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攀西:突破“富饶的贫困”之路

时间:2012-09-25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十一五”期间攀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93.56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19.18%。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的比例稳定在7%~8%之间,GDP增速除2009年外均明显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近几年发展较快。然而,从资源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资源开发往往并没有给该地区带来等价的繁荣,反而因生态恢复、环境压力导致发展的困难,“富饶的贫困”现象屡屡出现。

    “富饶的贫困”因何出现?

    总体来看,攀西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产生“富饶的贫困”这一矛盾,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利益共享机制缺失

    目前矿业开采权主要通过“招拍挂”方式有偿取得,由于利益共享机制缺失,资源所在地除了得到一次性的开采权出让金和收取少量的税收外,大部分利益被企业占有并外流。而资源所在地府却要长期面临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移民安置等诸多问题,以至陷入“财富拿走、贫穷留下,资源拿走、污染留下”的困境。

    规划滞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矿产资源开发缺乏总体规划,统筹调控能力不强,“短期行为”较为明显,致使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矿山规模小而分散,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新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优质矿产基地以及优势产业项目。

    经营与开发方式落后

    近十年来,国家地勘投入锐减,致使地勘工作力度弱,矿产资源家底不清。“重开采轻勘查,重开发轻保护”问题较为突出,个别地区擅自将矿权以协议方式签定给企业进行资源勘查,有的地方急功近利,直接向探矿权人下达生产任务或经济指标,由此导致企业圈而不采、占而不探、边探边采、以采代探、以探代采、越界勘查开采、炒买炒卖、层层转包和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现象严重,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资源开发程度低,技术瓶颈制约严重,特别是在国家战略性资源开发上,一些关键技术仍未突破,制约产业向高端发展。金属钛、钒功能材料、高档专用钛白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明显滞后,稀土开发应用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制约着产业发展。产品档次整体不高。稀土产品开发在冶炼分离方面,几乎没有高性能抛光粉、磁性材料产品,配套项目不多,产业关联度低,影响了产品开发。钒制品均为炼钢用添加剂,产品用途单一;钛产业目前仍以钛精矿等初级产品及低档钛白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钛合金、高档专用钛白等产品仍为空白。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目前,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重收益、轻投入的问题仍然突出,采选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点源分散、可控难度大,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甚至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稀土、钒钛磁铁矿开采中废渣、废水的处理和由此产生的跑、冒、漏、滴对水土、植被有较大的破坏,对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生产钒钛产品过程中,废酸、亚铁等副产物综合回收利用技术不高,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治理成本越来越高。

    可以借鉴哪些发展模式?

    内蒙古发展模式——善抓机遇,多方合作

    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其中6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0位,28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3位。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1位,并拥有世界级的整装大气田。除能源矿产资源外,内蒙古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旅游资源。

    内蒙古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巧妙的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两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了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内蒙古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与神华等中央企业展开合作。央企的入主不仅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了优势产业培育,实现了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等产业链的延长和升级,同时还加强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为内蒙古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内蒙古成功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这种模式被国内有关媒体称为“内蒙古模式”。

    云南资源发展模式——“矿电结合”,内部双赢

    云南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素有“东南亚水塔”之称,而其矿产储量大、种类全,亦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全球少有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同域分布的区域。通过“矿电结合”,一方面可利用低廉的中小水电电力发展高耗能低污染产业,另一方面能够将矿产品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高耗能产品,从而使电能和矿产优势迅速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加速培育地方支柱产业。

   “矿电结合”发展模式,并不是简单的由水电开发企业直接向矿产开发企业供电,而是依据云南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同域分布的优势,进行合理开发和内部整合。发电企业在该区域投资兴建电站,采矿企业在该区域开矿加工矿产品,区域内实行差别电价。矿产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水电企业可以化解资源的季节性供求矛盾,减少电力浪费。这种合作模式将矿电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两者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联营,共担风险、同享利润,共同发展,促进双方互利共赢。对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资源后续发展问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德国鲁尔区发展模式——多元化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一个以煤炭、钢铁、煤化等产业为基础的老工业区,它位于意大利北部至英国欧洲工业产业带的中东部地区。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区位,在德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约束,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大批的工人开始下岗失业。据有关资料介绍,1957年至1968年原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7.8%,而鲁尔区只增长了80%。

    因此,鲁尔区于1968年开始改造,力图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首先,对传统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采取了收缩、技术更新、集中化、合理化及扩大经营范围等全面整治措施。其次,为了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鲁尔区改善其投资环境,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和设备现代化,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在加速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对新兴工业企业的建立和迁入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与服务业,始终重视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鲁尔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兴产业所取代,过去以井架和高炉为标志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机械与汽车制造、电子、环境保护、通讯、信息和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

    攀西地区未来如何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级阶段,在“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东部地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成功实现了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现在我国进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攀西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资源促发展,加快当地工业化进程,培育四川乃至西部的经济增长极。

    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全民共享共富

    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坚决杜绝行政配置资源行为。政府出资探明矿产地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出让、政府出资形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让,一律在矿业权交易中心进行公示和招拍挂交易;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审批,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必须符合法定转让条件,禁止和限制将探矿权、采矿权进行分割转让,切实加大对违法转让、倒卖矿业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探索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坚持“三个就地”(就地注册、就地核算、就地纳税)原则,确保矿产资源所在地利益不受损失;探索创新矿产资源开发模式,鼓励资源所在地以资源入股方式参与开发;坚持实施资源本地化发展战略,促进矿产品经营方式由销售原矿为主向销售产成品为主转变;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逐步建立起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补偿长效机制。

    由此,建立起“共建、共赢、共生、共享”的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让资源所在地真正走出“富饶的贫困”这一怪圈,实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保护一方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完善资源开发规划,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在开采上,严格执行指令性计划,根据市场供求,以销定产,谋求定价权,切实改变无序竞争、产能过剩、盈利水平低的状况。在产业重组上,提高准入门槛,从技术、环保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对现有稀土企业进行筛选,达不到要求的,强制淘汰。加强园区建设,扶持大型企业,推进产业联合重组,构建大型钒钛、稀土企业集团,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尽快实现内部双赢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高度富集、水能资源储量巨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充分发挥三种资源优势是未来攀西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

    借鉴云南“矿电”结合模式,发挥矿产、水能资源同域分布优势,最大程度挖掘资源潜能。四川可以完善政策规划,如利用税收、用地审批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矿电结合”改造的积极性。对进入“矿电结合”示范区的企业进行扶持,对因“矿电结合”而产生的节能减排企业进行奖励,将“矿电结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同时,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攀西旅游业。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做好选择性开发,如湖泊、温泉等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等人文资源等。

    优化生产环境,多方引入投资主体

    山西省的教训是资源开发的同时,环境污染和伤亡事故较为严重,同时资源密集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导致由资源开发聚集的财富大量外流,最终严重地损害了当地经济发展。内蒙古也一定程度存在上述问题,但由于措施及时,问题控制在了较低的程度。

    借鉴内蒙古模式,大力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实现资金集聚。攀西地区要以此为鉴,不断加强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并出台一列系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借鉴鲁尔区模式,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导向型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资源为基础”是攀西地区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特征,但又不是产业结构的全部内容。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具有长足的发展空间。攀西地区未来发展需抓住国家步入工业化中期后对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旺盛的机遇,同时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在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同时,注重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重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资源型产业要建立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之上。最后,始终重视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将攀西地区打造成中国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快马”资中再“加鞭”[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