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群众参与机制,激发建设活力
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坚持“自上而下宣传动员、自下而上民主决策”的办法,组织群众代表到茂县、汶川等地考察,多次召开村社会、院坝会,深入宣传综合体建设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建设方式,让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决策者、也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最大限度赢得了群众支持。
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的原则,采取立项竞争科学选址,成立质量监督、矛盾排查、财务管理等小组,让群众始终参与到规划、设计、建设、监管的全过程。
强化群众自我管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成立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增强了群众自我管理意识。
创新保障机制,破解要素瓶颈
创新投融资机制,解决“钱”的问题。西充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形成“农民自筹、财政配套、向上争取、业主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专项投入,2012年县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配套5000万元,同比增加60%;争取上级投入,争取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综合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项目投入,充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3亿元,集中用于综合体建设;强化金融投入,争取各金融机构信贷投入6000万元;农户自主投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房户自主投入7000万元。
创新政策调控机制,解决“地”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农民房屋产权颁证试点工作;并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关于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新村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的通知》,破除新村建设用地的瓶颈。
创新户籍管理机制,解决“人”的问题。按照《南充市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相关规定,采取“拆旧迁入”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农户跨村建房的难题。
创新建设机制,加快建设进度
创新五子登科建设机制,采取“县委、县政府画圈子、农办开单子、部门出票子、企业建园子、群众修房子”的方式,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创新市场运作建设机制,坚持“非禁即入”,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参与新农村综合体项目建设。支持百科公司在书房山新农村综合体内自主出资打造有机生活体验馆、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等场所,引导群众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实现企业与群众双赢。创新责任落实机制,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逐一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具体人员、进度时限,形成了“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倒排工期、交叉作业、分段施工等方式,健全纪检、组织、目标三位一体的常态化督办机制,加强建设、验收等全过程监管,确保综合体建设的进度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