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统计局发布《成都市2013年“统筹城乡”战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度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81.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照评价体系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进程5个阶段的划分标准,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继续处于整体协调阶段。
整体看 近七成指标实现度超过85%
本次监测的总体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度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81.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照评价体系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进程5个阶段的划分标准(城乡分割(50分以下)、初步统筹(50-60分)、基本统筹(60-70分)、整体协调(70-85分)和全面融合(85分以上),2013年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继续处于整体协调阶段。成都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在70分以上。一圈层和二圈层的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已经跨入全面融合阶段。
36.8%的评价指标实现程度达到100%
从发展水平看,68项监测指标中,发展水平较高、目标实现度超过85%的评价指标有47项,与上年相比,新增城乡居民收入比和行政村体育设施“1+2”达标率两项,占全部评价指标的69.1%。其中目标实现程度达100%的指标有城乡规划覆盖率等25项指标,比上年增加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项,占36.8%。
与此同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标实现度低于60%的评价指标有5项,减少了2项,占全部评价指标的7.4%。
区(市)县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和农业保险覆盖率等16项指标目标实现度介于60%和85%之间,占全部评价指标的23.5%。通过努力,有望在2020年前提前达到阶段性目标值。
从推进速度看,2013年度推进速度较快,目标实现度提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的有单位耕地产出率、农业保险覆盖率和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比共3项指标,目标实现度分别比上年提高10.5、20.8和24个百分点。
“五个统筹”中城乡社会管理统筹发展水平最高
“五个统筹”是我市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的重要抓手。《报告》指出,2013年,除城乡社会管理统筹的实现度比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外,其他四个统筹的实现度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城乡社会管理统筹仍然是当前“五个统筹”之中发展水平最高的领域,其目标实现度达96.1%。当前,城乡产业统筹的目标实现程度最低(73.6%),但推进速度最快,其综合评价得分与上年相比增长3.3%,对提升全市总体实现度的贡献最大,达1.2分,贡献率达75%。
具体来看,2013年目标实现度较高的是城乡规划一体化指数、城乡信息发展指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一体化指数、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指数和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指数,目标实现度均超过90%,分别达91.3%、91.6%、95.1 %、92.8%和96.1%。
农村居民对村民自治制度满意率(81.3%)、农村居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率(85.6%)和城市居民对居务公开的满意率(88.8%)分别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影响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指数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度提升贡献显著的是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指数、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指数和城乡“三个集中”推进指数。这三项指数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度提升的贡献率达75%,拉动全市的总体实现度提高1.2个百分点。
细致分 三个圈层梯度分布特征显著
从全市三个圈层不同评价领域的统筹水平看,梯度分布特征显著。其中三个圈层之间社会管理实现程度最均衡,三个圈层中实现程度最高的第二圈层与实现程度最低的第一圈层只相差0.7个百分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程度最不均衡,三个圈层中实现程度最高的第一圈层与实现程度最低的第三圈层相差15.2个百分点。因地制宜,分工协调,加大各圈层重点支柱产业培植,仍将是今后我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战略的重点。
一圈层“转二优三”进一步强化
一年来,一圈层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初步显现。2013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一圈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300元,较上年增加7918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614元,分别比第二和第三圈层高1985元和9749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2013年,一圈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4%,比全市水平高15.2个百分点;服务业地均增加值由2012年的每平方公里48428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53729万元,同比增加5301万元,增长10.9%。
二圈层“强二兴三”的格局初步形成
一年来,二圈层以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为抓手,以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优化资产要素配置,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以物流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迅猛发展。2013年,二圈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9%,比全市水平高1.7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8%,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3.4%,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8%,高于全市3.0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增长14.3%,高于全市4.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高于全市2.8个百分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单位面积产出率为每亩173.92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57.8%提高到2013年的59.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8%,分别比第一圈层和第三圈层高3.2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三圈层“兴二优一”奠定良好基础
一年来,三圈层抓住新一轮市域生产格局调整的契机,采取园区共建、企业转移等方式,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13年,第三圈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单位面积产出率为每亩79.20万元,比上年增长7.0%;农业增加值增长4.0%,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单位耕地产出率为每亩3541元,比上年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2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367元,增长13.1%。
从三个圈层发展水平差距看,2013年,我市三个圈层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一、二、三圈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之比由2012年的3.08:2.02:1变化为2013年的3.07:2.07: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2012年的3.46:2.40:1变化为2013年的3.45:2.42:1,一、二、三圈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1.49:1.37:1变化为2013年的1.46:1.36:1,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1.69:1.22:1变化为2013年的1.6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