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改建百岁老桥 让百姓雨季心不慌

时间:2013-08-28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原标题:改建百岁老桥 让百姓雨季心不慌

  市级部门:市科技局

  受灾乡镇:青白江区龙王镇

  “等夏季雨季过完,困扰青光村4组十多户人的土桥,就可以启动提升工程了,这桥叫周家桥,今后更叫连心桥。”8月23日,站在这座每逢雨季就易被淹的周家桥上,青光村书记李永福有感而发。

  今年7月,突如其来的连续强降雨,让地势低洼的青白江区龙王镇受到大雨困扰,该镇临河的青光村受影响最甚,连续多日的强降雨,致该村民房、农田一度受淹,联村帮户分队迅即行动。

  应需而动

  周家桥成了村民心中的“连心桥”

  8月23日,一大早,市科技局联村帮户分队再度前往青白江区龙王镇,9月,他们对口援建的青光村周家桥即将启动提升重建,市科技局联村帮户分队此行前往现场,与镇、村再度沟通建设方案。

  对于这条村道,市科技局帮扶队可谓再熟悉不过,从汛后建筑恢复建设,到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再到送科技进村入户……每次前往,帮扶主题各异,而困难共担的所愿,却都相同。

  “简直给咱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今后,遇到大雨,我们心头就不慌了!”眼下,市科技局联村帮户分队已成为龙王镇青光村的“熟人”,住在村4组的75岁老人周锡林逢他们到来,就期待与这些熟悉的面孔分享重建的想法,甚至聊聊家常。

  这座已有上百岁“年纪”的周家桥,是青光村4组十余户老百姓每天出行的必经之路,然而,对于这座桥,乡亲们可谓“喜忧参半”,喜,是因他们丰收的蔬菜水果都由这座小桥送出去,桥,对他们而言意味着连接外界的通道,是希望;忧,是因为凡遭遇连续强降雨,这座年迈的小桥总难逃厄运地受淹,十余户村民又都会因为此桥而受困。

  而这样的复杂心情,在明年雨季来临之时,将不复存在。7月,多日连续强降雨未过完,市科技局就迅即前往联村帮户对口乡镇,第一时间来到龙王镇,深入受灾较重的青光村,实地踏勘,而此次联村帮户的“一号工程”就是用专项资金支持周家桥改建及周边道路扩建,通过多次前往现场,问需于民,最终确定建设方案:整体抬高周家桥桥身、扩宽桥面,同时拓宽周边道路,以确保汛期路桥通畅,救援物资能进村入户。

  9月,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这座老百姓心中的“连心桥”将正式改建,雨季再来,老百姓心头也不再慌。

  对口帮扶

  科技产业对接架起“致富桥”

  “房子年久失修,最终还是没抵挡住7月的连续强降雨受灾。”提及上个月连续多日的强降雨,受灾户李毓贵就连连嗟叹,不过,眼下,他眼里更多的是期望,经过村委会民主评议,李毓贵一家将与同镇村民李文明、绍素琼、李育兴一样,分别拿到市科技局为其灾后家园重建的专项援助资金,此外,随着进村入户、民意听取、民主评议,该镇李冬明、李相隆、黄朝琼等15户困难群众,也将得到及时的困难帮扶。

  然而,这并非是联村帮户的全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需要解决什么就帮扶什么”,以此为方向,市科技局多次就龙王镇对口帮扶计划进行专题会议商讨,如何结合科技资源,助农增收。

  这样的专题会议,从办公室“开”到田间地头,深入了解龙王镇的特色产业之后,市科技局计划在近期开展专门的技术、市场对接会,让更多的优势资源与该镇产业的未来发展相“捆绑”,不仅着眼于生产生活恢复,更要为老百姓致富增收提供支撑。

  一线笔记>>>

  我们从“外来人”变成了乡亲们不见外的“知心人”

  林志芬(市科技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需要解决什么就帮扶什么”,无论是最初的防洪抢险、生产恢复调研,还是推进过程中的细节制定,民意诉求,自始至终是我们帮扶的指针。突如其来的连续强降雨不可预见,而面对洪灾,我们合力推进的决心,我们联村帮户的计划,我们助农增收的方向,却是可以预见的,而“预见”的方法,就是深入老百姓,让每个推进的计划、方案“接地气”,了解他们的诉求,真正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个多月里,我们从“外来人”变成了乡亲们不见外的“知心人”,我们一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最初,我们是针对汛后恢复,针对现实问题拿出现实解决方案,那么,即将启动的技术、市场对接会等计划,则是面对未来,从长远方向解决“未来问题”,这不仅仅是修一座桥、建一条路,而是通过科技支撑,为他们“撑”起致富增收之桥,而这一切,现在,才刚刚开始。

经济热点
四川换季消费拉动春日经济[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快马”资中再“加鞭”[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