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漫步青白江同华大道,您会发现,一棵棵银杏树已披上了金装,片片金黄的扇形叶在灿烂的阳光映衬下,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不少市民驻足留影。微风拂过,银杏摇曳生姿,黄叶纷纷扬扬地从树上飘落而下,如风中金蝶翩翩起舞,树下满地金黄,如同铺了一层松软的地毯……秋季的青白江散发着迷人的诱惑。
其实,这样的景致在青白江随处可见,这是青白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省委、市委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领先区、物流商贸核心区、文化发展特色区、生态田园示范区、宜人和谐幸福区的生动实践。这座因工业而诞生的城市,在努力发展新型工业、物流商贸业、现代都市农业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实现了华丽转身。近年来,青白江按照市委“立城优城”战略,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区之本,用生态、宜居、宜人元素把青白江这座现代化新城装点成了成都北部最亮丽的生态宜居新城。该区先后成功创建了四川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省级绿化模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去年5月,青白江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今年10月,还被环保部列入了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
规划高标准
城市生态网络日趋完善
青白江区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企业,让这个工业老城迅速发展起来,是中国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和我市重工业基地之一。和绝大多数的工业区一样,青白江也曾走过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弯路。
面对窘迫的发展环境,青白江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按照省委、市委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生态田园示范区”建设,大手笔启动城市生态建设,大力度提升环境质量,大格局夯实生态本底。
在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青白江一直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把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纳入全域总体规划通盘考虑,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生态田园城市建设。为了营造出一个使城市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该区邀请省、市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对城区绿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对全区工业性污染、生态环境等现状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后,综合考量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人文性,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制定了《青白江区城市森林系统规划》,确定了“环城绿带、道路绿网、水系网络、公园绿心、防护林带”的总体布局,并且以道路为网络,自然连接融合城市已有绿地,着力构建“环、轴、点、线、面” 相结合的城市生态防护体系;结合水系保护,运用自然生态恢复的方式,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同时积极摸索形成了具有青白江特色的“空间换绿地”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规划框架下,青白江通过突出特色、强力推进,倾力打造园林绿化品牌。在城区“植绿”,在环城“布绿”,在乡镇“治绿”,在产业园区“造绿”,使得整个辖域生态环境得到了突破式发展,从而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宜居指数和发展潜力。
在具体工作中,整个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坚持实用性原则,选择价格便宜、净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乡土树种,如大叶榕、小叶榕、广玉兰、刺桐等,均具有抗御污染性能,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效增强了生态效益。同时,突出优化搭配,打造景观效果,以道路景观绿化为亮点,以增加绿化总量为突破口,积极推广“群落、丛植”理念。科学合理搭配高、中、低和地被植物,体现多样性、景观性和层次感,突出不同层次的绿化效果。
投入大手笔
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为打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指数,青白江在生态建设上可谓大手笔投入,近年来先后在生态整治、污染治理、工业循环、生态农业、生态细胞、“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等工程项目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在主城区大量栽植各类乔木;在工业厂区和生活区之间建成1200余亩的生态隔离带;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1700余亩的市级森林公园。截至2012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7.93平方米。在主城区北部,建设2000余亩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开放性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带动了上规模的草业种植区与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建成10公里集有氧健身、环境教育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中心生态绿廊,对居住区、临街建筑物等进行垂直绿化,初步形成了新型生态城市形态。
不光是青白江主城区,在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中,青白江还坚持城乡大联动,推进环境质量大提升。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督促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改,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并在农村通过沼液沼渣还田、秸秆还田、农家肥还田等方式,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全区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村100个,省级工业生态园区5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4个,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9个,市级生态家园975个,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殊荣。加快推进场镇改造,建设新型生态优美乡镇,全区共有9个乡镇(街道)建成国家生态(乡)镇。同时,在全市率先启动龙泉山脉青白江段水源工程(水利工程一期“百湖工程”),已建成人工湖23座,并还将规划建设人工湖7座。开展龙泉山脉植被恢复工程,新增造林3万亩。
据悉,今后5年内,该区将在中央、省、市三级支持下实施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生态产业项目,以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最终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在国家、省、市支持下早日建成“生态田园示范区”。
从以往对生态的薄弱建设到如今对生态的大力投入,从城市建设大环境的生态化打造到区域内各类产业的生态式发展,青白江生态格局的重组,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吸引异地置业者提供了强力的“后勤保障”。
形象大提升
城市宜居指数不断飙升
10月25日—11月24日,青白江凤凰湖成了花的海洋,60多万盆花卉灿烂绽放,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免费的金秋赏菊盛宴,凤凰湖独特的生态魅力也得到充分展示,每天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
不少人对青白江的城市生态环境竖起大拇指,感叹青白江的变化太大了。更有游客赋诗:“依依凤凰湖,蜀中一胜景;繁花四季开,游人画中行!”实际上,这座西部最大城市湿地公园——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正成为该区标志性的人居名片,成为省内外游客的向往之地。
不仅如此,青白江还围绕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目标而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通过采取群众参与互动的方式,青白江着力打造“节会经济”、“旅游经济”,实现了生态、经济、民生的融合共赢。运用市场手段成功举办了四届樱花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了“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全国垂钓俱乐部挑战赛”等重大赛事,人和乡三元村被授予“四川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龙王镇被授予“省级垂钓基地”,福洪乡杏花村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此外,青白江还“以水搭桥”,围绕成都市委建设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把好成都“上风口”的战略部署,在全市率先启动龙泉山脉植被恢复和水源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水绕青山挂串珠,碧潭座座嵌林盘”的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