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农业技术从简单的国外引进国内推广,转变为引进之后经过自主创新突破,实现了农业技术引智成果质的飞跃。由此,不但在国内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开拓了境外市场的农业新前景。
农业海外引智
在安徽,国家外专局和安徽省外专局通过实施农业引智项目、推广农业引智成果,以及开展千村引智示范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生产能力。
与以往单纯从国外引进专家和技术指导农民脱贫致富不同,海外农业引智注重大力引进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并在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同时,组织科技团队探索尝试,力求实现创新突破,形成我国自主技术和品牌,并推广到亚非等地,争取以令人满意的成果吸引境外国家的市场。
“绿旱一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朱启升研究员团队,通过安徽省外专局牵线搭桥,利用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平台,从国外引进的耐旱水稻资源。经过自助遗传工程选育办法,培育出水旱两用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引智基地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效益。
与此同时,更多引智成果在引进基础上,转变为我国具有自助品牌优势的农业成果。安徽省的“长丰草莓”,在持续10多年引智支持下,种植规模达到17万亩。我国“天然彩色茧丝的研制与开发技术”在吸收国外理念基础上,实现了具有自助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体系,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由“进”到“出”
从过去简单的引入技术及品种,到现在引入加自主创新突破,我国农业的海外引智已发生质的飞跃。自身的提升使创新农业技术对境外农业市场产生巨大吸引力。
“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我们所吸收。同样,我们也在做‘传粉的蜜蜂’,将我们的创新品种积极向国外推广,让很多亚洲和非洲农业国家从中受益。”安徽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葛余清说。
2009年,安徽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前进和其他专家,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郊区试种“绿旱1号”0.05亩获得成功。2012年,安哥拉的CATETE农场、天昶农场和江苏农场开始大面积种植“绿旱1号”,一年两季,单季最大种植面积达8000亩。
在喀麦隆,“绿旱1号”将当地平均亩产67公斤的水稻产量提高到亩产430多公斤。从我国带去的两个水稻新品种成了喀麦隆“水稻旱种”的开辟者。“中国的水稻旱种技术有望缓解非洲需要大量进口大米的局面。同时,中国的杂交水稻使很多亚洲国家收益。”参与喀麦隆水稻推广的陕西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明说。
“我们的引智成果正在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从单纯地引入技术,到自我创新和带动其它国家培训学习,中国的引智成果正在由‘盆景’逐步成长为‘风景’。”葛余清说。
体系待完善
据了解,国家外专局针对我国农业引智工作已有完善计划和平台,但对于引进后创新突破而吸引来很多亚非国家政府及农业企业的市场关注,尚没有完善的推广体系和宣传体系。由于在一些国家的大量种植受到多重因素限制,目前对境外市场需求的组织和推广尚处零散状态。
安徽省外专局外国专家工作处处长范兆清介绍,因为一些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吸引了不少亚非国家同行的参观和学习,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曾派出一些政府及农企代表前来安徽学习“稻鸭共养”等技术,并表示愿意引入。但是,对全国整体意义上,将创新后的农业引智成果向海外推广还没有一个长期明确的机制。
相关专家说,我国将继续在农业引智基地的示范工作上进行系统建设,以推进引智成果的推广、宣传和示范。“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引智成果,还要认真培育好引智成果,更要推广好引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