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常委 李昌平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以此推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
一、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探索,走出了成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总要求,勇于创新,大力推进,实现农业农村整体跨越的历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2009年8月,以重点村为载体,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05年底,以省委连续两次举办新农村建设市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为标志,拉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序幕。2006年初,省委下发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2007年,印发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11个分项规划,实施新农村“百千万工程”,省上重点支持160个村,市县分别抓一批重点村,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4月,以示范片为载体,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9月,以省委17号文件部署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标志,进入了成片推进的新阶段。通过竞争比选,确定50个省级示范片和10个整县推进县(市、区),涵盖21个市州,涉及367个乡镇、2543个村、151.2万农户,示范片主导产业、新村建设等整体提升,农民收入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2010年5月以来,以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为载体,加大成片推进和协调推进力度。2010年5月,以全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场会为标志,把新村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牧民定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移民新村等为载体,建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田园风光的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特别是地震灾区新村建设取得了一步跨越20年的效果。
省委、省政府十分注意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通过总结、提炼、升华,形成了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思路。
一是坚持“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全域”,就是以县为单位,规划覆盖全部村庄村落和全部农户。“全程”,就是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相衔接。“全面小康”,就是根据全面小康的要求,对产业、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民主和社会管理等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安排。
二是坚持“五新一好”的奋斗目标。通过成片发展主导产业、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奋斗目标,着力建成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的增长点、新村建设的新亮点。
三是坚持“成片连线、扩面连片、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的工作方法。坚持分类区规划、依时序推进、按标准建设,指导不同类区科学编制规划,以市(州)为单位,作出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个亿,一定三年、连续支持、动态管理。建一片成一片,不急于求成、不降格以求,推动新村成片连线、扩面连片,最终实现全覆盖。
四是坚持“产村结合、互动相融”的发展理念。以新村为载体、产业为支撑,产村相融、相互促进,既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又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在新村建设中,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围绕新村规划布局。新村拓展了产业功能,产业壮大了新村实力。
通过实践,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产业、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条件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结合新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温江花卉、龙泉水果、名山茶叶、仁寿枇杷、安岳柠檬、苍溪猕猴桃等成为特色产业的亮点。
二是把新村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形成。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省级示范片累计建设新民居105.8万户,其中新村聚居点5034个。成片连线、特色鲜明、风貌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城乡之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是把设施配套作为重要条件,生活生产环境不断优化。围绕生活生产需要,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电力、广播、电视、宽带入户连网,改厨、改厕和沼气建设大规模推进,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生产。
四是把公益事业作为重要内容,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推进商贸、流通和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建成村级服务中心2571个,促进了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五是把基层组织作为重要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明显。顺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新要求,深化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群众监督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新生活的主人翁意识。
二、顺应统筹城乡的新趋势,取得了创造性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实践经验
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四川率先提出并率先实践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2010年8月,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在农村调研时,最先提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当时在网络和媒体上还没有这个概念。
新农村综合体是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要素集约配置,构建大规模、多功能、高效率、开放性、现代化的农村新型社区。从实践结果看,新农村综合体聚居规模一般以农户100户以上、300户以下为宜,不同类区要求各有不同,省上明确了聚居规模、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指标规定,正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通过实践,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积累了七条基本经验:一是设施的配套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贸网点与村落民居配套;二是要素的系统性,新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系统建设、综合管理;三是功能的复合性,是集居住、生活、生产、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联合体;四是产业的规模性,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农户联合、合作规模发展主导产业;五是人口的聚居性,合理确定农民的生产半径,促进适度集中居住;六是城乡的融合性,促进城乡在地域、产业、就业、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七是发展的现代性,融空间形态现代性、主体现代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现代性为一体。
各地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中,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三打破、三提高”科学选址、合理规划,优先选择城市郊区、中心场镇、撤乡并镇后的闲置场镇、旅游集散地、重要交通要道等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全省初步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65个,涉及农户5.11万户,平均规模310户。实践证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使发展成果让农民分享、现代要素往农业配置、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必将对农村全面小康产生深远影响。
三、把握农民群众的新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了农村特色和田园情趣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新农村建设要符合农民要求、切合农村实际,避免无效投资、防止重复建设,实践中必须把握好六点:
一是体现农村特色。新村不是城市社区的“克隆”,要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做到前庭后院、炊烟缭绕、瓜熟稻香、鸡鸣犬叫,有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村文化、农家情趣,这样才能让农民接受,以新村为家,爱新村、爱家园。
二是体现地域特色。四川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新村规划和建设一定要体现地域特色。从规模讲,平原要大,丘区次之,山区要小。从选址讲,丘区和山区应当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从风貌讲,东西南北要风格各异、各具特色。
三是体现民族特色。四川是多民族的省份,有全国最大的彝区、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区。民族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集中展示了民族文化,牧民新居和彝家新寨独具民族特色,当地农牧民满意,国内外游客赞叹。
四是体现文化特色。文化是新村的灵魂。广袤的农村,有厚重的农耕文化,有古老的农家院落,有传奇的民间故事。要保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在规划和建设上凸显文化特色,新村才能有味道、有价值、有吸引力。
五是重视生态保护。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既是资源、又是资本、更是财富。建设新村,要保护生态环境,防治面源污染,不能让污染项目转移到新村去。
六是维护农民权益。规划建设中,必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由于新村涉及到宅基地调整,必须重视保护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除了公共设施占地外,任何人都无权减少农民合法的宅基地面积。从这个角度说,新村的“前庭后院”既是保护农村特色,更是维护农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