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资讯
时政要闻
学会动态
经济热点
县域发布
城镇发展
攀枝花与攀钢

时间:2021-01-05  来源:攀枝花日报

攀钢主厂区全景。(市委宣传部供图)

编者按

2021年1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1版刊发了题为《攀枝花与攀钢》的文章。

文章说,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区,是人们感悟工业遗产社会价值的绝妙之地。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更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的“婴儿与成年”。攀枝花与攀钢有着独特且直白的共生关系: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攀钢,攀枝花成为充满活力的工业城市。攀钢与攀枝花合在一起,本身就可以视为一个大博物馆,显示了工业与城市的关联和有机演变,未来,在城市转型中让大家有机会以工业文化的视角,来更全面地诠释“宜居”的意义。

今日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先有攀钢,后有攀枝花

攀钢占地面积仅2.5平方公里,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产吨钢占地面积最小的钢铁联合企业。这里被世人誉为“象牙微雕钢城”。

攀钢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境内。1964年以前,攀枝花市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从1964年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13个省、自治区的中西部内陆腹地,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核心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1965年3月20日,攀枝花建设指挥部、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1965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省请示提出的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

攀枝花是一座因攀钢三线建设而诞生的城市,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龙头、核心和成功典范。今天的攀枝花,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之都。我国重要的铁路用钢、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特殊钢都产自这里。攀钢生产的含钒百米钢轨,被广泛应用在京津高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要工程和高寒高海拔项目,也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承载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

在攀枝花,已集中保留下大批三线建设工业遗存和文物。

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重要产业和企业,特别是三线建设期间,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这里,人们创造了令人赞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

1964年6月,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构想。1965年,数十万建设大军进入攀枝花,逐步开拓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今年75岁的雷永、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曾是原攀枝花矿务局(现攀煤集团)九鼎建材公司的锅炉工。他回忆道:“1966年2月参加送电大会战,我们吃住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上,蛇和蚊虫很多,我们顾不了那些,不分昼夜地挖塔基。钢钎打在坚硬的大石头上,火星四溅,手一次次震裂,鲜血往外冒。塔基挖好后,我们打着光脚,头顶烈日,背着100多斤重的铁柱,穿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在荒山乱石上、陡峭的山坡上。100多斤重的铁件,身强力壮的一天最多也只能背两趟。我咬紧牙,每天尽可能背三趟”。

当时,攀枝花还远远没有城市的样子,连生活用水都没有保障,雷永回忆当时每天干得筋疲力尽后,还要到几华里外的大黑山沟里找水,把水一桶一桶背回山顶煮 饭……就这样经过一年多时间奋战,渡口到平地137机铁塔顺利通电。他们共先后完成6条主要三万伏的高压线路,让攀枝花全市通了电。

攀枝花留存大批珍贵史迹

攀钢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群不仅属于攀钢,也是攀枝花的城市文化核心。

今天,走进繁荣的攀枝花市区,不去看攀钢,不去了解这座英雄城市发展过程,是难以理解“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的。

为了全面反映和展示共和国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历史,2016年4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落成,该博物馆收集了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3万余件(套),图片2万余张。这里包括60余位国家领导人来到三线建设指导的文献、图片资料及文物;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市、企业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各个层面高清口述历史视频120人、时长达8000多分钟,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目前,在全国,我们是馆藏三线建设文物最多的地方。”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馆长熊锦成说。

2019年12月,“攀枝花钢铁厂”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2020年6月,攀枝花市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共认定攀枝花三线建设文物中拥有国家一级文物3件(套)、国家二级文物12件(套)。

熊锦成说:“我们要让这些文物讲述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故事和传递三线精神,让全国的三线建设者和后继者们在抚今追昔中更加珍爱美好生活。”

  (周越 编者注:作者系攀枝花日报记者)

经济热点
反向旅游的泼天流量 四川县域能不能接住?[详细]
经济热点
李国华:发展柠檬标准化产业园 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学会动态
“青城论道:低碳能源共生发展”大会在成都圆满举行[详细]
特色新镇
城镇化样本:民资投入4个多亿至今收益很少[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