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部书记黄帮贵(左一)带领支部成员帮困难户管理海椒。
青碧的枝头,一串串指头粗细的鲜红耀眼的辣椒,让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们脸上荡起笑容;刚刚从田间采摘回来的辣椒,便以每公斤4.4元的价格交售给合作社。村民们出手的是辣椒,换回来的,是一叠叠崭新的钞票。这是8月28日,记者在泸州市江阳区泰安镇云庆村看到的一幕丰 收图景。
村民不再各自为阵
云庆村地处泰安镇与分水岭镇的四峰山交界处,平均海拔500米。阳光充足,土质良好,非常适宜辣椒的生长。云庆村发展辣椒已经上10多年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云庆村辣椒就闻名当地。这种辣椒是当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精心选育出来的,不仅色泽鲜艳,且食用起来格外香辣。鲜辣椒每公斤售价达4元多,干辣椒每公斤能卖20元。
然而,面对辣椒市场的风险莫测,新的问题却逐渐显露:生产经营各自为阵,造成扎堆生产、扎堆上市,优质辣椒却卖不到好价钱。去年辣椒价暴跌了六成,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2013年1月8日,泰安镇第一个产业支部——云庆后河海椒产业党支部成立。该支部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打破传统“村组”及专合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党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做实海椒产业党建,泰安镇党委对云庆村 “后河海椒党支部”实行产业发展目标与党建目标进行“双重考核”,让后河海椒产业支部不能徒有虚名。
后河海椒支部成立后,兼任产业支部书记的云庆村党支部书记黄帮贵,于成立后的第二天就邀请江阳区蔬菜办技术人员举行了海椒育苗技术现场会,56名成员现场接受了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今年,产业支部又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签订发展目标责任书等,让海椒产业支部成为了村民增收的战斗堡垒,不仅解决了海椒种植管护,在销售上村民也不再各自为阵,实现了党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
小海椒变成大产业
“因为有后河海椒产业党支部,我今年的海椒种植面积才敢扩大到10亩。”8月28日,正在地头采摘海椒的云庆村党员陈天福说起产业党支部对他的帮助,心怀感激。
据了解,为发挥产业支部的“主心骨”作用,在今年的海椒种植中,党支部统一种子、统一播种、统一育苗移栽、统一防治病虫、统一规范栽培,并改粗放型生产为集约型生产,有效带动了云庆村的56户村民规模种植海椒;产业支部的10多名党员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全村80%的村民走上了种植特色海椒的增收致富路。
今年5月,产业支部正式申请注册了“后河海椒”商标;并牵头跑市场,联系泸州城区几大农贸市场商家并通过设直销点,利用互联网发布销售信息,广泛拓展“后河海椒”销售渠道,吸引了不少前来地头边下订单的客商。
解决品种布局问题,以前就是大户私下零星交换意见。现在,后河海椒党支部每季度都要定期组织召开种植管护现场会、市场行情分析会,组织开展“外出看一看、同行比一比、账本算一算”等活动。牟太能是后河海椒产业党支部中的最大种植户,今年他种了15亩地的海椒。要是往年,他只管种好自己“一亩三分田”。今年,他在党支部的安排下,经常到自己帮扶村民的田家地头提供技术指导,他帮扶的10户村民共种植海椒40多亩。
因地制宜,打造做强特色海椒产业,今年云庆村的海椒种植规模由去年的近400亩扩增到1200亩,全村人均预计可实现海椒收入2000元。(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