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云朵里 羌王白天开会晚上跳莎朗

时间:2013-11-15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中国古羌城一角

  羌年表演

  欢庆羌年

  全国羌文化最大核心展示地“中国古羌城”开城——

  11月3日,又是一个欢乐祥和的羌年。

  茂县县城岷江西岸坡地,茂县“5·12”灾后重建的最大文化项目——中国古羌城在这天正式开城。巍巍九顶山下,沿袭传统羌雕、塔楼风格修建的羌城庄严雄伟。

  从2009年开始策划至今,占地面积3000余亩的羌城终于掀开“盖头”。正是4年精益求精的修筑、不厌其烦的文物收集、活态展示羌文化的创意策划,才有了把羌族博物馆、羌王官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等一网打尽的古羌城。如何活态保护羌族文化?这个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羌文化最大核心展示地正在探索。

  每一块石头都有羌人印迹

  “5·12”汶川地震之后,羌族古老文化的保护和发掘迫在眉睫。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羌城开始了策划和修建。气势磅礴的建筑群落里,大到建筑手法,小到一处雕塑或装饰,羌文化元素无处不在。

  从213国道沿岷江顺流而上,行至茂县县城,庄严而恢宏的羌城盘踞山梁之上。“在这里逛上一圈,你就能大概了解我们羌族的文化了!”站在羌城最下端的羌文化广场,羌族学者吴天明骄傲地告诉记者。

  4年以前,茂县灾后重建如火如荼。作为全国羌族人口最多的县,如何在重建中体现“全国最大的羌文化核心保护区”的特点?茂县和对口援建的山西省相关负责人为此开始了详尽而周密的策划。几经商讨,修建一座集文物展陈、羌文化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甚至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羌城,成为大家的共识。吴天明说,中国古羌城内包含了中国羌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古羌城门、羌王官寨、莎朗广场、羌圣山、炎帝广场、祭祀广场等诸多组成部分,羌文化在这里几乎无处不在。

  步入羌城最外侧的羌文化广场,大型雕塑《云中曲》便闯入眼帘:牧羊老人站立云端吹奏着悠悠羌笛。老人身边,羊儿依偎。这组雕塑,将羌文化的核心元素“羌,从羊、从人”形象再现。从广场到古羌城,是100多级的彩虹云梯,寓意羌族是“云朵上的民族”。

  羌城的核心区之一,是放大版的羌王官寨。羌王官寨是历代羌王工作、学习和居家生活的地方,也是羌王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羌城的羌王官寨里,羌王议事厅、公堂、兵器库、牢房甚至钱庄等一应俱全。吴天明介绍,以前每逢羌王管辖区内出现重大事件,羌王就会召集寨首到官寨议事。如果碰上民间讼争,就在公堂里断案,违法者直接关到一旁的大牢。要是碰上战事,官寨内的兵器铺还可以迅速提供武器。

  站在羌城高处远眺,岷江西侧山梁上,是果林掩映的金龟寨、水西及坪头等风情十足的羌族村落。村民在村寨里的劳作、生活,构成了羌城最生动的风景。

  事实上,以保护羌文化为主旨的羌城除了布局和陈设,就连建筑手法上也吸纳了不少羌族元素。吴天明指着大禹殿介绍,这座大殿的造型仿佛羌族妇女的瓦盖头帕,把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巧妙结合,这一创意来自当年担任羌城总顾问的中科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齐康的提议。而羌城内所有建筑虽然都是钢筋水泥,但外墙全部采用了羌族房屋碎石为墙、黄泥为浆的装饰。

  走进羌人传统生活

  “羌王”在议事厅率众议事,羌家女儿出嫁的婚礼办得喜气洋洋,边喝咂酒边听羌笛、口弦……羌文化的活态展示,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羌人生活史。

  让羌文化的展示和保护“活”起来,这是羌城修建和落成后一直最受重视的问题。中国古羌城的经管方茂县羌地文化公司副总经理陈海元感叹,直到羌城开城前两天,羌王官寨都还在按羌族民俗学者开设的清单添置家什,只为营造最原汁原味的羌人生活场景。

  羌王官寨议事厅内,火塘里的“千年火”正在熊熊燃烧,羌王率领一众土司、头人在官寨大门处迎接解放军代表,这是还原当年的一幕情景。陈海元说,昔日羌王主政,议事厅就是他的“办公室”。羌城开城以后,演员们将定时在这里模拟羌王“上班”的一幕。

  那“下班”后的羌王又是怎么生活的?在羌王官寨二楼的生活区,原样复制了羌王的客厅、书房、卧室等格局。“回到家的羌王,最向往的仍是和家人一起的天伦之乐。”陈海元说,因此他的家里还修有戏台。在羌城,原样复制的戏台还成为羌族音乐文化的活态展示地。每当夜幕降临,观众可以一边品尝咂酒,一边听演员们唱起古老的羌族多声部,或者吹奏起优美动听的羌笛和口弦。陈海元说,在这里展示的音乐都经过精挑细选,仅羌笛一种,就有表现耕种、牧羊、转山、丰收等各种场景以及表达思念、爱情的十几首曲目。

  原汁原味的羌族婚礼也将鲜活呈现。为了把羌族婚礼搬到羌城,羌文化研究专家叶星光为羌王官寨内活态展示的羌族婚礼提供了将近2000字的脚本。叶星光说,羌族婚礼的迎亲、娶亲场面和汉族的差别不大,但羌族婚礼在送亲路上,会有小女孩手捧象征辟邪的羚羊角在前开路。花轿到达新郎家后,会有释比为新人洒五谷送上祈祷。而按照羌家习俗,婚礼通常将举行3天,大家可以尽情开心。这个热闹的羌式婚礼片断,将每天在羌王官寨的客厅上演。

  羌城萨朗广场,是活态展示羌族民间技艺的地方,唱羌歌、推杆等展示热闹非凡。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参与其中。

  神秘的释比文化,也会在羌城生动展示。释比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3岁的肖永庆透露,他和释比省级非遗传人余有陈早在羌城开城以前就进驻其中。他们带着徒弟分散在“羌圣堂”的三座大殿里,既虔诚供奉羌族先贤,也将为观者演示释比文化。而每年的转山会、羌年或者瓦尔俄足节,还将有更为盛大的羌族祭祀活动在羌城举行。

  行程3000公里收藏历史

  链链帽、旧水缸、农具……为了建设中国羌族博物馆,工作人员们深入山里乡间,对民俗文物进行抢救性收集和整理,收集这些散落民间的“历史之印”,让它们在博物馆里重获“新生”。

  中国古羌城的灵魂,是占地60亩、展陈面积达4229平方米的中国羌族博物馆。汶川地震中,茂县原来的羌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同程度损毁,羌族博物馆在2009年5月率先开工重建。

  “相比原来的馆藏文物,如今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对民俗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博物馆副馆长李明说,汶川地震之后,博物馆很快成立了羌族民俗文物征集小组,几年间数十次深入羌族村寨,对民俗文物进行抢救性收集和整理。如今,博物馆民俗厅展陈的300多件服装、生活用品等藏品,终于能全面展示羌族人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文化。

  民俗厅的服饰区,有色彩鲜艳的羌族女性服饰,也有各式花样的小孩链链帽。这组展品,表现的是羌族服饰“十里不同羌”的特点。李明说,羌族服饰最常见的就是天景蓝为主色调,绑红裹腿。但按片区系统性收集后发现,不同的羌寨有不同的服饰特点。“叠溪太平乡的围腰采用黑底白线的素绣,端庄典雅,而靠近黑水的赤不苏曲谷片区,最大的特点却是顶着像一片瓦似的头饰。”

  在收集文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随着机绣的流行,很多羌绣手法正在渐渐失传。李明指着一顶红色链链帽说,这原本是羌族小孩最常戴的帽子,但她在下乡过程中,居然只在茂县洼底乡看到一个小孩戴了这种帽子。考虑到博物馆内儿童的展品很少,她咬牙花了四五百元从老乡那里买到了这顶纯手工儿童帽。博物馆的银饰区,花样繁多的耳环、手镯和项链也很吸引眼球,李明骄傲地说,这套饰品几乎把羌族银饰的所有花纹一网打尽,“有的花纹在民间已濒临消失,为此我们专门请民间的老银匠凭着记忆复制了出来。”

  博物馆宽敞的展厅内,还有很多老旧的水缸、农具、柜子甚至纺具。这些震后被百姓丢弃的生活用品、坛坛罐罐,都被工作人员们如获至宝地捡了回来,成为勾勒羌族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明说,她有一次到理县一个山村走访时,一户人家说自己家里有一套羌族传统的纺织工具,只是久已未用,早就坏掉。到老乡家里,她发现这套纺具被扔在猪圈里,上面还有老鼠啃过的痕迹。不过,当这堆散架的纺具整理出来,能很清晰地展示出羌族纺织从纺麻线、织布到成衣的全过程。展厅内的一个雕花抽柜,原来也被茂县三龙乡的村民扔到了院坝中。因为地震的时候,垮下的房梁把柜顶砸了一个坑。不过李明打开柜子,发现内里居然还设计了暗箱,原来这是羌族有钱人藏贵重物品的地方。

  为了集齐民俗展品,工作人员乡间跋涉里程超过3000公里。有的展品,甚至需要工作人员三番五次与老乡沟通才能买到。

经济热点
四川换季消费拉动春日经济[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快马”资中再“加鞭”[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