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按照党建引领、改革引路、项目引业、风尚引导 “四引”工作思路,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积极探索“三借三还”扶贫模式,开展爱心企业“助贫富村”行动等,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党建引领,“一核多元”聚力量
建立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多种组织力量为补充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体系,整合各方扶贫资源。
一是充实党支部力量。村“两委”换届时,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增配1名专职副书记,从本村选拔一名懂经济、会电脑、能干事的年轻党员,充实到村党组织中,强化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
二是整合“五个一”帮扶力量。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力量在“发展产业、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培训技能”的作用,增强外围动力。截止目前,市区帮扶部门累计走访贫困户800人次,协调爱心桥、农健工程、小龙虾养殖等项目15个,帮扶资金(含物资)1400万元,开展就业培训、医疗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
三是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引进“竹苑水乡”龙头企业1个,组建硕丰源、礼阳、垚池灯等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培育种养大户3户。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将本村礼阳种植专业合作社、硕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引擎作用。四是建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使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应经济运行规则,更好地盘活集体资产、管好用好集体资金,成立了黄桷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主体。
二、改革引路,“三借三还”强产业
围绕市委提出的“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35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黄楠桥村积极融入全区万亩柑橘产业规划,探索“三借三还”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精品柑橘、雷竹和特色水产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借一还二”,依托项目引领提高增收水平。以“万亩柑橘园区”建设为契机,将入户的扶贫资金98.18万元入股雷丰果业种植公司,发展柑橘产业,贫困户收益分配按照前两年每年分红800元,中间五年每年分红1200元,最后一年分红1400元,累计八年内分红达9000元,确保帮扶本金翻番,实现借一还二。截止目前,雷丰公司已种植200余亩精品柑橘,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600余万元,提供了固定就业岗位7个,临时工作岗位30余个。
二是“借苗还果”,依托传统产业促进转型升级。针对传统柑橘品种老化、农户资金短缺等问题,雷丰果业大胆创新“借苗还果”模式,促进柑橘产业向纵深发展,形成精品柑橘产业带。即农户前期无偿“借”雷丰公司春见等精品柑橘枝条对传统柑橘进行高换嫁接,由雷丰公司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待柑橘经过嫁接后开始挂果的当年和第二年(即2017年和2018年)两年间,农户将每亩3%的产品(中等果子)“还”给雷丰公司,以此作为雷丰公司技术指导费和前期垫付的资金回报。预计实现参与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
三是“借鸡还蛋”,依托电商平台拓宽增收渠道。黄桷桥村集体“借”市、区帮扶部门无偿提供的鸡苗、鸭苗和养殖技术支持,让部分贫困户投入劳动力和较小成本养殖,待鸡鸭长大后将土鸡蛋、鸭蛋“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包装销售,所得收益归贫困户。这种“借鸡还蛋”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通过“美丽乡村黄桷桥”微信平台、黄桷桥村公益E购和“豆管家生活”等电商平台,进驻北京华联超市等方式,先后出售土鸡、土鸭600余只,土鸡蛋、鸭蛋14000多枚,累计销售金额14万多元,每户增收约700元。
三、项目引业,“助贫富村”奔小康
2016年,黄桷桥村被确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该村按照“产村融合、康旅结合”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引进爱心企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雷竹、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旅游扶贫项目,引导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旅游经营、接待服务、特产销售等工作。
一是“土地换现金”盘活隐形资产。利用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三换模式”中“土地换现金”模式,引导村民自愿将24.9亩(其中约9亩建设用地,另15.9亩为一般农田)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回给村集体管理经营。村集体引进竹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借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100万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出租给公司,每年村集体经济可获得3.6万元。
二是“股份合作”助推产旅融合。四川梓橦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内江知名民营企业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内江市市中区竹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在黄桷桥村实施“竹苑水乡”旅游扶贫项目,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田园式综合体,实现“助贫富村”。目前,430户农户已将1000余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农户前三年将获得保底分红700元/年,从2020年起,公司将税后净利润的30%对村集体进行二次分红,预计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50万元。
三是“成果共享”发展公益事业。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取得分红后,70%作为成员股,每年的年底由所有具备股权分配资格的村民均分收益;30%作为集体股,主要用于为村民购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评选文明家庭、治安统防统治、修建文体设施等村级公益事业支出,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让村民享受到更多保障和实惠。
四、风尚引导,“创建四好”优环境
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总体要求,黄桷桥村瞄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一目标,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村民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攻坚本领,不断优化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一是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脱贫。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优势,运用好农民夜校、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脱贫增收能力,实现稳定就业。2016年以来,共计举办农民夜校23期,开展柑橘种植、厨艺等技能培训12场次,培训农民500人次;提供就近务工岗位27 个,解决公益性岗位7个,惠及贫困户16户。
二是风气培育增强“造血”能力。开展“最美乡贤”“五好家庭” “星级文明户” “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等系列评创活动,评选出“黄桷桥村最美乡贤”,以典型带动全面,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制定村规民约“三字歌”,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组建舞蹈队,开办“留守儿童”之家等,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知识,改变不良习惯,形成好风气,提升幸福感。三是感恩培养激发内生动力。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重心,积极开展“带群众看基础设施改善、看产业发展、看帮扶措施,讲脱贫攻坚不忘政恩、不忘党恩、不忘人恩”的“三看三讲”活动,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