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有56%制造业产品供应成渝企业,全国1/3的黄色金针菇、1/6的杏鲍菇来自遂宁。”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遂宁专场上,遂宁交出亮眼“成绩单”。近年来,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遂宁从互连互通、产业配套、服务提质方面,促进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每年市两会,其都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如何全面融入成渝“双圈”,书写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助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今年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对这个话题再次展开讨论。
抢抓机遇
带动更多产业“出圈”
国家层面明确成渝地区为“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遂宁地处成渝中部,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大背景下,具备打造配套川渝、辐射全国重要产业备份基地的明显优势。“遂宁位于中欧班列西部通道、沿江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交汇点,‘物联云仓’在线仓储面积全国第一,拥有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路产业制造基地,掌控着全球11%的锂矿资源。”市政协委员、蓬溪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杨国栋认为,要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引领遂宁加快打造重要产业备份基地。
“对标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遂宁市打造产业备份基地,最大突出问题是智能制造水平不高,柔性生产供给不足,难以真正达到备份的目的。需进一步深化区域产业协作、畅通对外物流通道,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杨国栋建议,一是精准摸排资源和产品优势实现重要产能备份,二是通过建立产业合作联盟增强备份基地吸引力,三是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突破备份产能限制,四是以提升快速响应能力为核心畅通物流通道。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疾控工作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共建等路径,全面融入“双圈”战略,助力“中部崛起”。
“近几年,成渝地区通过机制、人才、科技、资源的深度融合,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了‘规划同绘、防控同网、服务同享’的一体化格局。”市人大代表、蓬溪县疾控中心疾控科科长刘明在谈到区域疾控工作融入合作时如是说。
自2020年《川渝地区疾病防控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2020—2025)》签署以来,两地疾控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模式化、常态化,不断推动川渝地区公共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刘明建议,要积极探索和参与成渝地区疾控领域等相关工作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推动本地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务。
整合资源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要‘补齐短板,畅通动脉’,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推进交通高速直达,融入成渝一小时经济圈和物流圈。”市政协委员、市审计局综合与法规科科长陈熙维建议,全面推动基础服务效能提升,加快游客友好型城市建设,解决当前遂宁主城区交通便利度不够、景区串联度低等问题。他提出,要丰富文化创意活动,推动会展持续发力,举办电竞、动漫、宠物、婚庆等特色展会,开展“暖冬乐享”等特色消费活动,持续培育“蜀里安逸·遂心遂意”等消费品牌。还要深挖文化底蕴,融合川渝特色,将遂宁打造成巴蜀“非遗”文化结合点,制造“现象级”热点,变网络流量为消费增量。持续举办水上音乐节、观音湖马拉松、汽车登山赛,申办更多文、艺、体赛事节会活动,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
做好金融服务,势必有效推动区域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市人大代表、安居区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张丽看来,要精准对接区域协作,打造融资服务枢纽。深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渠道融资。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优势,推动跨区域“信贷白名单互认”,加速资金跨区域配置,服务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等共建项目。
同时,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建议以政策落实为主线,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优化贷款流程,缩短审批周期。持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加大对‘小微’‘三农’支持力度。推动保险机构完善涉农保险服务,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张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