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刘奇葆:凝心聚力加力加劲 努力在高位平台实现更大发展

时间:2012-03-05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12年1月12日)

  刘奇葆

  编者按

  省委书记刘奇葆1月12日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闭幕时发表了题为《凝心聚力加力加劲努力在高位平台上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讲话,回顾了近几年四川走过的极为特殊、极其艰难的不平凡历程,过去三年间,我们加快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奋力夺取了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我们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和趋势,出现了带有转折性、跃升性的变化。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四川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正加快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讲话号召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开创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便于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本报今日全文刊发讲话。敬请关注。

  经过共同的艰辛努力,我们满怀胜利的喜悦,跨入了更加充满希望的新一年。在省“两会”隆重召开之际,今天很高兴与同志们一道,回首非凡奋斗历程,共商四川发展大计,共同展望美好未来。

  近几年,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的不平凡历程。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认真履职尽责,在我省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加快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促进了我省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一是共同担当、超常付出,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主动作为。危难之际,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到抢险救援第一线,省政协领导全部到重灾区参加和指导救灾,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积极参与救援和组织捐款捐物,围绕科学重建建言献策。二是服务发展、献计出力,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主动作为。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第一要务,广泛协商,集中建言,召开专题会议,开展调查研究,对我省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绿色经济、文化改革发展、生态建设等工作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报告和决策建议。三是关注民生、化解矛盾,在推动和谐四川建设中主动作为。反映民情民愿民忧,助推重大民生工程实施,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解决民生难题,协调和理顺社会情绪,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四是完善制度、提升能力,在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中主动作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努力发挥政协委员“三个作用”,整顿和改进政协机关工作作风,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时期,广大政协委员与全省人民一道,风雨同舟,坚韧奋进,你们的艰辛努力,你们的突出贡献,将载入四川政协工作的史册,载入四川发展的史册!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次省政协全体会议,是在我省胜利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一些新的省政协常委,由于年龄和任职年限的原因,一些同志不再担任省政协常委、委员。我们向不再担任省政协常委、委员的各位同志表示感谢!对新当选的省政协常委表示祝贺!会议期间,各位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的履职态度,协商议政,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始终洋溢着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氛围,是一次增进共识、再鼓干劲的大会。会议的胜利召开,必将进一步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而团结奋斗。

  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过去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是我省的中心工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奋力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到去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和103个一般受灾县的重建规划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实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四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

  三年来,我们重整满目疮痍的河山,建起了脱胎换骨、更加美好的新家园。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我们坚持把统筹谋划、科学规划作为首要前提,加强对重建工作的全面领导、系统指导和全程督查,确保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灾区,城乡整体布局全面优化,坚持全域全程、开门开放搞规划,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通过重建弥补了过去建设中的一些缺陷和遗憾。如今的灾区,民生事业显著提升,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城乡住房优先建成,高标准、高质量重建和修复了各类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新建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如今的灾区,新村落别具一格,特别是全面推行“三打破、三提高”的规划建设理念,融入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景象。如今的灾区,新城镇拔地而起,遭受重创的38个城镇重建一新,北川新县城在胡锦涛同志亲自命名的永昌镇异地重建,汶川县水磨镇被联合国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年来,我们重振遭受重创的经济,展开了起立起跳、发展振兴的新希望。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简单的再生,而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把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不仅原地起立,而且发展起跳。在重建中,规划建成了一批关系长远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项目,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干线公路5600多公里、农村公路3.3万多公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成为灾区发展的新亮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取得成功经验。重建后的灾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根本性跨越,产业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经济建设和民生事业实现了整体性跨越。

  三年来,我们重塑悲伤破碎的心灵,开启了面向未来、感恩奋进的新生活。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劫后重生的灾区人民,不等不靠,互帮互助,感恩奋进,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今天废墟上挺立的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刻改变了四川人的形象,四川人不仅会生活,而且还会战斗;深刻改变了四川人的理念,四川人不仅能吃苦,而且还能创新;深刻改变了四川人的期望,四川不仅要在西部领先,而且要在全国力争上游。灾后恢复重建催生人们精神上的这种变化,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为重大。

  三年来,我们重构抗灾救灾的模式,走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御灾的新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这样大规模、高难度的重建,世界上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借鉴。我们积极创新重建理念,科学确立重建目标,统筹推进各项重建任务,确保重建工作又好又快地持续推进。我省的灾后恢复重建,是一种民生优先与整体推进相协调的和谐型重建,是一种功能恢复与跨越提升相统一的发展型重建,是一种质量安全与廉洁高效相兼顾的阳光型重建,是一种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相衔接的合力型重建,是一种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促进的开放型重建,是一种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相同步的人文型重建。在重建过程中,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建难题。特别是整个重建投入1.7万亿元,国家重建基金、对口支援、港澳援助、社会捐赠、特殊党费等落实资金3400多亿元,我们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整合财政资金、群众和企业自筹等方式解决了1.3万多亿元的资金缺口。这种科学御灾的模式,就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自力更生、多方援助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御灾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灾群众的主体性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汇聚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经济出现了转折性、跃升性的变化

  近几年来,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两个加快”的基本任务,毫不动摇地推进经济发展,不失时机地推进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重大工作部署落实。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重大工作没有耽误、民生事业没有耽误。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和趋势,不但有“量”的扩张,而且更有“质”的提升,出现了一些带有转折性、跃升性的变化。

  这几年,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工作取向,实现了规模与速度双高的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GDP突破1万亿元。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加快领跑西部、追赶全国的发展步伐。2008年以来,我们化危为机、主动作为,每年都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确立相应的工作基调和着力重点,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在经济总量扩大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实现了规模和速度双双高位攀升,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2008年至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4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财政收入3年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也是3年翻一番,突破1.5万亿元;经济增速由长期徘徊在全国中游水平跃升到全国前列,标志着全省经济已迈上了新的更高台阶。

  这几年,我们坚持主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实现了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我们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现代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局部的跨越和赶超,从整体上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我省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跨越,建成了一批农业现代产业基地、现代畜牧业强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工业规模已达到全国第八位,连续几年工业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的经济结构正在改变,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8%,“7+3”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连跨4个千亿台阶,一批万亿产业带和千亿产业园区正加速培育,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全省工业集中度提高到64%。省上制定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1500项成果转化项目,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万亿元以上。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取得进展,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由5年前不到10户发展到40户。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超过与我省经济规模相当的中部省份和部分东部省份,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

  这几年,我们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实现了当前与未来兼顾的蓄势发展。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动重大生产能力的形成和布局取得突破。震后4年完成投资4.8万亿元,去年投资达到1.51万亿元,四川投资规模已跻身全国投资大省行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主体骨架,高速公路和铁路的通车、在建里程已双双突破6000公里,居全国前列,“蜀道难”状况正在加快改变。“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加快实施,开工建设亭子口、武引二期、向家坝、小井沟、升钟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点亮我省藏区的电网工程已全面启动。扩大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承接重大产业转移领先西部,去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7083.4亿元,引进利用外资规模达到110亿美元,接近甚至超过了部分东部省(市)。一大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把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天府新区正式开工建设,各地都科学规划了城市新区,开辟了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些工作有力奠基了四川长远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四川经济版图”。

  这几年,我们坚持在优化布局中培育多点支撑,实现了“一极”与“多点”并进的协调发展。我们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实施以工业强省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推动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调动和激发了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都经济区“一极”的率先发展势头继续强化,去年成都市GDP达到6800亿元,带动全省、辐射西部的能力显著增强。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明显加快,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等市州去年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绵阳的城区人口已达到100万。今年,泸州、内江、自贡、乐山、资阳等市(州)的GDP也有望接近或突破1000亿元。这样,除成都市之外,全省有10个左右的市(州)GDP可能达到1000亿元,全省经济增长将呈现多点支撑的发展新格局。这些地区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交通物流条件大力改善,开放合作打开局面,主导产业各具特色,“通道经济”效应正在显现。川南地区发展重化工,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成果丰硕,加快拓展南向开放通道。攀西地区围绕钒钛、稀土、水电等战略资源,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安宁河谷流域加快开发。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力度加大,革命老区加快脱贫致富。在川西北藏区规划建设饲草基地和高标准优质牧场,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实施藏区旅游带动发展战略,阿坝州打造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幸福美丽村寨的“三百示范工程”,甘孜州加大了海螺沟、稻城亚丁等精品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目前,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启动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能,全省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这几年,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贯穿始终,实现了富民与强省同步的和谐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动力和目的,将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处理好强省与富民的关系,努力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万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84.7%,5年缩小了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8.6元,相当于全国水平的90.9%,5年缩小了7.2个百分点。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民生投入不减,2008年以来投入3000多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一大批涉及群众就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民生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和明显改善。在藏区实施“三大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规划建设1409个牧民新村,建成定居房92658户,占总体规划的93.3%;3年累计招收“9+3”免费教育学生2.8万多人,基本做到了应招尽招。在彝区完成“三房”改造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工程”,规划的1451个民族风格浓郁的“彝家新寨”启动建设。大力推进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为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全省社会和谐稳定。

  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四川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正加快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回顾艰辛奋斗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动四川发展,必须把中央的精神和四川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的要求具体化,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一是必须立足省情抓发展。始终牢记“三个最大”的基本省情,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都毫不放松地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夺取了抗震救灾和加快发展的双胜利。二是必须跳起摸高抓发展。拓宽视野和眼界,跳出盆地看四川,打破“西部宿命”束缚,革除“恐高”、“怕快”心理,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不甘落后,紧跟全国,直追东部,不断缩小发展差距。三是必须不失时机抓发展。辩证分析和把握形势,善于从不利中发现有利因素,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时机增创发展新优势。四是必须爬坡破难抓发展。鲜明崇尚实干,倡导“四个特别”,爬坡过坎、攻坚克难,通过破解发展中的一道道难题,打开发展新局面。五是必须着眼民生抓发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无论是救灾、重建还是发展都坚持民生优先,创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凝聚起了推进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更好地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做好今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国际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在累积。省委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经济工作基调,明确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着力重点和“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深入领会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力量,更好地服务和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一要着力增进思想共识。坚持正确方向,增进思想共识,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政协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委员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我们党关于人民政协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关于形势的判断和工作的部署上来,形成推进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做到“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

  二要着力促进科学发展。要坚持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基调、着力重点和总体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大现实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专题协商和建言献策活动,为全省经济在高位平台上实现更大发展贡献力量。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发挥政协优势,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三要着力维护和谐稳定。要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建利民之言,多谋利民之策,多办利民实事。要注重发挥民族、宗教界委员的独特作用,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要发挥政协开展群众工作的独特优势,密切同各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加强思想引导,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要着力提升履职水平。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协履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委员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在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完善科学制度、运用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上下功夫,加强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各位委员、同志们!四川发展已迈上更高台阶,美好前景催人奋进。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开创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县域发布
“快马”资中再“加鞭”[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