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发改局 杨豪
石棉县将黄果柑和枇杷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主要品种在全县大力推广,以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引导为手段,建成了156公里以黄果柑、枇杷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经济走廊。2017年,预计全县农民仅黄果柑和枇杷产业收入人均可达5500元,到2020年将达到收入11000元以上。
一、规划科学,政策引领,实现特色产业迅速发展
石棉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国柑橘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专家实地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全县形成海拔1200米以下区域种植黄果柑、海拔1200-1600米区域种植枇杷的发展格局。县委、县政府每年年初制定奖励扶助政策,年底检查验收合格,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种子种苗、示范片建设、流转土地、合作社发展、品牌建设、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补助,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产业发展局面。
目前,全县已建成黄果柑和枇杷基地15万亩,其中:黄果柑产业基地8万亩,枇杷产业基地7万亩,建设了黄果柑、枇杷2个万亩标准化示范片,形成大渡河百里金果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以黄果柑和枇杷基地打造成为大渡河景观大道两侧的“金色背景”,积极建设以农业生态观光和阳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观和美食、休闲长廊,基本建成了百里金果产业园区。
二、指导到位,示范到位,促进产业管理水平提升
石棉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签订8项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合作协议,定期进行实地指导。成立特色水果专家大院,组建专家团队,解决生产上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专项经费,连续4届(一届3年)选派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组建黄果柑、枇杷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分片指导和提供技术服务。全县共组建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服务队50支,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培训不离土不离乡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员800人,使其成为石棉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目前全县形成了“专家+科技特派员+专业服务队+农户”的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产业村基地实行网格化技术管理。2016年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0余期,培训人数达到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份,分村组张贴黄果柑、枇杷月历管理技术措施200张,充分让每一农户掌握种植管理技术。落实每亩300-1000元示范片建设补助资金。黄果柑、枇杷共计5000余亩面积被列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管理示范区。
三、培育主体,规范到位,实现产业发展节本增收
全县共培育黄果柑、枇杷合作社近15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6家。引导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参与注册登记成立联合社2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社1家。发展集约化、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家庭农场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
一是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县共流转土地发展黄果柑、枇杷特色产业4万亩,有效带动特色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管理。
二是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实施“互联网+扶贫”。指导宰羊坪阳村、新棉镇安靖村等6个村6家合作社完成股改,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社会户积极参与的利益机制,实行种植种苗、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品牌、包装、销售“六统一”,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实现社员户人均多增收188.6元,形成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效益分成的联结机制。2016年通过扶贫基金会首次网上销售黄果柑16.8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果品收购价格平均每斤高出市场价0.8元;二次分利又带动社员户增收200元。
三是培养一批市场营销队伍。通过开展电商、市场营销队伍、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培训,全县已有50余个合作社(联合社)和经纪人专门从事组织农产品销售,石棉黄果柑、枇杷除国内大中城市外,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销售市场不断得到拓展,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客商资源和销售市场。
四、创建品牌,引领到位,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申报创建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引领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一是石棉黄果柑、枇杷通过申报,分别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证明商标”。
二是石棉黄果柑、枇杷分别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荣誉。
三是中国园艺学会授予石棉县“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 “中国晚熟优质枇杷生产基地”。
四是黄果柑、枇杷成功创建为“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黄果柑、枇杷、核桃三大产业13.5万亩面积,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通过规范标准化技术措施的落实,农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知名度明显提高,销售市场得到有效拓展,促进了基地带市场、市场促基地的良性循环产业发展,确保农户收入稳定增长。
五、加大投入,资金到位,解决产业发展制约瓶颈
每年通过积极争取并整合项目资金8000万元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100%的村、95%以上的组通公路,农业生产便道、灌溉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争取配套整合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建立黄果柑分级洗选场20余个,通过分级洗选,优质优价销售黄果柑,促进果农落实疏果技术措施,同时带动运输业发展和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1200万元。建组装式冷藏库24个,储藏量达到1870吨,可延长黄果柑销售1-2个月销售期;建太阳能提灌站2处,安装节水管道20公里,解决特色产业基地灌溉用水。针对水果运销中出现的包装瓶颈,石棉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两条价值300万元的塑框生产线,每天可生产塑框3000个,项目落地解决了销售过程中所需的包装箱,为全县特色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整合资源,发展旅游、增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收入
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在指导果园修枝整形、肥水管理、病虫防治上注重观赏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民房改造上与休闲旅游发展功能相结合,在文化挖掘上与民风民俗相结合,在举办会活动筹划节目时与游客习惯相结合。全县已建成大渡河沿岸156公里“百里金果长廊经济产业带”,安顺农业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挖角生态观光休闲示范片,大渡河上游大马-太坪-农乡库区农业观光融合发展线、中游楠桠-晏如-新场中高山扶贫发展示范线、下游美罗-宰羊-迎政现代农业采摘体验线,为全县以及各地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场地。从2011年起连续7年以黄果柑产业为基础成功举办石棉黄果柑节,以枇杷产业为基础成功举办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枇杷年会。在安顺场国家级4A景区中,黄果柑标准化示范园和黄果柑、枇杷展示园分别成为景点之一。有9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2个村被评为乡村旅游3A景区。目前全县产业发展村已注册登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32个,2016年接待游客总人次459.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1.96亿元,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1.061万元。
下一步,石棉县将继续坚持形态、业态、居态、生态、文态“五态合一”,突出“134”环线建设,深入打造“百里金果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百里金果长廊产业规模,完成迎政-美罗-宰羊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线路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促进农村社区变景区;推进特色产业标准化发展,促进田园变公园。启动尔苏木雅藏寨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开展环山鸡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进一步精品化完善提升安顺场、松林村、安靖村、江坝村、坪阳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和新村功能,建成安顺古镇、蟹螺堡子、松林水墨藏寨、新场彝家新寨、安靖生态果园、美罗万亩枇杷观光园、金土地现代休闲农庄、坪阳花果山、三星滨湖风光、挖角金果人家等10个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景观节点,将安顺场景区从单一观光型景区建设成为集观光、生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景区。
石棉黄果柑和石棉枇杷简介
石棉黄果柑:石棉黄果柑是桔和橙天然杂交孕育出的稀有品种资源。石棉黄果柑同时具备桔和橙的优良特性,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柑。在翌年3-5月水果淡季成熟成熟,具有花果同树、果实晚熟、肉质细嫩、化渣多汁、甜酸适度、维生素A、C含量丰富的特点。“石棉黄果柑”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2011年取得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原产地证明商标。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定,有机认证和GAP认证,建成了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16年“石棉黄果柑”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石棉枇杷: 石棉枇杷具有投产早、丰产、病虫害少和耐储运等优良特性,果实大,单果重达50-100g,果肉厚,汁多、细嫩、风味浓郁。在翌年4-7月成熟,具有良好的商品性和经济价值,倍受消费者青睐。自1983年起,经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枇杷专家和研究员多年反复论证后,确认石棉县是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2010年土耳其召开的国际枇杷学术大会和2011年在石棉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上,石棉枇杷得到国内外枇杷专家的一致认同,并授予石棉县“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和“中国晚熟优质枇杷生产基地”。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石棉枇杷“中华名果”。2010年9月16日,“石棉枇杷”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