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开创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时间:2012-10-3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科学发展·四川实践与启示(一)

  编者按

  从悲壮走向豪迈,从盆地跃上高地。回眸十年,我们为巨大的成就自豪。尤其是近年来,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而艰难的历程,省委紧紧依靠和组织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书写了科学发展的恢宏篇章,开启了从西部经济大省迈向全国经济强省的征程。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科学发展·四川实践与启示”系列深度报道,着力展现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生动实践,展示科学发展带来的四川之变,揭示科学发展征程上的四川之道。

  2011年,四川GDP超过2万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

  GDP由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时间跨度,在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的江苏、广东、山东,均为5年,而完成同样的跨越,四川用时4年。

  以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双双高位攀升的跨越发展,4年再造一个“经济四川”,标注下四川在西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以及在自身发展历史中的新坐标。

  找准四川在西部发展中的定位,也就找准了四川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过去10年里,四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

  从2008年到2011年,四川GDP占全国的比重连续4年持续快速上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这是在GDP总量快速扩大和人均GDP快速提高基础上的持续快速上升,是在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夹击背景中的持续快速上升——我们从这个“第一次”中,读出四川经济迈上更高台阶的事实,读出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已经形成的大势,读出持续快速增长大势的可持续性内涵。

  4年再造一个“经济四川”的跨越发展实践,对2007年底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给予极有说服力的验证,表明四川走出了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成就四川在西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开启四川从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的新征程。

  四川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明确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四川方位,必须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确立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四川方位

  数据:

  1995年到1999年,四川GDP年均增速9%,比全国平均增速慢0.12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为5.6%,全国排名倒数第一

  2000年到2007年,四川GDP年均增速11.7%,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75个百分点

  2008年到2011年,四川GDP年均增速13.9%,比全国平均水平快4.3个百分点,比西部大开发前8年平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

  10月,成绵乐客运专线从北至南,一路气势如虹,穿越水雾弥漫的成都平原,进入最后的铺轨冲刺阶段。按计划,这条铁路最早将于明年建成通车。

  接下来,西成客运专线西安到江油段和成贵铁路乐山到贵阳段将先后开工。两条铁路,一南一北,对成绵乐线开展双向延伸。建成后,它们将成为两只长长的手臂,将陕西和贵州,甚至是整个西南西北地区都紧紧揽在怀里。四川,进一步成为贯通南北、联接东西的交通中枢。

  放眼四川,铁路、高速公路在建和建成里程双双超过6000公里。5年来,从末梢到中枢,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从规划到起步建设,再到主体骨架日渐形成。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恰如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昂扬曲线。

  时间回到2007年底。这一年,西部大开发进入第八个年头。这一年,尽管四川经济总量跨过1万亿元关口,但是,在西部的份额却从近30%跌落到22%左右。

  四川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在四川发展的关键时刻,2007年底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

  确立这一战略定位,是四川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抉择。

  2007年,四川在西部率先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但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

  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必须把努力于快、服从于好作为谋划发展的立足点,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四川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作为西部经济大省的四川,必须走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实现率先突破。

  战略定位确立,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行云流水般展开——

  解决要素流动的制约难题,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解决要素集聚问题,加快城市和城市群建设;解决内生动力问题,加快提升产业聚集力和竞争力……科学定位区位功能,形成率先发展的强势,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5年筚路蓝缕,成就卓然。速度:全省GDP以年均增幅13.9%,跃居全国前列,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快4.3个百分点,比西部大开发前8年四川平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质量:高新技术占全部产业的比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勃兴,万元GDP能耗下降,在全国经济大省中位置上升。

  四川是西部的四川、中国的四川、面向世界的四川,正是辩证地审视四川的区位特点和功能,确立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使四川在战略布局上科学取势,创造和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推动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战略定位确立之后的第四年——2011年,四川GDP较4年前翻一番,迈过2万亿元关口。今年,在全国经济增幅下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之时,四川前三个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依然保持12.8%的强劲增长。

  5年奋斗,全省经济发展正在发生质的明显变化,呈现出新的态势和趋势,不但有“量”的扩张,而且有“质”的提升,出现了一些带有转折性、跃升性的变化。

  未来5年更值得期待: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

  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统筹推进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四川经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

  数据:

  自2008年初到今年9月底,我省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万亿元,不仅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也为全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10月21日,穿行于成灌高铁上的和谐号列车依然座无虚席。

  成灌高铁全长65公里,设计列车运行时速250公里,从成都到都江堰只需短短30分钟。作为我国第一条市域铁路,快,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不仅运行快,而且建设速度快,从勘探到设计、再到竣工通车,成灌铁路仅仅用时18个月,创造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成灌高铁建设是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一个写照。

  4年多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紧接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同时面对“两大冲击”,同时应对“两场大考”,这在全国各个省市区绝无仅有。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震后3天,省委提出“及早谋划,积极准备,适时开展灾后重建”。

  震后两个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给出“两个坚持”的坚定答案: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重大部署和奋斗目标不改变,坚持实现全省年度主要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

  震后3个月举行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提出“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震后11天,广元市部分乡镇开始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工作;震后16天,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签约;震后两个多月,异地迁建的东汽新基地破土动工……

  创造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地震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速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精彩开篇。

  从特大地震灾区到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的领头羊,从“盆地”到崛起中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短短几年间,四川,为什么能书写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宏篇章?

  在现实路径上,“统筹”为先。统筹推进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变“先恢复、后发展”的常规性梯次重建,为“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跨越型同步重建,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政府与市场等多重关系,在整合中拓展抢抓机遇的空间,在整合中放大运用机遇的效应,“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一条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探索之路、创新之路、自强之路,由四川创出。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打基础谋长远,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四川经济实现了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总量扩张、质量提升

  数据:

  2001年底,全省三次产业结构:22.2∶39.7∶38.1 2007年底,全省三次产业结构:18.6∶43.7∶37.7 2011年底,全省三次产业结构:14.4∶50.5∶35.1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完成投资880多亿元,每天有超过3亿元的资金注入这块希望的土地。

  按照规划,到2020年,天府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0亿元以上,等于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在未来10至20年里,天府新区将成为推动四川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引擎。

  着眼当下,面向未来;重基础、图长远、增后劲。天府新区的规划实施,是过去5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2011年,《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启动。随着“再造一个都江堰”、“中国白酒金三角”等多个战略规划于近两年完成编制并开始实施,四川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2011年,全省GDP突破2万亿元大关,同年,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等6个市(州)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除绵阳、德阳属成都经济区外,宜宾属川南城市群,南充、达州属川东北城市群,凉山属攀西城市群。这意味着,在四川现有的四大城市群中,都有了一个能力巨大的千亿之“核”,其中,川东北城市群,业已形成南充、达州“双子星”。

  一点到多极,新的城市力量正在促进全省“一极支撑、多头并进”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合计197.1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加工贸易首度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最大贸易方式——这是我省外贸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同时也表明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达到新水平。

  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60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了规模与速度双高的跨越发展。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油气化工等产业近几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大跨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行业比重明显降低。全省产业层次从低向高,呈现“一增一减”的好势头,实现了总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优化发展。

  全省产业整体呈现的良好态势,离不开全省最近几年坚持的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的战略举措。2008年以来,随着《“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启动,《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出台,一批万亿元产业带和千亿元产业园区加速培育,传统优势产业结构大大优化。

  调存量,创新驱动。今年1至9月,全省工业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3035亿元,同比增长18.2%。技改投资占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比重分别达22.5%和60.3%。“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9400多亿元,是“十五”的4.56倍,年均增长33.5%。2011年技改投资规模更是达到3500亿元,为2007年的3倍多。

  扩增量,高端切入,招大引强。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将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2008年到2011年,四川累计引进内资1.9万亿元,是之前10年总额的3.8倍。累计利用外资255亿美元,是四川省改革开放头30年总额的1.6倍,居中西部首位。目前,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43家,2007年至2011年全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占西部各省(区、市)引进内资总额的23.9%。

  目前,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的芯片就有一枚是成都造,全球每5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是成都造,全世界超过半数的IPad产自成都。新生力量的不断进入,在为我省整体产业不断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从投资力度到配套广度,到创新高度、市场深度,不断改变着四川在全国乃至全球相关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目前,在出口产品中,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10%以内,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比提升到64%,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扩大到46%。

  建设民生政府,发展民生经济,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以实现人民富裕为根本目标。民生理念和实践在四川升华

  数据:

  2007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 2011年变为2.92∶1,差距缩小0.21,而这一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

  深秋,天气渐寒。自贡市民吴洁依然坚持每天晚饭后,同家人到市区丹桂大街南延线上散步。有时候,她也去南湖城市公园跳跳坝坝舞。

  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是全新的。自贡是一座老工业城市,过去由于城区环境污染大,市民很少出去逛街,休闲时间多半泡在了茶馆。

  改变的背后,是当地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进程中,将改善公众生活环境、提升城乡生活品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化”互动,不仅仅是城市与产业的互动。城市的现代化,最核心的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包括“两化”互动在内的每一项重大决策,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效果。

  这几年来,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灾后恢复重建,无论是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还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民生始终贯穿始终。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以人为本是四川抗震救灾的第一价值取向。在抗震救灾的不同阶段,以人为本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抢险救援阶段、安置群众阶段,以人为本分别体现为生命至上、安民为要,重建阶段则鲜明地体现为民生优先。

  震后两年,25万多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与加快同步,民生设施提升显著。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千百年来农房建设无标准、不设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重建中,始终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当前生活长远生计问题。到2009年,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过去5年,全省城镇人口增加474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6.23个百分点,去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万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84.7%,与全国的差距5年缩小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6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90.9%,与全国的差距5年缩小7.2个百分点。四川与全国的差距、四川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四川很多地方已经基本实现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均等化。

  2008年,成都启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进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市场体制、民主政治、社会管理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尊重民意、维护民利、顺应民心。

  在整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四川都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否迁入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自愿;土地是否参加流转,农民自愿……

  从解决衣食住行“小”民生走向改善生活方式的“大”民生,从改变生活环境的“浅”民生走向提升个人素质、追求和谐关系的“深”民生,在四川,民生意义和范围在不断深化。

  12.8%,14%,两个数字,分别是今年前三季度,我省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GDP与个人财富的赛跑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又一次跑在了前面。

  这不是孤立的个案。去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8%,比同期全省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即便是发生汶川特大地震的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比GDP高出2.8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多年超越GDP增速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去年,全省民生投入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发展由人民合力推动,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5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为要、民生为先,用民生目标凝聚群众,用民生举措激励群众,用民生实绩造福群众,民生事业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

  过去5年,四川民生工程很多都是关乎全局的战略部署,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彝区“三房”改造,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等一大批民生工程陆续启动。

  建设民生政府,发展民生经济——民生理念和实践在四川升华。从抗震救灾抢险救援阶段生命至上,到灾后重建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富民为要,正是以人为本,汇聚起了推进四川大发展的强大合力。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聚焦10条链 凉山谋进位[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