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成都:从生活性服务业到生产性服务业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

时间:2021-01-18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将不断增强高端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集成能力和辐射能力。图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成都日报摄影部供图

在成都的观念里,城市有两大主体,一个是市民,另一个是企业,政府全部工作的目标,就是服务这两个主体。

满足自然人需要的,是生活性服务业,衣食住行;而企业法人所需要的则是敏感要素的聚集、供给体系的完善、科技创新的供给,以及市场拓展的边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日前,曹操出行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2020 中国都市夜间“出行+消费”分析报告》中,成都凭借在夜间经济领域出色的表现,位居夜间经济(出行+消费)总单量排行榜首位。这与2020年底银联商务旗下银杏大数据发布的夜间消费复苏指数相契合:“全国夜间消费规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一线、新一线城市夜间消费最为活跃。”

数据背后,是成都人的生活态度。

早在2018年,成都市就召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政策效应的持续加持,成都模式创新、市场拓展,推动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加速成势,连续6年稳居全国零售第四城,奢侈和轻奢品牌城市偏好度居全国第3,消费引领比较优势更为凸显。

在国际供应链加速构建,推动全球资源要素集成聚集的大背景下,刚刚过去的2020年11月,成都市又召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鲜明提出: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动态适应、弹性再造、开放发展,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和供应链枢纽城市。

从生活性到生产性,一字之别,却是成都登高望远,抢抓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谋划!

成都正坚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领域的堵点和问题,将市场潜力、机遇转变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效能。

努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成都已然全力加速!

价值更高

生产性服务业为城市转型发展赋能

在《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分论的首要章节,就对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进行安排部署。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向分工专业化、结构高级化演进的产业形态,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具有关键作用。

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在成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2020年7月,东部制造大市苏州已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视线向西,2020年11月,一场“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成都首次提出要大幅提升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加快建设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为城市转型发展赋能。

作为企业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积微物联总裁谢海表示:如今产业发展呈现出数智化、全球化、规模化的三大主要发展趋势,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成都正在推进实施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动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赋能于制造业,优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和产业空间,从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会上公布的《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体系、空间体系和供应链网络体系三大体系,全面打响“成都服务”品牌,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达到8800亿元。建成5个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30个百亿级产业社区和50个十亿级专业楼宇。

实际上,成都定下此目标是有底气的:2019年,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5143.1亿元,较2017年增长1302.8亿元,年均名义增速达15.7%;对经济贡献持续增强,2019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成都GDP比重达30.2%,较2017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

2020年12月30日,成都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再次迎来好消息——当天,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金牛现代都市工业港1号。成都分院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组建60余年来,在全国设立的首个分院。作为航天领域的“国家队”,该项目将全面提升成都现代都市工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试验等方面的能力,为现代都市工业强链补链。

值得一提的是,除引进航天科工二院成都分院外,1号港目前已成功引入广州亿城科技、深圳四海万联等电子信息类,杜德生物、阿思科力等医药健康类重大产业化项目入驻,载体去化率达100%,提前实现“载体建成之时,就是项目入驻之日”目标。

类似的集聚载体建设在成都已越来越多,高能级平台带动作用也愈发明显。在成都看来,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协作配套的核心要件,也是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价值创造网络协同效应的关键支撑。为此,成都提出要以产业生态圈为牵引,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培育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良生态,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

未来五年,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将如何发展?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在中心城区大力发展总部型、创新型、技术型都市工业,支持工业上楼和服务聚集,重点推进20个区域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特色社区和专业楼宇,增强中心城区极核功能。同时,成都将支持国际知名企业、新型创新企业在蓉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不断增强高端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集成能力和辐射能力,打造“世界办公室”。

品质更优

生活性服务业助推高品质宜居城市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的同时,生活性服务业也在助推着成都高品质宜居城市的建设。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加速融合,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经济指标看,成都社消零总额已从“十二五”末的不到5000亿元提升到如今的超过7000亿元,如果未来能继续保持“十三五”时期的增长势头,则有望在“十四五”末突破万亿大关。

按照相关规划,到2022年,成都将全面优化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体制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体系,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5个千亿级消费市场,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

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成都还会继续提振消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吗?

答案毋庸置疑。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随着城镇化率的增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的基础。在他看来,“成都这样的城市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内,成都正努力更好地发挥国内循环的回旋空间,扩大内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伴随着精彩不停的各类促消费活动,你可以在春熙路商圈零时差接轨国际时尚脉搏;在露天音乐公园体验生态“微度假”;在宽窄匠造所接受天府文化与成都市井生活美学的熏陶……丰富的体验业态,让人们的消费舒适度极高。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全年的促消费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如电竞、电音、街舞、汉服等,培养年轻一代时尚消费者、耕耘青年潮流文化,成都知道,未来属于年轻人。

向外,成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挥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作用,全面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去年1-9月,成都首店落户227家,持续领衔新一线城市,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切都标志着成都气场全开的国际范儿,逐步呈现出了“对外输出”的能力。不止步于此,成都去年还在拓展“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消费网络方面下足了功夫,扩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二手汽车出口等新业态新模式规模,积极开展离境退税商店现场小额退税试点。

加快转型升级,成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已不再停留于“买买买”。2020年12月22日,成都十部门再次联合出台《成都市关于持续创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场景营造、企业创生、生态塑造3个方面,推出16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清晰勾勒出对于新消费发展的成都逻辑——着力促进新消费创新供给,形成一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典范,推动城市成为消费新场景试验田、消费新业态策源地、消费新模式先行区、消费新生态“培育场”。

未来五年,成都还将加快形成以品质体验为导向的消费中心,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场景营造、业态创新和品牌集聚,不断壮大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兴消费,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

格局更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新动能

从生活性服务业到生产性服务业,一字之差的背后是成都登高望远,抢抓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所做的努力。

2018年1月,成都召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两年多来,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有力支撑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此同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茁壮成长的态势,持续推动着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慧物流、远程办公、电商购物、工业大脑……从线上到线下,从生产领域到日常消费,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以数字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在成都高速成长。

早在2018年,成都出台的《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就为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明了路线图:围绕建设消费市场引领、创新要素集聚、辐射带动明显的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充分发挥新兴服务业引领转型发展、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兴服务业质量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成都深刻意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站在服务新发展格局高度,组织专班开展专题研究,广泛听取和吸收各领域意见建议和研究成果,形成了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意见。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国内国际交互融通,打造全球服务资源配置战略枢纽。而从此前的行动看,在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吹响号角之前,成都早已排兵布阵。“一带一路”建设改变成都区位形势,一跃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其中铁路和航空运输是成都的优势所在。

中欧班列(成都)是国内开行数量最多、运行频次最高、辐射区域最广、运输时效最优的中欧班列,有力支撑了成都外贸增长逆势加速,去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5.3%,增速全国第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常年吞吐量居全国第四,并一度冲上全球第一。自2020年6月起,13条“客改货”航线覆盖全球五大洲,以畅通国际航空供应链。

虽身处内陆,如今成都的区位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在今年1月1日举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千亿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成都国际铁路港发挥中欧班列“吸金石”作用,先后签约引进玉湖、菜鸟、盒马鲜生、中远海运、苏宁云商等160个重大物流项目入驻,生产性服务业总投资达到1090亿元。

未来五年,成都还将加快推动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拓展立体化战略通道、高能级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服务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适配能力,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都正加力!

(文/钟文 程怡欣 赵荣昌)

经济热点
大春粮食育播已完成2400万亩 超计划任务三成[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学会动态
学会与康定市召开涉藏县域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