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旱区的“小农水”工程。
资阳市花果山保障房小区。
原标题:资阳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改善民生
——2013年上半年资阳民生工程进度快亮点多
炎夏八月,阳光如火。行走资阳,举目所见城市整洁、河流清澈,广袤乡村绿水青山,金稻飘香,城乡处处可见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我们直观又深刻地触摸到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非凡分量。
“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资阳市委书记李佳如是说。正是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引下,资阳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满怀“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情怀,坚持“共性靠政策、个性讲感情”,对群众的困难看见一个帮扶一个,知道一件解决一件,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改善民生。始终突出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一年比一年好、群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2013年上半年,资阳的民生大发展有力佐证了这种执政理念。
就业促进
“1+2+3”思路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市,资阳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
如何促进就业,有效解决这一“最大的民生”?资阳创造性地进行了探索。
上半年,资阳市共组织了包括“1+4+2”主导产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三产服务业等230户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20740多个,现场签订用工协议10862人。
一方面密集组织招聘会,一方面加大就业培训,为扩大就业提供保障。资阳市搭建了基层劳务输转平台,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基层劳务输转平台实行一种新思路:“1+2+3”。“1”,是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求职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社会保险等服务功能进行整合,实施“一站式”便捷服务;“2”,是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输转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贷款扶持等方式加快引导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3”,指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市、区)、乡、村三级服务机构,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形式,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围绕“产业资阳”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和定向技能培训。资阳市在引进项目前就提前考虑能够吸纳多少就业,增加多少收入。一个个优质项目的落地开工,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也吸引着大量技能型人员回流就业创业。
这是今年1—6月资阳市就业促进的一组数据:
城镇新增就业1445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3000人的63%;失业人员再就业193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000人的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
有了“小农水”
再也不靠天吃饭
正午时分,烈日炙烤着大地。雁江区中和镇铜锣村,这个曾经“十年九旱”的山村,坡地上一畦畦的玉米、花生、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却长势喜人。“收成较往年至少提高两成。”村支书姚学禹望着即将收获的庄稼,满心欢喜。
起伏错落的山岭之间,一条崭新的石渠哗哗流淌着清澈的水。它们,诗意地注解着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何能迎来今天的丰收。
这条水渠,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小农水”。
作为我省“民生工程”中的民生基础设施工程的项目之一,“小农水”的全称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铜锣村,得益于“小农水”项目,村里建起了大型提灌站和30多个蓄水池,渠、池、塘互相连通,天气干旱时还可以从附近的滴水岩水库引水到村,农业生产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
资阳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该市所有县(市、区)都纳入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自2009年以来,全市用于“小农水”的总投资达4.6亿元。项目共整治、新建渠系1134.02公里,整治塘坝1460处;新建蓄水池3465口,改造小型灌溉泵站135处。
大手笔投入,赢来大效益。截至目前,今年资阳市“小农水”项目已完成总投资1.6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0.7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27万亩。
民生工程,受益的自然是群众。数据显示,“小农水”项目实施后,资阳全市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6000万元,预计今年将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220万公斤。
水的润泽,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农民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量,避免过度开发对土地的影响,保护了耕地资源。渠系建设扩大生态林草的灌溉面积,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百姓安居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强力推进
安居,而后乐业。资阳市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建设“幸福资阳”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百姓安居行动”,强力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解决了全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在土地指标上,坚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按需供应、应保尽保。
在用地选址上,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安排在交通相对便利、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段,既方便低收入群众日常生活、就医、入学和工作,又降低生活成本。
在质量监管上,严格履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切实落实相关制度,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杜绝借口加快建设进度而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压缩合理工期导致降低质量的情况发生。
在政策完善上,资阳市先后出台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有效监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全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分配管理上,严格执行分配管理制度,确保分配公正、公平、公开。实行属地管理,强化社区建设。
为民生,投入不怕多。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补助资金的同时,资阳将公积金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净收益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资金到位、保障有力。
棚户区改造,是资阳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主抓的民生大事。2009年以来,资阳市以九曲河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全市114处、3.5万户、284万平方米棚户区和城市危房改造。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水环境整治、新区建设和商业开发带动棚改,全市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83个、面积210万余平方米,改造惠及2.6万户。其中,资阳中心城区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0个,改造惠及1.04万户,面积近90万平方米。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6891套,开工率95%;基本建成6035套,完成率72%(其中竣工1580套,完成率24%),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718户,完成率114%,分配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753套,完成率74%。
民生为先,民生为重。资阳民生大发展,亮点多多:
面积达370亩、集物资仓储、救助救济、应急避难和养老休闲为一体的资阳市民政福利园一期即将建成。到时可容纳10万人避灾避难,提供医疗、救助、养老等床位1000余张,救灾物资仓储容积达到3000余平方米……
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建立以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等8种重大疾病为救助病种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今年,救助病种扩大到20种以上。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全国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信息比对,提高了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
……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民生承诺,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正带领着500万资阳人民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