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甘肃省华亭县:坚持转型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

时间:2012-10-1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如何从实际出发,发挥并依托自身优势走出一条适宜的转型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共同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华亭县是全国13大产煤基地、西北3大产煤矿区和甘肃东部煤电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是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3个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煤挖完了怎么办、采空塌陷了怎么办和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三大问题,坚持以推动转型、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为主线,抓项目、调结构、促转型,县域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十五”末全省69个县(市)的第9位前移到第2位,由全国2001个县(市)的第1218位上升到第784位。

    一、坚持科学决策,为转型发展提供目标定位

    一个地方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引领。我们坚持每年组织党政考察团外出学习考察,开展招商引资,多次邀请国家级专家学者调研论证发展问题,集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认真分析审视县情,继承历届班子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华亭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煤炭产量达到设计规模,煤炭产业链条开始起步延伸,2005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6.4%、工业化指数达到63.8%为标志,做出华亭已整体进入推动转型、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新阶段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就是转型,要逐步减少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按照到2015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率先在平凉市实现全面小康,打造甘肃第一县,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县,进入西部“百强县”和全国“五百强”行列,使全县经济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生态更优美、机制更健全、人民更幸福的思路和目标,坚持每年确定一个工作主题,梯次推进转型发展。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实际,2009年,我们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华亭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作出了建设“一城七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决策部署。2010年,提出了统筹城乡齐发展,保障民生促和谐,创新机制抓班子的总体要求。2011年提出了优化结构促转型,统筹城乡快发展,创先争优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指导县域经济由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转变。早转型,早主动;慢转型,很被动;不转型,没出路的理念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二、坚持大工业带动,为转型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围绕“煤挖完了怎么办”这一现实性课题,我们坚持把资源开采与延长产业链条同步规划,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结构在延伸中调整。坚持以煤电化综合开发统领工业经济发展,近五年来累计实施工业能源项目69个,完成投资67.7亿元,先后建成了华砚1000万吨矿井改扩建、砚北煤矿600万吨选煤厂、陈矿150万吨选煤厂、华亭电厂一期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投资35亿元的中煦公司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填补了甘肃重大煤化工项目的空白,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煤电化综合开发的实质性突破。投资25亿元的20万吨聚丙烯等甲醇下游产品开发项目和投资50亿元的华亭电厂二期2×66万千瓦发电项目前期进展顺利。投资1.3亿元的矿机综采设备修造项目年内将建成投产。按照“高科技的希望,煤化工的摇篮”的总体定位,累计投资1.2亿元实施了省列华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完善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大为改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亿元。随着天平高速、宝平高速、平华高速和天平铁路、宝中铁路复线等“四高两铁”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实施,煤电化运“四轮驱动”的工业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华亭在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地位更加凸显。

    三、坚持产业化促进,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我们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方面来抓,深入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2006年确定以当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9%列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资金,2008年提到了13%,2011年又提高到了15%,直接用于核桃、蔬菜、药材、草畜“四大”特色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早开始了由“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绿色”的转型。至2010年底核桃、药材、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9万亩、6.5万亩和5.5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6.1万头,成功注册了“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华亭核桃”地理商标,建成了全国核桃种植标准化示范县,农业短腿局面得到扭转。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设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五年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了莲花台、玄峰山等3A级旅游景点3处,招商引资建设星级宾馆4个,形成了以秦皇祭天广场、双凤山公园、莲花湖公园和米家沟生态园为点,莲花台旅游专线为线的“四点一线”旅游格局,第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3∶78.8∶12.9,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四、坚持循环化拉动,为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编制完成了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华亭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等,以规划引领和布局县域内产业大循环。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引进产业循环配套项目,大力提升生产工艺,推进各生产工艺流程间物料回收利用和“三废”集中回用,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建成了全省首条煤矸石制砖生产线,年可生产煤矸石制砖6000万块,消耗煤矸石14.1万吨,节约标准煤1万吨,实现了煤矿生产与煤矸石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对促进传统制砖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煤矸石综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大力实施地下难采煤气化及洁净煤技术推广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动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对年产3万吨以下的乡村煤矿依法进行停产关闭,县境内煤矿由1998年的41座减少到19座。同时,对县属8座乡镇煤矿进行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改造,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延长服务年限。“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废水、烟气治理等重点污染减排项目40个,重点企业污染排放实现了在线监测,有效控制了能耗和排放总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腾出了环境容量与空间。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7%。

    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为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我们坚持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不动摇,不断加快规划一体化、农村城镇化、服务均等化步伐。统筹城乡规划,完成了第三轮县城总体规划、北城区控制性详规、西城区9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以及供热、绿化等3个专项规划和100个村庄、5个乡镇规划编制,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57个,完成投资24.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9.9%。实施县城扩建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了13.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2%,比“十五”末提高了7.8个百分点。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社道路等级化和全县自来水化目标,农村文化、广播、卫生和村级阵地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中心村全覆盖。启动实施了28个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建设工程,全县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覆盖面达到68%,探索出了转型发展、中心辐射、城镇带动、扶贫攻坚四种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模式。统筹社会保障,坚持每年措办十件惠民实事,零就业家庭和“4050”困难家庭就业安置率连续5年达到100%,本科、大专毕业生安置率分别达到95.1%和77.2%,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市做得最好的县(区),投资5.3亿元实施华亭一中、职教中心和县医院整体迁建等14个教育卫生项目。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高考质量步入全市的先进行列。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均达到了98%以上,形成了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五保供养、优抚优待、临时救济、残疾人补助等为基本保障的全县农村社保体系,促进了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六、坚持政策机制推动,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立足县情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努力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较强操作性、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机制制度,保障和推动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一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根据《甘肃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制定了《华亭县贯彻甘肃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华亭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规划》,与华煤集团达成了吨煤8元的采空塌陷治理保证金,初步建立起了矿区塌陷治理的长效机制。积极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对1572户塌陷区群众实施了异地搬迁,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我们研究制定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评价机制等多项科学发展机制,在诸多指标和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上作出了重大调整,加重了大项目、保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分值,加重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人文生态指标的分值。切实从考核和评价的导向上实现了重大转变。大家普遍反映,新的考核机制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有利于让大家创造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指挥棒”指引大家自觉地沿着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轨道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建立地企合作机制。注重加强与华煤集团、中水集团等驻地大中型企业的交流合作,着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地企关系,建立地企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情况通报制度,加强地企双方日常交流,不断拓宽地企合作领域,共同推进煤炭、化工、电力、铁路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和塌陷区治理,加快了矿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矿区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聚焦10条链 凉山谋进位[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