗文化、长征文化等文化资源。打好“旅游牌”,就是要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长宁的旅游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一)规划引领,推进集群建设。抓住蜀南竹海管理体制改革契机,强化“大竹海、大旅游、大发展”理念,用旅游上位规划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多产融合,全域全程全面根植旅游元素。突出“一核(县城-竹海)、多线、多点”的旅游发展布局,着力把城镇建成景点、把产业做成景观、把农村育成景区、把农民变成景民。以蜀南竹海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蜀南花海、竹海酒庄、花花世界、竹石林等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集群,形成竹林林海、中国丹霞、南方喀斯特、中国丘陵、僰国氡温泉、东汉崖墓群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推进竹海度假酒店、翠湖度假酒店、双楠主题文化酒店等四星级以上宾馆集群建设,鼓励发展主题酒店、民宿客栈、森林人家,探索发展产权式酒店、酒店式公寓、养生主题社区,构建新型住宿业态,提高过夜游客比重。力争到2021年,实现接待中外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10个以上、旅游特色城镇5个以上、旅游幸福美丽新村50个以上,初步建成“国际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营销策划,拓展旅游市场。深度挖掘并培育发展长宁竹文化、酒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川南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长宁特色文化魅力的精品景区、线路和演艺体验产品、创意商品。倡导成立中国竹海联盟,积极承办国际性的论坛和竹商品、竹美食、竹工艺创意等各类赛事,打造“竹字头”系列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旅游+”行动,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水上旅游、会展旅游等现代旅游业态,打造蜀南竹海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和川南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体验区。探索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盟、文旅融合、媒体跟进的“四位一体”营销策略,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长宁旅游网络营销体系。积极招引大型旅游企业入驻长宁,支持企业规模化经营、集团化扩张、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旅游互联网企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激励机制,加大与国际知名旅行商合作力度,吸引国际旅游企业落户长宁。
(三)要素保障,提升服务功能。开发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空间。以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际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总揽,策划、包装、建设、投运一批重大旅游项目,通过天泉湖农业旅游开发、县城游乐园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基本实现旅游设施、要素、功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推动长宁旅游由大众观光旅游型向深度观光、休闲度假及商、养、学、闲、情、奇专项旅游转变。推进景城一体,完善旅游功能。按照“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升级改造理念,立足景城融合发展,将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不断完善快速通道、旅游标识、生态停车场、绿道、骑游道、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救助、安全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县城旅游综合承载能力,逐渐形成景区、景点观光旅游,县城吃、住、行、购、娱的功能分区格局。整治旅游环境,树立旅游形象。完善游客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旅游综合执法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加大综合执法检查惩处力度,完善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城乡面貌、卫生环境、社会环境根本改变,为游客提供和谐、稳定、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打好“高铁牌”,在区域发展上创造新机遇
长宁随着宜泸渝高速、宜叙高速建成通车,成贵高铁、宜威高速加快推进,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投入规模运营,将融入成都、重庆、贵阳、昆明“1小时经济圈”。打好“高铁牌”,就是要大力发展高铁经济,推动长宁的交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一)互联互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增强“可达性”。做好高铁站与全县交通路网的对接,重点形成以宜叙高速、江长路为主轴的县城—蜀南竹海景区、佛来山—七洞沟—蜀南花海、双河龙背岭—富兴冷水鱼基地—梅硐竹石林的交通旅游环线,并确保接口优化通畅、发展空间预留。加快旅游公路以及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提升改造,实现黑化路到镇到乡、硬化路到村到社。实现“零换乘”。建设形成高铁站与周边市、县和县内乡镇、景区的换乘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站点、线路、班次和运营时间,促进交通运输服务科学化、现代化。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提升同城联网售票覆盖率,实现交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市场信用、运行管理、应急处置等业务平台化、协同化。推进“跨运输”。着力构建2条铁路、5条高速公路、5个大型站场、6条普通国省干线即“2556”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将高铁站建设成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现代化枢纽中心,打造成西南板块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
(二)跨越转型,全力打造高铁经济。推进高铁站点向高铁新区发展。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推进高铁新区建设,在核心区构建高铁交通服务区域,在辐射区推进各种服务功能的拓展和补充,重点发展商务办公、商贸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餐饮、百货零售、文化娱乐等消费型服务业,把高铁新区建设成连接长宁县城和长宁县生态工业园区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示范区。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围绕县域经济整体转型的发展方向,以孕育高铁经济为牵引,以“撤市设县”城乡一体为抓手,以实现“工作在成渝、居住在长宁、养生在竹海”为总体构想,下大力气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具备商务会展、旅游集散、文化休闲等多功能的新型城市综合片区、低碳生活生态宜居小区和现代服务商务新区,把长宁建成服务国际化、特色地方化的新型都市。推进传统产业向高铁时代产业迈进。积极推动旅游地产发展,大力培育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参与型、体验型旅游新业态。培育并厚植空间、区位、市场优势,打造以城市经济、物流经济和专业市场经济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生态食品产销、现代物流购物、旅游休闲康养、居住养生养老的高铁时代产业体系。
(三)主动作为,融入区域一体发展。成贵高铁的建成开通,将拉近长宁与沿线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为长宁融入一带一路、成渝城市群、川南经济区等区域一体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搭建了更高的平台。一方面,要强化与乐山、宜宾、兴文、毕节等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联动,加大高铁沿线区域之间基础设施、资本、人才、市场、技术等要素的集聚、配置和整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生态环境优良以及旅游、物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融入区域一体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增强在川南城市带中的区域影响力,力争与沿线城市、发达区域形成互补互促。特别是要将长宁的全域旅游作为融入区域一体发展的主战场,将生态工业集中区、国家级旅游景区建设作为融入区域一体发展的主阵地,将培育康养产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作为融入区域一体发展的主战役,以优质的服务、一流的环境促使高铁带来的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物流向战场阵地战役集聚,将长宁打造为成贵高铁沿线和川南板块最具活力的区域协作、创新创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