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力度 奋力打造人间锦绣天府

时间:2012-11-30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和基础。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96.5%的流域属长江水系,担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屏障的重要使命。

  近5年,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重大战略的推动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目标,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水保踏上致富路

  会理县鹿厂镇铜矿村。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浩瀚翠绿,枝头的石榴犹如漫天繁星。这里是会理县15万亩石榴基地的一部分,仅铜矿村就有1.2万亩。而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看着随着群山起伏的石榴园,不由得使人感叹水土保持项目打造特色产业的巨大能量。

  近5年,是四川水土保持投入力度最大、实施范围最广、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省水土资源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在总体上得到扭转,巴蜀大地已悄然筑起了一道道绿意盎然、生机无限的生态屏障。

  通过大力推进国家、省级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启动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展汶川地震灾后水土保持设施恢复重建。近5年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已累计完成财政投资17.86亿元,治理小流域681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600平方公里,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小流域生态环境好转,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各地通过有特色、有规模、有批量经济开发带、开发片、开发区的治理开发,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土保持主导产品和优势支柱产业。同时,打破行政、行业、流域界限,科学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布局,形成大规模治理、大连片示范、大产业带动的良性格局。

  我省嘉陵江流域经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广大治理区初步构建起以改造坡耕地为主的粮食生产安全体系、以开发特色经果林为主的经济增长体系、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体系和以配套坡面水系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治理区人均旱涝保收田基本达到1亩,粮食单产提高30%以上,人均纯收入增长40%以上,贫困人口下降了30%以上,涌现了一大批以治水保土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型,促进了乡风文明,带动了村民自治。

  新机制增添新动力

  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四川水土保持事业活力倍增。

  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治理项目实行年度排位、全省通报、奖励先进、淘汰末位,形成了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通过“自愿申报、竞争立项、择优安排”的方式,确定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推行项目整合机制,发挥水保措施的综合优势,以小流域规划为总纲,强力整合项目,整体示范推进。

  探索新路子。平昌县水保项目实施中仅2010年就整合资金4800万元。在坚持“一事一议”、“投工承诺制”、“工程建设公示制”等基础上,实行先建后补机制,探索了“五民一补”(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资金民审、建设民管、先建后补)建设水土保持的新路子,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群众开展水土保持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效果。平昌县泥池村在实施水保工程时,群众全程参与,全村91.3%的群众赞成庭园改土、发展果蔬产业。干部群众齐心,投劳出资积极,仅70天就高标准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签订目标责任书。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省、市、县各级政府之间,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之间,逐级签订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书,逐项落实工作任务,逐层实行严格考核。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水土保持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体系。

  打捆项目资金。为破解水土保持投入少、任务重的难题,充分利用水保委的协调机制,超常发挥水土保持的综合优势,以小流域规划为总纲,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强力整合涉农项目,打捆资金使用,进行连片规模治理,整体示范推进。

    树立水土保持国策权威

  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实施。2010年12月25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再次出台。

  1993年12月15日,《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通过并施行;1997年10月17日进行修正;2012年9月21日再次修正,于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法不断完善。四川将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作为工作的根本,把预防监督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全社会水保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人为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减少。

  全省各地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与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人大、省水利厅通过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执法大检查,使生产建设单位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提高了规范和约束施工行为的主动性。对有效保护水土资源、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陆续有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等10多个项目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成南高速等100多个生产建设项目被评为省(市、州)示范工程。

  近5年来,全省共审批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1215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3652个项目,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亿元。各级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18500次,检查生产建设项目16200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057宗。其中,省级以上共审批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52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165个项目,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0.9亿元。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320次,检查生产建设项目350个。

  科技给力水保创新

  深入推进基础研究,水土保持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加强监测科研工作,配合国家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调查,发布《汶川大地震四川省水土保持专题公报》,开展100多个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组织全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完成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加强水保规划研究,相继出台《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2030年)》、《四川省2009-2011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水土保持规划 (2008-2015年)》和《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2008-2030年)》等10多个重大规划报告;配合水利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完成多个全国性规划中涉及四川部分的规划。

  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全省10多个水保科研项目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项。坡面径流调控技术对粮食生产、拦蓄径流、拦蓄泥沙、经济收益的贡献率分别达45%、22%、45%、34%。植物护埂、网格护坡等一批实用工程技术和粉煤灰条型柱等一批新型建筑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生态理念渐成共识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在蔚蓝的地球上,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是《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学读本》第一页上的生动内容。

  2010年,为在全省少年儿童中推广普及水土保持的理念,省水利厅组织编写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学读本》,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近5年来,四川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开通水土保持门户网站,定期发送水保公益短信,播放水土保持公益广告,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举办水保研讨会、文化论坛及摄影展、笔会等系列活动,组织设计启用了“四川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标识”。

  2011年,四川还开展了“新闻媒体水利行”大型采访活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效、经验成为采访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进一步完善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时代赋予四川的神圣使命。四川水土保持工作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重大战略的推动下,已阔步前行,迈开了新的征程。

  让山青水美天更蓝

  四川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强生态建设,既是四川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水生态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强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两侧水土保持林建设,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完成1000个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实现“泥不下山,水不乱流”,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让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

  四川水利人将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战略工程,到2020年把四川建设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西部生态省。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学会与一上止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工作交流[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与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共谋县域教育大计[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