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代林 陈君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为不平凡的日子。在经历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困难考验后,四川化危为机,在危难中崛起,使四川的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进程,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新起点、新机遇、新使命。乘“十一五”成就东风,放飞“十二五”跨越梦想,未来5年,四川将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抓住大机遇,谋划大发展
在《建议》提出的“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中,“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居于首位。
按这个目标,今后5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要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将着眼“巩固扩大优势、走在西部前列”,加大“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力度,形成西部领先的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和推动四川成为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人才建设高地,变“内陆盆地”为“发展高地”,变“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域”。
这无疑是全新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前行的路上,机遇大于挑战。具体而言,四川面临四大机遇。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部署高度吻合,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高地、跨越发展的过程。
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扩大内需是我国的长期战略方针。从区域层面讲,扩大内需,西部是最具潜力的地区,这既包括进一步扩大西部的投资需求,也包括挖掘西部的消费需求,这有利于四川抓住有利的政策条件,继续扩大投资、推进重点产业项目,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的独特机遇。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我省地震灾区发展的专项规划,这不仅有利于灾区的振兴恢复,也有利于解决全省的发展难题。
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特别机遇。这为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为四川区域协调发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利条件。
抓住大机遇,谋划大发展,四川必须有大作为。
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工作已经破题、开局、起步的基础上,再经过5年艰苦奋斗,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地位将基本形成。加快:“高地”建设关键词加快,是“十二五”时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词。
全面改善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前提。目标已清晰: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多条铁路进出川大通道将建成,形成6—8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北部湾等经济区的便捷运输通道。省交通运输厅透露,我省正在调整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在已规划的8000多公里的基础上,未来四川高速公路里程有望突破1万公里。
随着交通等发展硬环境“硬度”的快速提升,四川产业强势发展的态势初见端倪。做大做强产业,形成具有现代产业体系的西部产业发展高地,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工作。5个方面作为发展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15∶48∶37调整为10∶50∶40;大力发展国家战略资源开发基地、重要装备制造基地、重要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西部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
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二五”时期,我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取得明显进展。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盆地”变“内陆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