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晋江的经济发展善于将民资发达、侨资充裕、市场理念活跃、股份合作创业机制完善、传统产业起步较早以及沿海港、城市的区位优势、晋江人勇闯市场的人文底蕴等一系列比较优势,转变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的路子,逐渐集聚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制鞋、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玩具文具和制伞等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晋江的工业化进程。
在基于产业集聚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晋江生产基地纷纷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扩散,既拓展了发展空间,壮大了企业的实力,又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例如,晋江的天守机构、安踏集团、利郎服饰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先后入驻龙岩长汀腾飞开发区,建立闽西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并带动长汀2万多劳动力就业,使长汀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为全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发展中,晋江还一直注重对品牌创新优势的开发和利用。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晋江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始终坚持把质量立市、品牌兴市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来实施,走出了一条晋江特色的,以品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路子。目前,晋江有24个中国名牌、99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4个区域品牌,为全国县级城市“品牌第一市”;有38家企业参与制定47项国家标准和7项国际标准。这些庞大的品牌企业群体,已成为晋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民营经济带动 内外资并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晋江经济发展更多依赖于自身蓬勃发展的民间动力,而对外来资本的吸引方面则相对有限。但是在近年来,这种想法逐渐得以改变。2008年,晋江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头带队到长三角和珠三角考察后发现,这些地区民营经济很强,但仍然非常重视招商工作。
这也让他们意识到,晋江市加大招商选资,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因为招商选资是集聚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有效手段,与技术改造一样,是一个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的过程。引进的项目与晋江现有产业必须是互促互荣、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晋江现有的产业是引进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引进的项目将进一步填补产业链的空白和缺失,使产业链更加完整,助推现有产业链化、高端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据了解,在晋江“十二五”规划的641个产业体系中,6个传统产业的提升主要通过引进晋江现有产业链中比较缺失的一些项目来实现,比如高端面料、化纤、创意设计、中介物流等,与之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互补,进而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
对接两大增长极
晋江之所以受到投资者青睐,一方面是因为晋江在海西区域独占鳌头的经济总量、良好的创业氛围、发达的产业集群和完备的产业链;更是因为晋江地处海西中心区域的独特地理位置。上连长三角、下连珠三角这两个中国最大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
海西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广东省、江西省的部分县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在海西规划中提出“泉州湾发展区”将建成“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而民营经济发达的晋江市恰是其中重中之重的城市。除经济优势外,晋江又刚好处于海西经济区海岸线重点位置,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这种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晋江要港口有港口,围头保税物流区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目前位于晋江内坑的陆地港已经形成,加上机场二期扩建,晋江将形成特有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
另一方面,由晋江通往内陆和两极的快速交通网络已臻于完善。明年底厦深高铁通车后,包括已经运营的福厦高铁和沈海高速,晋江便和两个三角洲实现无缝对接。
晋江市也提出发挥晋江“贯通东西,承南启北”区位优势,主动对接海西交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海空港、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而这种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也必然将使晋江成为未来最有投资潜力的经济区域。
把“晋江经验”推向福建
晋江走出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晋江经验,推动福建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5月,福建省在总结晋江市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向全省推广“晋江经验”。
在去年11月召开的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晋江经验’,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一般发展水平县的扶持力度,提高县域整体实力。”这是“晋江经验”第一次写入福建省党代会工作报告。
对福建以及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来说,要实现跨越发展,成为沿海第四经济增长极,就需要每一个县域经济“细胞”的发展来支撑。因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不同,其他县发展模式、思路、路径的选择可能各有不同,但晋江这种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一定要成功的精神气质以及政企良好互动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