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农村工作会上,该市提出,以发展现代绿色都市农业为中心,以农民增收和农村条件改善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修路治水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七大工程”,奋力打造“省内领先、丘区一流、资阳第一”的现代农业强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寥寥数语,简阳执政者清晰勾勒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基础软硬环境提升改善民生
一走进平泉镇杨家寺村,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农家屋面粉刷一新,环境整洁优美,水泥路基本实现“户户通”,这让果蔬种植户们喜笑颜开。村民张跃金感慨地说:“以前汽车开不进来,天气不好的时候,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瓜果烂在地里,如今,蔬菜大棚旁边就有公路,还引来了各地的蔬菜经纪人,蔬菜根本不愁销路。”
除了修路,在农村进行的“一池五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等),让农村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石桥镇深湾村村民李大爷乐呵呵地说,“我们这儿的环境不比城里差。”
这些只是简阳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剪影。2011年,简阳实施重点农业项目54个,完成投资19.6亿元;小农水重点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11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新解决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改扩建各类公路151公里,硬化通乡断头路48.9公里、通村通畅路106.7公里,整治机耕便民道220公里;改造维修提灌机械1560台次,新增提灌机具150台套,新建提灌站23座。
近年来,简阳对农民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培训面达98%,有效提升了新型农民的整体素质;村级活动室、计生服务站、文化室、卫生室配套率达100%,完善了农村社会的基础功能;“三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安身工程全面落实,新建的贾家、玉成、石盘敬老院,全面提升了弱势群体的幸福指数;以及快速推进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率达100%的基本医疗保险率、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撑起了新农村的和谐天空。
规模从零星分散到块状集聚
简阳市坛罐乡两河村村民罗仁炳深切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园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前靠单家独院种植韭黄,每年收入不到1万元,如今在科技示范园区,我家规模化种植韭黄达20亩,收入与产量数十倍地增长。”目前,该村集中连片种植韭黄1000亩,农民从“散户”摇身一变成了“大业主”,两河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韭黄批发市场”。数据显示,2011年,简阳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的村163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促进农民人均增收960元。
今年,简阳将继续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跨村、跨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发展的态势。
而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态势已初见成效。平泉杨家村的生猪养殖产业,石桥沱江村的大口鲶鱼苗产业,周家四方碑村的简阳晚白桃产业,坛罐两河村的蔬菜产业,高明高塔村的柑桔产业……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体系已然形成,一大批水果、水产等种养殖专业村和种养殖大户不断涌现。
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晚白桃标准化示范园、西部外销蔬菜示范园、大耳羊科技示范园、大地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五大园区”联动并引领示范片产业发展的全新格局正催生着简阳“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项目向片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的特色农牧业发展。
示范以片带面点燃星星之火
走进简阳市“龙阳升”示范片,放眼望去,蔬菜基地一片翠绿,煞是喜人。石桥镇深湾村是该示范片的区域之一,当地村民毛志琼靠着“订单农业”发了财,家里盖起了小洋楼,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0多平方米,“种无公害蔬菜的收入比种粮食翻了两番,还没以前辛苦。”
“龙阳升”示范片已经形成以果蔬为主导、以现代畜牧和乡村旅游为配套的产业布局,在示范片建设中着力引业主、调结构、建园区、促循环,初步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龙阳升示范片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简阳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由量到质的突破。
农民种地不再靠天吃饭,像毛志琼一样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增收致富的农户,在简阳不胜枚举。
此外,农业品牌的影响力也在加强:2011年,种植业新增无公害产品认证12个、绿色产品15个,通过绿色基地认证8万亩;畜牧业创建有机肉羊品牌1个、绿色饲料产品3个,“简阳羊肉”通过国家质量监督审查、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雄州大地农业生机勃勃。成千上万的农民纷纷搭乘农业产业化特快列车,在龙头企业的牵引下,在农业专合组织的带领下,奔向富裕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