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南充]农田水利做牢基础 做强产业 做靓环境(图)

时间:2012-08-16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

图为:南充市强化水利基础建设,打造人水和谐新环境。

""

图为:南充市仪陇县复兴河小流域坡改梯水保工程。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 (通讯员 谢勇)位于川东北、嘉陵江中游的南充市,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并与成渝三城鼎立,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该市幅员1.25万平方公里,辖3区1市5县,总人口752万,是中国丝绸之都、水果之州,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川东北商品集散地,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2011年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委水利工作会议为契机,全面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切实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面”实施“全域灌溉”等重点目标,不断强化农田水利的基础保障功能,把现代农业产业和城乡水环境做实做强。

  因势利导 奋发有为

  南充作为四川省的人口和农业大市,全国首批5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用水需求巨大。但由于地处川东北干旱走廊,长期以来,南充的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季节性缺水严重,水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4万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63座,小(二)型水库554座,山平塘35426处,石河堰5680处,提灌站1570处,机电井5390处,各类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23.5亿立方米,年实际供水量6.08亿立方米,灌溉渠系8950公里,有效灌面3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

  在全省农建工作“李冰杯”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仪陇县被评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示范县”,其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全市有8个县(市、区)被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位居全省市(州)之首,南部县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在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营山县探索施工队伍准入制、阆中市创建“联户五卡制”受到财政部和水利部的充分肯定。2011年冬以来,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紧扣“工作力度大于往年、资金投入多于往年、各项措施优于往年、综合效益好于往年”的目标,按照“围绕产业抓水利、围绕现代农业抓水利、围绕新农村抓水利、围绕示范抓水利、围绕整合资金抓水利、围绕重点水源抓水利”的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理念,突出综合示范,建成了一批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变农村面貌、拉动经济增长、造福人民群众的基础设施,全市水利工作再上新台阶。

""

图为:南充市仪陇县人民群众参与病险水库整治现场。

  专群结合 做实工作

  把水利改革和发展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市委市政府领导亲历亲为靠前指挥,多次视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检查民生水利开展和落实情况。市委书记刘宏建、市长向东专门就“打造农建示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具体批示。各县(市、区)党政负责人会同水利技术专家亲临水利工地指挥督办、解决难题;各级人大、政协组织代表、委员深入水利一线视察,关注关心农田水利工作,形成了市、县、乡、村、社整体联动“兴水保粮”的良好格局。

  同时,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南充日报、南充电视台等市内外主流媒体都对南充市贯彻执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大兴水利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专题集中报道,切实营造现代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水利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全面开展。

  综合发展 多方受益

  在强化水利基础地位的过程中,南充市坚持把农田水利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相统一,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扎实推动“水、路、土、田、气、生态环境”综合战役,大幅降低了地方财政、土地、人工成本,群众吃水、行路、居住、耕种等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村和谐局面日益巩固,实现了政府、群众、社会三满意。一方面突出抓好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用水保障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总投资超30亿元的升钟大型灌区二期工程将于2012年9月底正式开工;阆中市解元中型水库今年主体工程将基本完工,西充县九龙潭中型水库今年将完成库区移民搬迁及水库大坝主体工程的80%以上;南部县龙滩子等5座中型水库已全部进入全省规划笼子并上报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十二五”时期将全面开工建设。

  另一方面,突出抓好农田建设,使土地产出和农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大力实施防汛抗旱工程,2013年将完成201座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推动10多条中小河流治理和沿嘉陵江25公里堤防建设;加快清洁型生态小流域建设,积极推进升钟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和旱山村集雨节灌,增加抗旱蓄水能力。围绕建设“三区一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战略,依托全省高标准农田和“1000亿斤粮食”工程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36万亩,推广配方施肥1440万亩,规模整理土地36.5万亩;新增提水控灌设备4610台套/4.5万千瓦,新、改建乡村机耕道4540公里,保障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支撑 以点带面

  南充市突出抓好水生态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使工农业环境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进而达到了以点促面的效果。结合全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保障生态与产业更加健康、协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公益林、封山育林等营造林封育106.6万亩,嘉陵江生态绿化达4万亩,兴建沼气池56万口,配套“一池三改”37万户。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攻坚,已建成通达通畅公路近6000公里,其中通乡油路1550公里,通村公路4450公里,村道公路普及率达90以上,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围绕农村水利综合示范片建设,全市出台了《加快推进农建综合示范片建设的意见》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管理绩效考核暂行办法》,9县(市、区)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培育,各自打造特色基地上规模、保障基础上台阶、强化产业上档次,已建成万亩农田水利综合示范片1个。市委、市政府决定2012年将就农田水利发展成效拨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考评,对各县(市、区)实行“以奖代补”,对先进单位实施工作奖励。

  目前,通过水利大会战,已涌现了嘉陵区大通镇、大观乡,西充县义兴镇、观凤乡,高坪区东观镇、南江乡,南部县定水镇、四龙乡,顺庆区搬罾镇,营山县新店镇、法堂乡,阆中市彭城镇,仪陇县永乐镇,蓬安县河舒镇、长梁乡等一批“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增收效益显著、示范作用明显”的农村水利综合示范片,带动了主导产业的蓬勃开展。去冬今春,南充市仅民建、民管、民营的“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就达1200多座(处),总投资达1.3亿元,是历年同期群众筹资的1.5倍以上。


""

图为:南充市南部县红岩子水电站城乡水环境治理效果。

  机制完善 高效发展

  向建管机制要水利活力、要产业效益。

  一是健全投入机制。市委市政府制定办法落实“土地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政策,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群众主办、社会参与”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市财政从土地收益中提取农田水利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农建综合示范片“以奖代补”;各县(市、区)通过设立农建补助专项资金、“一事一议”等办法,积极落实中央、省级项目配套资金,市内涌现了60多个“一事一议”农田水利典型村、典型乡镇;顺庆区、营山县积极引导鼓励业主兴建自己投资、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所有的“四自”工程,4位业主筹资600多万元修建3座小(二)型水库;南部县新组建了水务投资有限公司,通过2年的运作,公司已拥有资产近2亿元,吸引民间资本1.32亿元,与县农行达成2亿元的贷款协议,有效破解了农建资金瓶颈。

  二是健全建管机制。对大的农建工程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规范基建程序;坚持农建工程技术“六个结合”,水务等相关业务部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农建工程进行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管理,并严格规范竣工验收制度,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达标一处、效益发挥一处;大力开展“竞争立项”,切实加强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方式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操作管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农民自行建设、招标(比选)等方式实施项目,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项目申报、项目审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管理和项目管护;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即: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由村“两委”提议、代表审议、村民决议;让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达到了广大群众“把农田水利工程当家业干、当产业办、当企业管”的效果,全市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580个,管理灌溉面积52.5万亩。

  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的管理,市农建办专门组织力量对各县(市、区)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民生水环境治理情况进行督查,就农建工作特别是综合示范片的组织领导机制、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资金到位、项目建设成效等重要内容进行跟踪监督和综合评价考核,及时通报督查结果,从而推动全市现代工农业、现代水利包括“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工作的快速平衡发展。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快马”资中再“加鞭”[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