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碧水为墨 绘就水美城兴生态画卷——成都市新都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5-03-10 14:35:39  来源:四川日报

新都的“母亲河”毗河。

当地学校组织的亲水游园活动。

初春的毗河波光粼粼、白鹭翩跹,市民悠闲垂钓。这般“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图景,正是成都市新都区历时多年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交出的生动答卷。

从“污水入河”到“水润香城”,从“黑臭水体”到“生态廊道”,从“掩鼻而过”到“亲水而居”,变化的背后,新都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科学精准的举措和久久为功的韧劲,走出了一条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创新之路,让“推窗见绿、开门亲水”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这场碧水保卫战重塑了城市水系,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治水篇章。

破局 直面痛点,打响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毗河作为沱江的支流,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受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叠加影响,部分河道水质一度下降,黑臭水体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

直面痛点,新都区打响了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为破解资金难题,新都区委、区政府以市场化思维破局,引入社会资本32亿元,撬动农村污水专项债3.2亿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融资”的投入机制,实施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涵盖截污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管理应急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毗河流域水质。

坚持“切根知症”,找准水环境问题症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及市政排水管网新改扩建,污水处理能力从17.48万吨/日提升至26.65万吨/日,基本解决了污水直排问题,毗河水质明显改善,长期保持在Ⅱ类。

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采取专项债形式筹措资金约14亿元,统筹推进主城区第一净水厂、斑竹园第二净水厂新建工程,同步开展新都主城区排水户内部管网基础情况摸排,积极推动重点排水户内部雨污管网治理,从源头缩减雨污混流面积。新都区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管护,多渠道多措施筹措资金,谋划推出水环境治理、供排水设施、防汛排涝等方面3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9亿元。

驻区水务局纪检监察组构建“嵌入式+全周期”监督体系,通过廉政谈话、查阅资料、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对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工程进度、施工安全、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督,督促建立健全项目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确保项目廉洁、安全和高效运行。

创新 机制变革,探索长效治水新模式

新都区坚决扛起责任、强化担当,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统筹水务、环保、住建等多部门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推动“短期突击性治水”向“长期制度性治水”转变,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构建“两级党政领导、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创建“河长+网格”模式、“五维”督查机制,深化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机制,每月评价、专项督查、年终总评,从落实河长制到河长主动“治”,探索长效治水新模式。

以创建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强化全民参与治水护水的理念,丰富“丰行侠”项目,让“配送员”变身“护河员”、“配送网”成为“护河网”,不断深化“1+1+N”基层联合治水大框架。创新推出“博士河长计划”,引入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将学术智慧注入治水实践,“博士河长”张明带队攻克石板滩净水厂超负荷难题,提出管网互联方案,让污水处理效率提升30%。创新“环保积分制”,居民可用河道保洁时长兑换生态农产品。开展“河长讲坛”“治水坝坝会”等特色活动,将护水行为纳入村规民约,企业河长、乡贤顾问团为治水建言献策。

“治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协奏曲’。”新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赋能 管理升级,构建智慧治水新体系

新都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牵引,聚焦“高效处置水环境事件”目标,创新构建“空天地一体、人机智联协同”的智慧巡河体系,推动水环境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依托全域覆盖的无人机城市巡检网络,新都区将169条河流、962公里水域纳入AI算法智能监测范围,通过无人机三维立体巡航结合水质传感器、智能排口监测设备,实现河道漂浮物、排污异常、管网淤堵等12类问题的“秒级发现—智能派单”。在智慧水务指挥中心大屏上,河道生态数据实时跳动……新都区构建起了“全域感知—智能诊断—精准调控”的科技治水新范式。

该体系深度践行“实战枢纽”理念,打通水务管理系统与“香城响应网”平台数据链,形成“无人机巡检发现问题—AI生成结构化工单—平台跨部门秒级派发—责任单位限时处置—区水务局闭环核验”的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席研判机制,实现城管、环保、属地街道等多方力量在线协同,事件平均处置周期压缩至3小时以内。2024年实战数据显示,南门河排口淤堵等问题从发现到处置完成仅需 2.7小时,较传统模式提速80%。基层河长感慨:“电子哨兵不仅提升了人工巡查效率,更通过智能预警让治水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该创新模式运行以来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交办水环境问题1500余件,水域岸线突出问题整改率提升至99.2%。新都区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出智慧河湖治理样板,相关经验被纳入省级“智慧水务”无人机空巡工作试点。

蝶变 水岸同治,推动水生态价值转化

按照建设大生态、构筑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坚持治水与筑景相结合,依托毗河城区段10公里绿道建设,有机融入运动休闲、文化创意、游憩消费等场景业态,打造毗河滨水活力带;依托33公里清白江水岸资源,以沿河绿道串联精品林盘、文化景点、特色产业和高品质农田,凸显川西林盘价值;实施九道堰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段项目,结合生态环境整治、社区治理等,在老城区植入全新的公园城市理念、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依托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粮仓”精品区、乡村振兴示范带核心区,打造多个市级水美乡村精品村,助推乡村“因水而美,向水而兴”。

清流镇水梨村作为新都区水生态价值转化的样板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动驻村企业、村民深度参与河湖治理,成功引入“泉印心都”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实现“以水兴田、以水兴业、以水兴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河湖,助力乡村振兴。其“水生态价值转化”的经验做法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4年)》,成为全省4个入选案例之一。

致远 向水而生,绘就人水和谐新图景

站在新的起点,新都区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紧扣“一心三区”战略重点,务实推动水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打造集生产、展销、研学于一体的锦门蜀锦基地、宝光桂湖非遗主题展示廊,建设27公里旅游环线,丰富廖家湾片区形态功能,厚植绿色生态本底,新建绿道40公里,新(改)建河湖公园6个,持续提升新都生态环境知名度、体验感,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从治水患到兴水利,从保生态到惠民生,新都区用实干与创新蹚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之路,新都治水人用匠心与坚守编织城市的人水和谐新图景。当清清河流蜿蜒流过阡陌街巷,当孩子们在亲水栈道嬉戏玩耍,当老茶客在河畔老茶馆细品岁月静好,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水为墨,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

文弦 (图片由成都市新都区水务局提供)

经济热点
四川换季消费拉动春日经济[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