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坐下,甘玉祥招待记者饮用自家出产的藏茶,只见透明的玻璃杯中,冲泡好的茶汤呈红褐色,与平日常见的绿色、黄色茶汤不同。或许是察觉了记者的疑惑,甘玉祥解释道:“藏茶是全发酵茶,茶叶采摘于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用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精制而成。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茶叶和茶汤颜色很深。”据了解,品尝藏茶有四绝:谓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甘玉祥介绍到:“三百多年前,我的祖辈在多营山区拓荒种茶,在新开店设立制茶作坊,虽然事业有起落,家境有兴衰,物质财富也曾成为过眼云烟,但所幸精湛的制茶工艺还在,把握‘火候’的诀窍、十拿九稳制出好茶的全套技艺传承了下来。”据考证,甘氏家族近100年来,连续五代的传承和发展,使藏茶技艺登上了国家标准平台。
以前,藏茶也叫边茶(又名边销茶、砖茶),人们普遍觉得这种茶太粗,不适合饮用。对于这种说法,甘玉祥并不同意。“真正的好藏茶,不允许采摘芽茶,要自然生长到一芽三叶到五叶,才是成熟好茶,枝粗叶肥,内含丰富的营养成分。我们制作藏茶的茶叶采摘自蒙顶山茶园或向茶农收购,对于原料的把关非常慎重,只选用小叶种灌木型的茶树叶。之所以要‘藏茶汉饮’,是因为藏茶消脂去腻、降血压的保健功效适合现在的主流人群,基于这样的市场,将藏茶的文化推广出去。”
有一种说法,当年藏区和外界贸易,背夫背着沉重的藏茶穿行在崇山峻岭中,踩出了这条茶马古道。甘玉祥坦言:“与其说藏茶造就了茶马互市,不如说两者相辅相成。”原来,早期藏区生产茶叶的工艺极其简单,只用将茶叶炒熟,紧压成砖块形状便于运输,并不知道茶叶需要发酵。然而在人力背运和骡马驮运的途中,茶叶被雨水淋湿,又被太阳晒干,如此反复,茶叶也由绿色转为棕褐色,反而味道更佳,人们由此学到了这“马背上的发酵工艺”。
由于藏茶没有所谓的保质期,且越陈放越有价值,从1992年建厂至今,兄弟友谊茶叶有限公司便在供藏区饮用的边茶和供给普通人群的新型藏茶两个方向上创新求变,创造了50种以上的新品种,还将藏茶从饮用产品拓展到旅游收藏和房屋装饰中;率先提出的“藏茶汉饮、边茶内销、粗茶细作”发展思路也彻底改变了一千多年来藏茶的饮用历史。
临行前,记者询问为何将茶厂取名为“兄弟友谊”,甘玉祥颇为感慨:“当初我起这个名,是想表达汉藏一家亲,亲如兄弟之意。”