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化危为机,艰难崛起,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灾区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正如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的,“四川虽然遭受了特大地震和一系列次生灾害,但我们始终坚持化危为机,围绕民生优先这个核心理念,不断推动产业再生性跨越发展,着力构建西部交通枢纽,推动四川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四川大力实施“产业兴省”战略,实现了四川灾区的再生性跨越。目前,四川灾区正处在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灾区群众正借助产业大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转变,重塑四川经济版图,创造了浴火重生后产业转型的奇迹。正如报道称,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的2011年,四川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4年翻了一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8928.8亿元,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均超过22%,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四川大力实施“西部交通综合枢纽”战略,形成了四通八达枢纽网络。报道称,4年间,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000亿元,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30.5万公里,形成了包括7条铁路、9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大通道。4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航空、铁路、水运、高速等交通网络建设。譬如,目前四川正加快建设成绵乐客专、成渝客专、成兰、兰渝等19个铁路项目。建成和在建的铁路超过60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四川将加快形成西部地区铁路路网主骨架,路网规模达5万公里左右。
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四川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目标。万事民为先。震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把住房、教育、卫生、饮水、就业等民生项目摆在优先位置,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数据显示,2011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9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百分比5年缩小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百分比5年缩小7.2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四川投入4000多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解决了一大批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民生难题。
综上,产业兴省、枢纽建设、民生改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表明四川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并用“科学发展”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