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综述
“新农村好”——简阳市坛罐乡烧房村,一家农户修葺一新的小楼上挂着的醒目标语,道出了农民最朴实而真挚的心声,成为全省6500多万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由衷赞叹的生动注脚。
而这一切,缘于四川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尤其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后的5年间,推进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显著成效——
2009年上半年以前,全面规划,点状推进。2006年初,省委以1号文件下发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2007年初,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纲要出炉。同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启动,1000个试点示范村先行先试。
2009年下半年起,以片带面,成片推进。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2010年7月,“50+10”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整体推进县成片推进。同年,新农村综合体这一具有创新性的“四川造”概念提出,率先在地震灾区结出硕果,继而将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向纵深。
从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到村落民居规划建设,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到基层治理机制逐渐加强,从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到新型农民群体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已在广袤蜀乡引放满园春色。
产业支撑沃野上的现代农业欢歌
3个月前,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再次成为焦点。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春风经验”被首次写入省委工作报告。光环的背后,是村支书王家元带领村民在石头缝里发展产业辟出新农村建设小康路的无数艰辛。
2780亩花卉、6260亩水果、6100亩茶叶,春风茶厂已经建成,万亩生态有机茶园正在形成;肉牛存出栏达到2600头,种草1200亩……几年间,春风村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之路,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起步时的1800元到2011年突破万元大关。
春风拂过遍地花,“春风经验”,正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以产业为支撑,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靓丽剪影。5年来,在川蜀大地新农村建设的沃野上,主导产业规模基本形成,现代农业特征日渐凸显,可谓“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同时,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民俗旅游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一三产业互动融合格局加快形成。截至2011年底,种植业连片发展达到3万亩以上的示范片有46个,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3000户以上的有18个,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等已成为支柱产业,花卉苗木、林下养殖、乡村旅游等已成为特色产业。
伴随产业项目,产业化经营组织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几年来,“大园区、小业主、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50+10”示范片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859家、农民专合组织2897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86%;“订单农业”、“农超对接”蔚然成风,特色种植业面积的80%和适度规模养殖出栏量的90%实现订单生产。同时,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50+10”示范片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地域品牌、绿色食品累计多达200个以上。新农村建设中的广大农民从“土里刨食”变为“土里刨金”,农业从传统到现代完成精彩“变脸”。
放眼望去,茁壮成长的粮菜瓜果在千里沃野上涌动绿涛,雪球一样翻滚的钞票也在农民口袋里不断发酵,蜀山蜀水间,铺展开的是一幅幅产业兴村富民的新画卷。
新村建设美景中的农家生活变脸
走进罗江县白马关镇凤雏村的倒湾古镇,徽派建筑尽显古镇风韵。家家户户店招林立,餐饮、茶楼、客栈应有尽有,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村民们或歌或舞……古镇美景,吸引游人如织。
“楼上生活、楼下干活”,农民拿起锄头搞“一产”,放下锄头搞“三产”——这正是白马关镇以倒湾古镇农民集中居住点为中心,以周边5个新村(聚居点)为“卫星”点,趟出的一条组团式“亦农亦游”的新农村综合体新路。
被誉为“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四川再创造”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展现的是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新特色,是四川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又一纵深体现。自2010年9月全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在蜀乡大地疾步前行。据刚刚完成的21个市州的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今年全省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302个,到2015年建设957个,到2020年将达到2030个。
把新村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点,是灾后重建经验在广大农村的延伸。新村建设不仅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整个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载体和支撑。
2010年,省委、省政府果断提出: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
星星之火一旦引燃,必将成燎原之势。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村聚居点7496个、涉及农户66万户,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村聚居点5034个、涉及农户41.2万户,市县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村聚居点2462个,涉及农户24.8万户。
如火如荼的新村建设不仅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带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山、水、田、林、路建设正在山乡延伸;电、气、通讯、电视、宽带争相进村入户。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也加快向农村延伸,并且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转变。如今,即使在坐落山坳、背靠雪山、海拔三四千米的金川县万林乡西里寨村,农民也享受到了一户一本健康手册、一家一个急救医包、一月一次进村坐诊、一年一次健康体检的卫生服务。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弄潮人
从鼓起荷包的产业到住起安逸的新村,背后正是更加自信、更有追求、更思发展、更富进取的蜀乡农民。他们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无论产业发展、新村建设,都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最终让农民群众得实惠,这一原则贯穿我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不断涌现,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在有“四川最美乡村”之称的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新村建设过程中农户不同意不改造、农户不签字不动工、农民不满意不验收。“房子图纸就变了4次,以前是没有后院的,这都是根据农民的意愿增加的,真正体现了‘我的房子我做主’。”黄舣镇党委书记李家秀表示。
“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得到推广,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得到创新,基层治理逐步由“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空前提高。
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面貌,更改变了四川农民的身份和职业内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明显转变。科技带头人、“土专家”、“专业大户”、“小农场主”、产业工人、旅游从业人员等在广大农村不断涌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正逐步形成,汇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弄潮人。
金秋八月,又是收获的季节。行走在四川广袤农村,或时尚新居、田园环绕,或古村旧宅、小桥流水,或青山叠翠、绿树掩映……千村万村缤纷美丽,广袤大地流金淌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