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爸妈抢票”,以前是抢火车票,今年是抢演唱会门票。
“真抢不到票啊!”近段时间来,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领到了帮父母抢演唱会门票的任务。如何送父母去演唱会现场的讨论帖、攻略帖热度颇高,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
在周末走出家门,到体育馆听老歌,用“大合唱”缅怀青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愿意为“情怀”买单,而这背后中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也正迅速地被市场看见。
在市场和互联网
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地“被看见”
近日在刀郎演唱会南京站,半数以上观众为“60后”“70后”。此外,谭咏麟、刘德华、张学友等演唱会门票更是“一票难求”。其中,谭咏麟成都站的购票人数约为3.5万人,男性观众占比达到60%,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2024年上半年,我国大型演出市场呈持续上升态势,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4.73%,观演人数同比增长63.35%。经过“报复性”增长之后,演唱会市场在今年表现得更加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老年人愿意为其买单的行为就显得有些“出乎意料”。这不仅源于习惯节约的“刻板印象”,更多的还是源于市场和互联网,正在逐渐看见中老年人。
在传统印象中,中老年人群属于“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增强,这一届中老年人开始关注自我情感和社交属性,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具备了一定的消费实力。演唱会消费能让他们“为情怀买单”。在观看中,他们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短视频满足社交需求和分享欲望,收获认同感,而这也是一个表达自我和寻求共鸣的体现。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其中50—59岁、60岁及以上群体分别占了15.2%和20.8%。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群体通过短视频获取资讯以及情绪价值。
除了演唱会还有短剧
银发经济市场潜力巨大
在互联网语境下,年轻人熟悉规则,购买力强,发声量大,市场更容易关注这部分人的需求,并以年轻人的需求为导向,中老年人的诉求逐渐沉入水底。实际上,中老年群体对文化、娱乐与旅游的消费需求早已有迹可循。
今年6月以来,在不少短视频平台,中老年题材的短剧屡屡“霸榜”。平台的受众画像分析显示,40岁以上观看用户占比达42.37%。中老年群体对短剧的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银发经济市场的巨大潜力。
12月6日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预计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其中,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消费、老年金融、健康、文旅等银发相关产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从中老年演唱会市场兴起,到短剧市场逐渐覆盖中老年市场,这不仅仅是文化娱乐市场的偶然“创新”,其背后的演变理由更值得关注。随着中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媒介使用层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市场在推出相应产品时,应聚焦于中老年群体的情感、社交、消费需求,从而提供更垂直的服务。
丛雨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