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楚群 记者 孔芒
作为全国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古蔺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坚持“项目对接、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既解决了项目交叉重复问题,又发挥资金规模集聚效应,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片推进。目前,古蔺镇、德耀镇10余万群众首先受益。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3月12日,记者在古蔺县古蔺镇联合村全国重点“小农水”建设工地看到,20多名村民正忙得热火朝天,快要修好的新桥大堰和象鼻子大堰直通田间,整治后的新池大塘蓄满了水,碧波荡漾。
这是古蔺县扎实有序推进“小农水”建设,为农田疏通了“毛细血管”的一幕缩影。位于古蔺河北面的古蔺镇稻香村,是典型的旱山村。2011年,“小农水”项目在该村投入资金320万元,整合公路建设资金38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6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00万元,建成高标准蔬菜园区3000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8元。
古蔺县创新建设组织形式,推进“小农水”工程建设“自主实施”。德耀镇烂坝水库灌区协会在实施该灌区工程项目整治中,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315万元,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2.8万余个,集资14.2万元,完成主干渠3.2公里,支渠6.8公里,末级田间渠道27公里,蓄水池12口,山平塘4口。
强化管理村民受益
“原来我们这里每旱必灾,现在有了‘小农水’,不仅今年春耕有希望了,还可以发展麻竹笋基地、水稻基地、蔬菜园区……”古蔺镇联合村村支书王良忠告诉记者,村里18口山平塘已经有14口整治后正式蓄水,崭新的堰坝,彻底改变了该村靠天吃饭的历史。
“小农水”工程的管与建同样重要。过去,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区原来的工程,不论是渠道还是山平塘、引水堰等,名为村社集体管理,实则无人管护。该县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制定管护细则,分类进行确权,颁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书》,确保工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护到位。
“现在我们有《小农水工程建后管理办法》了,推选出了管理人员,解决了管理人员工资。两座堰坝近期完工后,我们再也不用为干旱发愁了!”联合村六组村民陈文俊欣喜地说,时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水稻制种也正当时,有了“小农水”项目,他家的水稻制种产业也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