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巴中重点培育企业 成都城投·巴中建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10月16-17日,率学会调研组赴巴中市调研革命老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学会顾问、省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吴光镭,学会监事、《当代县域经济》执行主编卢锦根,学会党支部书记 、记者部主任车文斌,《当代县域经济》采编总监彭志萍等参加调研。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杨毅,巴中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佘勇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深入走访重点培育企业 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调研组深入走访通江县中科森蓝年产40万吨超微细粉体材料生产项目建设现场
16日下午,调研组先后来到巴中市经开区、巴中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通江县工业园区,深入巴中建丰新材料有限公司、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场,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通江中科森蓝年产40万吨超微细粉体材料、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机发电工程等企业或项目建设现场,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情况。
调研组参观巴中规划馆
调研组参观巴中规划馆
17日上午,调研组在巴中市政府举行革命老区新型工业化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巴中市发改、经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及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各县(区)的情况汇报,并围绕推进革命老区新型工业化进行了交流探讨。
学会顾问、省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吴光镭在座谈会讲话
调研组对巴中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的超前谋划、扎实举措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
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杨毅主持调研座谈会
巴中作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边远地区,工业起步晚、底子薄,针对如何破解人才、资金、技术等制约瓶颈,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以特色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等问题,吴光镭建议,巴中应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制造业为突破重点,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致力打造“巴中造”工业品牌,推动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巴中工业化进程,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巴中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巴中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佘勇汇报巴中经济发展情况
吴光镭表示,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工业化发展全过程,放眼全省全国产业发展大趋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谋划产业发展。要不断创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破解人才、资金、技术要素瓶颈,以富民强县为目的,坚持优势优先,加强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动能,做大增量、做优成量、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质效。要致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改变以往只见产业不见企业、只见企业不见产品、只见产品不见品牌的传统模式,在扩大产业群体规模的同时,由抓产业下沉到抓龙头企业,由抓龙头企业下沉到抓产品,由抓产品下沉到抓品牌,努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产品,从而形成既有足够规模、又有竞争实力的产业。
座谈会现场
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基础设施一期 建设现场
据巴中市改革委副主任佘勇介绍,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产业培育振兴主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培育振兴上”,鲜明“敢抓工业、善抓工业”导向,实施“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确立全市“1+3”主导产业(即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和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县区“1+1”产业布局(即1个主导产业加1个特色产业),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0%,工业占GDP比重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规上工业企业突破400家,培育50亿级企业1户、10亿级企业10户、主板上市企业1—2户、“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户;引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户、国省知名品牌突破1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200户;争创国家级园区1个,建成500亿园区2个、100亿园区4个,打造全省预制菜生产基地、优质白酒生产基地、西部肉制品生产基地、西部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西部先进材料基地。到目前,巴中市共有工业门类33个大类、68个中类、96个小类,工业企业18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3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9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4个。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120.1亿元、技改投资40.6亿元,分别增长28.8%、27.8%,全省排名第4位和第5位;工业增加值118.27亿元。
(文图/罗梓毓 编辑/卢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