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生态西昌的蝶变效应

时间:2013-12-12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发展生态林办起了核桃节

  川兴镇新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实施“三拖一”责任建设的生态村——大菁乡白庙村

  生态乡镇黄水乡

  12月5日,阳光暖洋洋地洒在大地,西昌市黄水乡双龙村马思忠家,水泥小道蜿蜒至家门口,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院坝干净得只剩落叶,马思忠正在清扫。“这都三四天没扫了,树叶落满地。”马思忠说,黄水乡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后,他家用上了沼气,环境干净优美,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了。

  生态乡镇,在西昌市荞地乡走得更远,生态环境已经变身为生产力。“目前,生态核桃林已经为我们增收300万元。”荞地乡乡长宋廷宁说,随着核桃树进入盛果期,每年将为荞地乡带来亿元的收入。

  “生态立市、生态强市,就是为西昌市人民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林更茂的生态家园,更以此为契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简单地说,就是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民富人和。”西昌市委书记李俊说。

  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

  以前,鸡鸭乱走、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乱堆乱放是马思忠家的真实写照。“以前的厨房黑不溜秋的,垃圾乱丢,眼睛撑不开。”马思忠说,他家是回族,有养鸡鸭习惯,满院子乱跑,厨房烧木材,把墙壁熏成了黑色。家里有6口人,每个月要消耗七八百斤柴,就地取材。“每天天不亮就去砍一担,很破坏生态。”

  这一现象在黄水乡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后得到改变,由国家补助1万多元在他家建了沼气,重新砌了灶、碗柜。走进他家,厨房窗明几净,瓷砖砌成的灶,明镜照人。马思忠引领我们参观了一番,房子背后,枇杷林下,是正觅食的鸡,清扫鸡粪,倒在沼气池,鸡粪发酵完后,再回到树林底下。

  正是午饭时间,他轻轻一扭煤气灶,“啪”一声,灶上跳动着蓝色的火焰。“火力特别旺,七八分钟,饭就煲好了。”马思忠看着大家不可置信的表情,非要演示一翻,果不其然,8分钟后,热气腾腾的米饭就上桌了。“真的感谢党和国家,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的日子过得相当舒心。”

  马思忠说,家里环境变美了,细菌少了,他们比以前更少生病,精神面貌更好,居住在城里的几个孙子一到礼拜就爱往这里跑。“夏天在枇杷树下喝茶聊天,特别开心。”

  这样的生态家园,构成一个个生态细胞,组成一个个生态村。漫步在双龙村的三组生态建设组,沥青路面,绿草悠悠,间隔一段,就有一个果皮箱,村民郑州把用塑料袋装着的垃圾扔进了果皮箱。“干净,舒适,不比城市生活差。”郑州说,村里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以往垃圾袋漫天飞,现在大家都自觉扔在垃圾桶,由清洁工人运到垃圾中转站,再运到垃圾处理站。

  据了解,双龙村以生态乡镇创建为契机,建立起来一套垃圾处理机制,集中居住的三组每户每年缴纳300元,由4名聘用的清洁工人负责中转。“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跟城市一样的生活。”双龙村村支部书记张映成说,休闲有生态广场、垃圾有人收集、污水进污水处理设施……有了基础设施的大力提升,目前双龙村正在组建一支腰鼓队,借着生态乡镇建设,村民愿望正落地变成现实。

  调产业结构农民收入翻番

  西昌人坚信,在青山绿水间耕耘,更能赚得钵满盆满。

  宋廷宁很忙,他得应付不停来“走后门”要核桃苗指标的村民。“现在核桃苗是黄金,村民都争着要。”

  据了解,在目前核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万亩的基础上,荞地乡将进一步扩大核桃种植面积,将5100亩的烤烟面积压缩到4500亩,增加土地用于种植核桃,同样,作为荞地乡重点打造的九道沟核桃林,村民正积极申报种植指标。“只抢到8亩的指标。”九道村村民侯峰说,与种植烤烟相比,目前种植核桃确实比不上,“但是如果算长远的账,烤烟就算不过核桃。”侯峰说,在2009年前,他家仅有十几株铁核桃,挂果率低,价格低,一年仅能卖个“盐巴钱”,2009年,荞地乡启动省级生态乡镇创建,调整产业结构,对农户原有的铁核桃进行嫁接。2010年,效益渐现,收益700元,2011年,纯挣2100元,今年3460元。

  实惠看得见,他种植核桃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2011年,他又种植了300多株,今年将再扩大面积8亩,每亩27株。“三年后全部进入盛果期,收入非常可观。”侯峰说,他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每株每年挂果60斤,每斤8元,他家共计500株,光核桃年收入就24万元,远比烤烟亩收入2400元高。

  算不完的还有生态账。今年,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荞地乡森林面积为14.4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为75.4%,比2009年前大为提高。良好的生态效益让荞地乡看到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

  “目前有发展农家乐意向的农户已有5家。”宋廷宁说,在去年和今年成功举办了“金荞地核桃节”,该乡生态绿色核桃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通过生态乡镇创建建设的格沙啰广场将集娱乐休闲和核桃交易中心为一体。

  据了解,在不降低农民收入的前提下,荞地乡通过退耕还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扩大核桃种植面积,争取每年核桃经济收入过亿元。良好的生态也是资金聚宝盆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荞地乡正在招商引资一家农业企业,在荞地乡种植毛叶山桐子面积2000亩。“生态乡镇的创建,让生态成为我乡的一张名片。”宋廷宁说。

  既要“标配”更要民富人和

  据了解,为解决农村基础薄弱、“脏乱差噪堵”较严重等现实问题,西昌市委、市政府决心抓住生态市创建有利契机,加大对农村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发展长期欠账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西昌人民建设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林更茂的生态家园。

  生态乡镇创建千头万绪,怎么建?西昌的答案是——目标被量化。各乡镇创建省级和国字号生态乡镇,均实施“标配”,即省级生态乡镇创建重点实施“七个一”重点项目工程,即一条示范街、一个生态休闲广场、一个“三化”农贸市场、一个生态示范村、一批垃圾中转站、一批公共厕所、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实施“7+1”项目工程,“7”是指省级生态乡镇“七个一”重点项目工程的上档升级。

  目标明确,保障措施同样有力。坚持团队攻坚,实施“三拖一”责任。把创建生态乡镇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实施“三拖一”责任体系,即由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包乡部门、一个支持部门组成攻坚团队,负责一个乡镇的创建。全市31名市级领导、62个部门分别联系31个生态创建乡镇。

  “这个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创建工作不再是乡镇自己单干,而是一个团队的责任,作为全市的重要项目推进。”西昌市委副书记、邛海景区管理局局长伍文江说,创建中明确了责任,市级领导在生态乡镇创建中负领导责任。如果完不成生态乡镇创建任务,“三拖一”责任团队市级领导年终述职不合格,乡镇主要领导年终考核一票否决,不考虑提拔任用。

  据了解,西昌市今年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2014年还要建成12个。

  生态乡镇,除了环境优美,更要在生态产业下工夫。“生态乡镇不仅外树形象,更要丰富内涵,这个内涵就是生态产业,荞地乡压缩烤烟面积,发展核桃产业,朝着发展绿色经济高歌猛进。”伍文江说,结合生态乡镇创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西昌市整合中央、省、州及社会各类资金11.75亿元,建成优质产业基地3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6.6万亩,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新增节水灌面6.9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9.5万亩等。着力构建三大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带,形成七大支柱产业、八大生产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聚宝盆效益初显。目前成功创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37个,产地规模达到82.7万亩。全市拥有石榴、蚕桑等专业村30个。西昌洋葱、小香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昌鸭、钢鹅、高山黑猪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功打造荷色生香、茅坡樱桃等“乡村十八景”,两条乡村游线路入选四川乡村游金牌线路。

经济热点
四川换季消费拉动春日经济[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快马”资中再“加鞭”[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