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省2012年“十强县”榜单出炉,涪城连续18年入围,再居前三甲。今年初,省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绵阳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涪城立足独特区位和特殊区情,如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领先发展?
8月1日,涪城区召开区委五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的决定》,为未来涪城如何突破描绘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标志着涪城已经开启“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崭新征程。
目标已定,但路在何方?涪城要如何将“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由口号变为真切的现实?
“涪城统筹城乡、全域发展,就是利用好涪城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城市资源和科技城科技、政策优势,形成以极带点、以点促面、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局面。”涪城区委书记廖凯说。“我们选择了在服务业发展、工业强区、统筹城乡、园区建设、对外开放、文化产业、生态文明、社会管理等8个方面实现突破,‘八大突破’就是落实‘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的切入点、突破口、工作抓手和工作路径。”涪城区区长赖俊说。
任务已划定,目标已清晰。
朝着新的目标,涪城,再度扬帆起航!
现代服务业率先突破增添全域发展新动力
任务书: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城市资源,将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重点抓好“一核四区”建设,力争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路线图:推进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加快金家林金融集聚区建设。扶持和发展新兴服务业业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策划咨询、物联网、云计算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旅游、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入秋以后,暑热退尽,但涪城北部的金家林却热闹非凡——一栋栋现代化的大楼正在这里崛起,昔日荒滩已变身为全省地级市中首个现代总部基地。到2015年,园区产值将突破100亿元。短短几年,从零到100亿元,靠的是什么?传统制造业做不到,粗放发展方式做不到。
金家林是涪城现代服务业崛起的见证,也是涪城抢占先机、领先发展的最佳注解。
进入2013年,涪城区产业战略的突出变化,就是服务业第一次排到了工业前面,成为“八个突破”中的第一重点。这一变化,折射出涪城发展理念的一次更新。
当前,各地发展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态势?这成为涪城转型发展的重要思考。
带着问题,涪城重新审视区情,认清自己。作为绵阳主城区,涪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涪城集中了全市1/5以上的限上商贸流通企业、一半的规模餐饮企业、近1/3的星级酒店,辐射带动的市场规模达3000-5000万人口,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
由此,涪城区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具体落实方面,涪城区精心制定了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划,将全区重点发展服务业按照商贸流通业、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7大板块,分别制定发展思路和年度任务,同时狠抓项目促进和要素支撑,努力做强涪城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推动一、二产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的加速器,真正打造成为涪城的“首位经济”。
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强势突破成为全域发展新引擎
任务书:将园区打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重要支撑,力争到2016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48%以上。着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路线图:实施产业倍增。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和产业型城市新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园区已开发区域的规划,加强对拟开发区域规划的控制。
涪城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既有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强项,也有现代金融服务业、光通讯、“三网融合”等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涪城坚持以现代产业园为依托,鼓励引导产业链集中集聚发展,从而形成了今天涪城4大产业园的现代产业格局。
园区与产业,二者互动发展。一方面,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为其提供政策、产业链上下游等支持,同时,每一个园区都寄托着涪城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期望,扮演着新兴产业孵化的温床。由此,涪城区将园区建设作为“八个突破”中重要的一环,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区产业发展的导向。
在此基础上,涪城区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崛起的产业发展脉络,从而有了全省二级城市中首个总部经济区——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金家林承载着涪城区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园区中既包括以总部办公、金融服务、现代商务等为代表的总部经济形态,还聚集着以光通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利用区位优势,涪城在城郊大手笔打造3大商贸物流园区,为建设川西北商贸物流中心彻底扫清了空间障碍。在城南,石塘商贸物流城已初具规模,力争到2016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基本建成西部一流的超大规模现代综合商贸物流新城。而城北的龙门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园区则主攻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领域;新皂综合物流园区,瞄准川西北最大的生产资料交易、仓储、物流配送集聚区,力争到2016年完成以皂角铺-梅家沟铁路专线为轴心的货物集散中心规划并启动实施。
4大园区,分别代表着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共同夯实涪城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坚实基础!
统筹城乡全面突破开创全域发展新局面
任务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到2016年全区公路通村率达100%、公交通行政村比率达100%、农村生活用水供水入户率达98%以上。逐步实现城乡就业、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路线图:坚持规划引领,做到多规合一、全域覆盖,实现定位发展、定向产业、定点建设。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循环种养业,产村相融、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县,涪城区新农村建设起步早,基础好。在统筹城乡的实践中,涪城区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强调“输血”,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另一方面坚持“造血”,通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激活农村内在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现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八个突破”中,统筹城乡是落实城乡一体化、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关键一环。为此,涪城区量体裁衣,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近郊农业、生态种养、旅游观光业的产业支撑。
在涪城区西南部的杨关产业带,经过几年的打造,目前已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与服务业交相呼应的发展模式。4月29日,原香·国际香草园在杨家镇正式开园,开园前半小时,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已爆满,园区不得不分段放游客进入。在开园当天共吸引了超过5000名的游客,而去年试运行阶段,共有30多万名游客慕名前来。
产业发展了,更关键的是要让百姓从中得到实惠。香草园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向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最后回收香草进行深加工。仅以种植最常见的香草植物——香茅为例,种植难度较低,且不需特别照看,每亩却能给农民带来1万元的收入。而在规划中,香草种植面积将达1.5万亩,可以惠及数万名村民。
■延伸阅读
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推进“八个突破”
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涪城区选择了服务业发展等8个方面作为具体突破点和工作着力点,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路径措施。
服务业发展:
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60亿元,较2011年增加2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以上,成为与工业经济并驾齐驱的经济主引擎。
工业强区:
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6年,规模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23%以上,规模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年均净增6户以上。
统筹城乡:
到2016年末,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年均递增3.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17.4%。全区公路通村率达100%、公交通行政村比率达100%、农村生活用水供水入户率达98%以上。
园区建设:
到2016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累计达到25.08平方公里,努力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重要增长点。
对外开放:
到2016年,实现到位国内省外资金不低于88亿元,其中:一产到位资金不低于5亿元,二产到位资金不低于16亿元,三产到位资金不低于67亿元;直接利用外资到位不低于3300万美元;力争引进1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10个。
文化产业:
到2016年,城区电影票房收入突破1亿元;培育年生产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文化创意企业5个,过500万元的文化创意企业1个,过1000万元的文化旅游企业2个;培育1个规模以上的文化艺术培训企业,创建年生产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1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生态文明:
到2016年,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减排任务;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95%,乡镇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0%;辖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0天;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达标率100%;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2平方米,乡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8平方米。
社会管理:
到2016年,实现“两降两升、三不发生”的目标,即刑事案件、信访总量稳中有降,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初步构建起规范化的社区管理体系,到2016年,80%以上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每个社区拥有5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