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群凤还巢报桑梓 乡村振兴谱新篇——德阳市掀起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热潮

时间:2021-07-20  来源:德阳日报

近年来,中央、省、市均出台了支持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活力德阳、创业之城”到处涌动着返乡下乡创业的热潮。“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成了德阳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德阳乡村面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返乡下乡创业者正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119.66万人,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累计达2.16万人;创办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18928户,实现产值263.57亿元,带动就业43.29万人。

政策引领

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为支持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我市先后下发了《德阳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四条措施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出台了《德阳市返乡创业和劳务输出服务联络站及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直联站认定管理办法》《德阳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24个配套办法,形成了助力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创业培训、孵化、融资、市场开拓等一揽子优惠扶持政策体系。

五年来,全市落实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补贴、创业吸纳就业奖励、场租或物流补贴等各项补贴4056人次、3489.07万元;全市各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信誉贷款及天使投资基金支持22.38亿元。与此同时,市本级和各区(市、县)均设立了“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全市7个街道和119个乡镇均开设了“创业服务窗口”,309个社区和1343个行政村均配备了创业服务指导员,四级联动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下乡创业,我市各级政府还在辖区内均规划有不同创业项目的创业园区,为入驻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证照代办、专家指导、企业管理、融资服务、市场拓展等配套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创业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打造返乡下乡创业园区17家,入驻企业355家,吸纳就业5066人,总产值2.91亿元。

五年来,我市举办了“创客街”“千里眼创业大赛”“青创+筑梦千里巡活动”“德阳创客·i创星力量”“创业大篷车”等活动180场,直接服务13.5万余人次,服务创业项目1200余个,64个项目获省级、国家级创业大赛奖项。此外,全市培训返乡下乡创业人员47131人,兑现培训补贴2380万元。

综合施策

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随着我市返乡下乡创业政策的不断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人员从曾经的“农民工”发展成为致富一家带富一方的“企业家”,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早期的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发展为产业集聚、质量齐升,创业模式也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和途径多形式”等特点。

旌阳区的快乐农夫果园负责人向遵明全家原本在广西从事中药材买卖,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广西的中药材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也积攒了一定的资金。年近60岁的他和妻子选择回乡创业,在旌阳区新中镇白河村姜家湾,流转土地300亩,成片栽种玉米、水稻、丹参、梨树、桃树等作物,养殖蛙类,当起了“快乐农夫”,由向遵明抓生产、其女儿负责销售,带动周边农户30余户,户均年增加收入上千元。

为了筹集创业资金,分散创业风险,不少返乡人员联手创业,共谋发展。罗江区的80后返乡创业者何骏和两名大学同学一起返乡创业,探索出了“农业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模式,在白马关镇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胭脂脆桃、冬草莓,并配套实施了旅游项目白马关滑草场,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

我市各区(市、县)还利用当地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做文章,发挥了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不少返乡创业人员在家乡建立生产基地,为自己在外创业的企业或打工的企业提供原材料或配给服务,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和城乡资源联接通道。

有力带动

从“一家富”到“乡村兴”

返乡创业人员通过自身奋斗实现梦想的同时,也架起了城乡互动的桥梁,不仅实现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也实现了从“一家富”到“乡村兴”的转变。

我市大量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工商资本和农村资源结合,把资本投入到了农村,把市场开拓到了农村,把现代经营模式和产业模式带到了农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力量。在绵竹市麓棠镇,万亩玫瑰连成一片,以玫瑰产业为基础,以种植、精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玫瑰生态全产业链已经形成,花季接待游客50万人,使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增加收入上万元。

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对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差距感触最深刻,在回乡创业后,不仅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绿色理念,创业致富后还带动群众动手治理改善乡村环境。绵竹市新市镇鲁安村从事有线电视架设和弱电安装的务工人员已超过400人,遍布全国各地,年创劳务收入2000多万元。近年来,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改善人居环境,该村外出务工人员投资投劳,为全村安装路灯150余盏,实现全村村组道路通路灯,修建文化广场、增加绿化面积,极大地改善了乡村面貌。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关键。大量返乡人员在家乡成功创业,激发了更多群体在乡村创业的动力,也解决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江县永兴镇的兰洪梅早期在外打工,在浙江掌握了仿生花的生产工艺,2018年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创办了仿生花扶贫车间,吸引当地200余户居家妇女、就业困难人员居家就业,平均每户每月增加收入300余元,带动30余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还有意加强引导、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的返乡创业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共有891人在村(社区)任职,527人在村(社区)担任后备干部,实现了从“农民工”到“公务员”的身份转变,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基层组织的领头人。

(记者 曾征 通讯员 韩贵英 徐成璐 江夏 曾媛 王光文)

经济热点
反向旅游的泼天流量 四川县域能不能接住?[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学会动态
“青城论道:低碳能源共生发展”大会在成都圆满举行[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