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凉山:写好“文旅+”文章 描绘凉山“诗与远方”

时间:2024-08-08 14:12:39  来源:凉山日报

导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凉山瞄准以文旅深度融合引领全时全域旅游,打造文旅特色产业IP,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形态,构建起一幅“诗和远方在一起”的新画卷。

生态与文化融合,绘就凉山旅游新风貌。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文旅融合发展的浪潮,凉山也不遑多让。

凉山有盛世美颜。上千条河流、险峻的群峰、深邃的峡谷、明珠般的湖泊、成片的草甸……在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正在蜕变成宝贵的旅游资本。

凉山有多彩文化。在凉山这块热土上,14个世居民族繁衍生息,创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热闹的火把节、精巧的民间技艺、经典的红色文化……同时,凉山儿女浪漫多情,能歌善舞,孕育出璀璨的艺术文化。

美丽的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特别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大美凉山的风采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感受、所喜爱。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凉山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904.65亿元。

用民族文化吸引世界目光,凉山文旅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拟重金招聘和美乡村农文林旅融合发展示范“乡村运营官”

西昌:让“文旅+”走向市场

近年来,西昌市奋力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在探索特色优势产业与农文林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注重突出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相结合,创新丰富旅游资源,已基本构建起农文林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西昌路径”。

2023年,西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661.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22%、21.76%,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25位。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西昌市农文林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建设,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爱乡村、会策划、懂营销的“乡村运营官”,推动乡村振兴从过去传统的建设时代进入到运营时代,2023年底,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西昌市和美乡村农文林旅融合发展示范运营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西昌市市级财政农文林旅融合示范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西昌市乡村运营官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拟重金招聘和美乡村农文林旅融合发展示范“乡村运营官”,推行融合发展的“带头羊”新机制,闯出农文林旅“新路子”。

《关于西昌市和美乡村农文林旅融合发展示范运营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西昌市和美乡村农文林旅融合发展示范运营工作提出总体要求:2023年,选取特色资源优势突出、项目支撑基础较好、村级组织领导力强、群众发展积极性高的12个农文林旅融合示范村,从12个农文林旅融合示范村中开展运营官遴选;以乡村运营作为加快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村庄面貌,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来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西昌市市级财政农文林旅融合示范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农文林旅融合示范村补助资金每村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乡村运营官”项目实施。

《西昌市乡村运营官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乡村运营官”基本工资按每年12万元(含五险一金、工会费等)执行,按月发放。8万元至18万元绩效工资年度经营绩效考核及村集体经济的新增收益超过目标增长20%及20%以上的新增收益,给予聘用人员10%的分红奖励的考核办法。

形成常态化农文旅“三大机制”

会理: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会理市是四川民族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会理市坚持以文塑旅、文旅融合,以建设文旅强市和天府旅游名县为目标,以文旅品牌打造为重要抓手,以文旅项目建设为重要载体,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力建设州域经济文化副中心。

2023年,会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44亿元,全年接待游客49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4亿元。

目前的会理,营造优质环境,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已完善并形成常态化农文旅“四大机制”。

——“文旅+农业”融合。培育15万亩的石榴文化田园综合体,建成占地200亩集绿色生态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建成金砂现代农业主题公园和一批旅游风情小镇、旅游风情村寨。依托省五星级石榴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该市40万亩石榴果品产量74.87万吨、实现果农销售收入41.54亿元,拉动二、三产业产值超20亿元。举行中国农民丰收节、“会理石榴万里行”发车仪式等10余个旅游节庆活动,推出手打饵块等12个农业农村旅游体验项目和绿陶、金沙砚等5个特色农旅产品。

——“文旅+非遗”融合。创新发扬长号、山歌、蹢脚舞等民间艺术和筛糠、祭龙、泼水等民族习俗,“以师带徒”培养44名传承人传承发展大号唢呐、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蹢脚舞等省级非遗文化,成功申报非遗项目38项,产业化拓展民族特色绿陶艺术品等系列旅游纪念产品200余种,创新“非遗+活动”“非遗+集市”“非遗+直播”等传播方式,做“火”非遗项目。

——“文旅+康养”融合。传承发展“端午药市”“吃药膳”“游百病”等端午节民间风俗,举办第五届端午风情游活动和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共接待游客22.69万人,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1.97亿元。持续办好端午健康养生论坛、中医药文化节暨膏方节、“端午万人宴”等中医药文化康养旅游活动,加快推进“会理中医康养城”建设。

——“文旅+体育”融合。依托仙人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红军长征会理会议纪念地等资源,打造户外骑行、徒步等线路,举办会理市徒步大赛等项目。

解锁农文旅花式“出圈”秘诀

越西:探索地方文旅发展新路径

4月14日,越西县2024年第二届“嶲州花事·诗意田园”春季赏花暨“全国百家骨干旅游企业走进越西”系列活动之“嶲望的田野”彝乡五彩梯田开耕活动在普雄镇阳坡村举行,让群众和游客体验到农文旅融合乐趣,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魅力。

越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南方丝绸之路要塞、文昌文化发源地,拥有独特、多元的民族人文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久负盛名的千年古郡、农特之乡、生态之城、文旅之都。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越西,实现了城市、乡村与山水的结合,成就了如今的美丽越西。

近年来,越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文旅融合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越西以“农”为基础,以“文”为灵魂,以“旅”为形态,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模式,深入推进“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坚持规划引领,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做优产业布局,紧紧围绕“全域建景区”目标,把发展农文旅融合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4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做深业态培育,加强农文旅项目策划包装,将不同文化和农业主题进行串联,以线连片,把更多的优质农业、文化资源转为优质旅游资源,开拓3条旅游精品线路。

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完成5个农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呷古村、陶家营村、瑞城村嶲州宴等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样板。

现在的越西,“月月有节、四季精彩”,举办“嶲州花事·诗意田园”“往来嶲嶲·文昌驾到”等主题活动,以及“梨花节”“文昌文化节”“尝新米节”等节庆,不断提升越西农文旅品牌影响力。

百里“越西画廊”建设获凉山州委、州政府肯定,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巴蜀气候康养地”四大气候生态品牌,“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果香嶲州”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好评如潮,首部舞台剧《箭无虚发》成功演出,最炫民族风点燃尔滨冰雪世界,越西IP更加响亮、知名度美誉度快速攀升。2023年,越西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88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02.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7亿元。

打造山水农文旅综合体

盐源:共享山水之旅

盐源县位于凉山州西部,川滇两省交界处,是四川省第二大盆地,被誉为“金盆宝地”“高原明珠”、四川第三大“青铜王国”,是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大县,全国花椒种植第一大县,全省核桃种植规模第一大县。

近年来,盐源确定了“一湖引领、一区带动、多点绽放”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将着力打造“青铜古都”“果园新城”“湖畔音乐节”“民族文化节庆”这四大文旅IP:

——深入做好老龙头墓葬群等遗址遗存的抢救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青铜博物馆和青铜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打造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游学体验项目,将盐源打造成中国独具魅力的青铜文化之都。

——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依托“苹果、核桃、花椒”等农特产品金字招牌,打造“卫城十里山水农文旅综合体”“柏林湖苹果庄园”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城乡融合发展。

——依托泸沽湖这一弥足珍贵的人文自然景观,打造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湖畔音乐节”品牌,针对音乐节受众广、易传播、感染力强的大众媒介特质,创新泸沽湖宣传营销模式,以“音乐名片”的全新方式向世界推广“四川泸沽湖”。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促进文旅经济加快恢复、持续向好,努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将齐心协力把盐源打造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重要目的地,攀西文旅经济新高地,让“果园新城·青铜古都·魅力笮地·实力盐源”城市形象熠熠生辉,让“品味青铜韵·梦寻女儿国”文旅形象享誉世界。

推动全县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宁南:片片桑叶托起“中国蚕桑之乡”

近年来,宁南县委、县政府围绕四川省委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发展目标,落实凉山州委、州政府“文旅强州”战略,坚持“金桑之城,幸福宁南”定位,打好“大国重器”、优质蚕桑、优良环境“三张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聚焦聚力文化旅游全时全域发展,推动全县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2023年,宁南县共接待旅游人数97.05万人次,同比增长58.1%,旅游综合收入约5.38亿元,同比增长49.07%。

作为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站点的宁南,具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其中,又以蚕桑文化最具特色。

“宁南有千年蚕桑历史,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并创下‘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连续22年全国第一纪录,是嫘祖文化传承基地,也是蚕桑综合开发产业链基地……”蚕桑产业,对于宁南发展影响至深,而蚕桑文化,也融入每一个宁南人的生活中。

位于宁南县松新镇碧窝村的国家级3A旅游景区金桑庄园,是宁南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宁南县立足碧窝村蚕桑产业基础,以核心区10005亩桑田,辐射带动58000亩桑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园区立足“蚕桑+美食”“蚕桑+康养”“蚕桑+体验”“蚕桑+科普”四项主题定位,以桑园旅居、温泉康养、农园采摘等农旅业态的有机结合,构建“归园田居”的桑旅融合特色产业。

另一方面,以蚕桑文化为引领,建成宁南蚕桑文化馆、宁南电子商务中心、科教中心、嫘祖文化研学基地、嫘祖文化演艺广场,打造体验式蚕桑科普游览线路,通过历史文化呈现、实景展示体验和产物创新运用,形成青少年蚕桑文化研学教育课程体系。

2023年,园区实现游客接待5万人次,文旅收入800万元。同时,通过园区建设,彻底改善了产业作业条件,带动农户增收、土地增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内起到了良好的蚕桑产业富民效应综合示范效果。(记者 张崇宁)

经济热点
四川换季消费拉动春日经济[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