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内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测试场景。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4月28日,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特色产业园建设媒体吹风会上,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首批4个“样板”特色产业园集中亮相。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办公室根据产业聚集、技术创新、场景应用三个维度,对特色产业园打造进行了前期探索,以大模型和机器人为主攻方向打造“样板”特色产业园,推动资源要素集聚、产业规模倍增、园区品牌提升。目前,首批“样板”特色产业园——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成都高新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和诸葛空间、武侯区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成华区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其中,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位于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核心区域,以“打造西部首个未来机器人公园”为核心定位,规划了机器人产业聚集中心、机器人测试训练中心、机器人应用场景中心、机器人人才实训中心等6大功能中心。“5月起,公园将陆续开放20余类机器人应用场景,涵盖清洁、物流、安防、消费、餐饮等多个领域。”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天投集团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以环兴隆湖4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为主阵地,四川天府新区以“一区一园一岛”为核心,打造生产集约、要素集聚、应用集成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一区”即成都超算中心园区,主要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提供关键的生产资料;“一园”即天府新经济产业园,定位AI算法及应用特色园;“一岛”即成都科创生态岛,定位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成都市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
在武侯新城环城生态北片区,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聚焦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融合发展高端软件和关键战略材料的主攻产业体系,计划3至5年引育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头部企业10家以上,关键零部件、本体与系统集成企业等超20家。
位于成华区东北部的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已初步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集聚成链的发展态势。力争到2027年,机器人企业的数量和营收规模分别达200家以上和1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