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淼葭 潘兴扬 文/图
距离四川省富顺县城28公里的万寿镇建国村位于青山岭脚下,氤氲的负氧离子使得这里的空气尤为清新,成为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早年,建国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小山村,农户稀少且生活贫困,家家户户都靠着传统农业微薄的收入度日。而今,记者看到,村民不再为生计发愁,大家脸上的笑容都透着幸福的味道,半点不见过往的艰难了。
对于建国村,脱贫致富所依靠的无非就是找对了方法,不断增加农户的“造血”功能,让村民们掌握了适合于自己的致富途径。四川联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华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建国村探索出一套简单易行且成熟可靠的铁皮石斛种植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归雁”衔“斛”反哺故乡
铁皮石斛种植劳动强度低,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高,可以说是一个很适合建国村贫困户致富增收的产业扶贫项目,那么,当初是如何选定这个项目的呢?
这要从联华公司中药材部经理古良云说起。古良云出生于富顺县万寿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兵退伍后在成都务工,从事中药材贸易和企业管理等工作。渐渐地,他摸索出了门道,2010年,他决心返乡发展,把公司建在了青山岭下。之所以选定铁皮石斛种植,源于古良云看中了它的高附加值,兼之富顺青山岭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石斛生长。
铁皮石斛又称黑节草,为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滋阴补益的珍品。2010年公司成立以后,铁皮石斛开始在建国村进行人工种植。2012年5月,古良云的公司又开始自建组培育苗基地。此时,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与科学管理,联华公司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铁皮石斛育苗技术和种植技术,并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目前,该公司正计划在富顺县向农户大力推广铁皮石斛种植,以此推动当地农业化升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真正实现科技惠农富农。此外,联华公司还计划在2018—2020年新建铁皮石斛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开发3—5个铁皮石斛深加工产品,届时每年对铁皮石斛原材料的需求预计在200吨左右。
农户增收2亿元以上,把建国村所在的万寿镇等地建设成铁皮石斛的主产区,打造富顺县“川斛”品牌。
要带动农户发展,首先就要为他们提供相对成熟的环境条件。古良云向记者介绍,联华公司提供已经定植好铁皮石斛种苗的种植盘,农户整盘购买,直接带回家即可。而成品种植盘内包含已做专业处理的栽培基质和已成活的铁皮石斛种苗,所以农户无需搭建复杂的种植大棚和苗床,使得种植成本大大降低,兼且使成活率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说到石斛的成活率,古良云也很是感慨。起初做石斛培育时,因为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经验,成活率还不到50%,走了许多弯路。通过多方请教,不辞辛苦地探索,到如今,铁皮石斛的成活率已达98%。
到今年底,建国村所在的万寿镇将完成铁皮石斛驯化大棚建设20亩,驯化铁皮石斛种苗672万丛,培育成品种植盘56万盆。更要以7个贫困村为重点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实现减少贫困人口8000人。
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如今的建国村,石斛隐于青绿的树丛之中,看似若隐若现,实则遍地丛生。
在铁皮石斛的种植大棚里,记者看到有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移栽石斛苗,她们全是中老年女性。建国村民李大姐说,从事移栽石斛的工作很轻松,不需要肩挑背扛,即使是年纪大些也依然有足够的劳动力完成这项工作,而且公司给的工钱非常丰厚。通过与她们的谈话交流,记者了解到,她们当中不仅仅只是建国村的村民,更有邻近村子的村民慕名而来。
而根据古良云的预估,铁皮石斛项目完成以后,可带动当地农民种植1.4万户,完成覆盖农村人口36500人,实现减少村镇贫困人口31500人以上,每年为贫困农户人均增收4480元以上。铁皮石斛项目的投资规模是1.2亿元,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可达2亿,实现利税6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兼之近年来,铁皮石斛因其独特的药效,在治疗药用和养生保健方面备受消费者青睐,其产品价格也较高。但铁皮石斛自然资源极其稀缺,多年来的掠夺性采挖使得野生铁皮石斛濒临灭绝。因此,人工繁育和种植铁皮石斛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也可以说是为拯救铁皮石斛这一珍贵物种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此项目无污染、高附加值,正所谓经济、生态效益获得了双丰收!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