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新村、龙埂新村、长流新村……一座座各具风情的美丽新村接连呈现。丹棱的美丽新村,景美人和,发挥山水、人文、产业等各方面的优势,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富含了丹棱统筹城乡发展的精髓,不失为点睛之笔。
统筹城乡发展,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近年来,丹棱县因地制宜,找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作举措,探索丘陵地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新路子,打造统筹城乡新样板。
从“一家一户”到“微田园”
居住环境大变化
昨(27)日,记者走进丹棱县杨场镇狮子新村,靓丽的农居、整洁的环境令人身心愉悦。
一条条经过黑化处理的宽敞马路,一幢幢青瓦白墙的两层小别墅,附近休闲广场、农家书屋、生活用品超市等一应俱全,最吸引眼球的是房前屋后满是蔬菜瓜果的“微田园”。
村民古治珍正忙着给自家新房做外墙装饰,迫不及待想要入住新居。“户型喜欢,环境又好,还可以种菜,想吃啥子都可以自己种,新鲜啊!”她笑着说。
村民王仕久去年3月就搬进了狮子新村综合体,转眼已是一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居住环境让城里人都羡慕。从来没想过,我们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以前王仕久总觉得“小康生活”是个空洞的词,如今,这个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他和邻居们都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
狮子新村综合体于2011年开建,去年3月建成入住,新村建设时,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山就势建新居,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保持了农村的田园风光。不仅如此,在室内设计上还增加了水果储藏室,房前屋后设计了菜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微田园”新村风景。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县,丹棱将“微田园”概念植入聚居点建设,在现代农业中植入葡萄观光、葡萄采摘体验、健身等旅游元素,提升了乡村旅游的体验功能和带动功能。
如今,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延伸至每户农家,座座农家小院整洁雅致,一片片菜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在前庭后院,勾勒出丹棱“新农村”的别样景致。
从“三双鞋”到“三辆车”
农民生活“多级跳”
“住着小洋楼,家里‘三双鞋’,屋里穿拖鞋,出门穿皮鞋,下地穿胶鞋。”曾经,“三双鞋”是丹棱农民的“代言词”,如今,“代言词”则是“三辆车”:“下地干活骑摩托车,运化肥、卖果子开小货车,进城、走亲戚、外出旅游开小汽车。”
近年来,丹棱全县着力建成“一县四品”特色效益农业,目前已初步形成水果、蚕桑、茶叶、林竹四大产业带。全县果、桑、茶、林“一县四品”特色效益农业经济基本形成,基地面积达35万亩。村民收入越来越好,从2000年起,买摩托车的村民越来越多,随着务农的需要,大家又开始购置农用三轮车。
“本以为今年不知火和去年一样只能卖7万元,没想到卖了10万余元,4月初我就买了辆15万元的车子。”家住杨场镇石马村的彭建英高兴地说。2014年该县果农种植不知火的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比上年增收1.3万元。收入基本翻番,年收入数十万元者比比皆是,百万元以上也大有人在。近两年来丹棱农民种植销售不知火“大赚特赚”。丹棱农民开小汽车进城早已不是新鲜事。
从小洋楼、三双鞋到两轮摩托车、三轮农用车,再到小轿车,产业发展让丹棱农民生活实现了“多级跳”。
从果农到酒店老板
农民身份大转变
阳春三月,丹棱县盛开的桃花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赏花品果、休闲度假,双桥镇梅湾村的果农邱云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估摸着除果子收入外,这个春天的农家旅游,还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收入。
邱云明今年60岁,十余年来,借着政府鼓励发展农家乐的东风,日子越过越红火。先是办起了“老邱农家乐”,旅游季节每天有三五桌客人,收入基本能维持一家的开销。接着外出务工的大儿子回家,将“老邱农家乐”变成了今天的梅湾湖度假酒店,每年3月至5月的旅游黄金期,酒店要聘请近20多名服务员和4名厨师才应付得下来。高峰期,一天接待吃饭的客人就达80桌。
在梅湾村,像邱云明这样的农家乐有36家。旅游服务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老邱农家乐”的成功转型,只是丹棱县借助良好产业,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的一个缩影。
全县以“四个模式、四种转变”为路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13年实现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7750人、转变为产业工人7700人、转变为现代农业业主145户、转变为三产经营者或从业者43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